網(wǎng)上流傳著一個說法:一張紙對折的次數(shù)不能超過七次。這是真的嗎?一張紙到底可以折疊多少次?
乍聽到這種說法,你可能會覺得有些難以置信,迫不及待拿起手邊的紙張嘗試起來。如果你選擇的是常用的A4打印紙,那也許剛好能夠驗證這句話,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將紙張對折第八次的時候,這張紙堅硬得完全不像一張紙,即使用牙咬、用鉗夾,都很難把它再對折起來。這是怎么回事?
2002年,這個問題就擺在當時正上高三的美國學生布蘭妮·加利文面前,數(shù)學老師給他們留了一項課外作業(yè):將任意一件物品對折12次。加利文選擇的是一張薄薄的金箔,她成功完成了作業(yè)。隨后,老師將作業(yè)難度提高了,他將物品指定為一張紙。如果受困于網(wǎng)上流傳的說法,學生們可能會覺得老師在故意刁難他們,很快放棄這個任務,可是加利文不這么想,她想知道,一張紙為什么只能疊七次。
像多數(shù)人一樣,加利文首先選擇的是實踐法,她花了很多時間嘗試折疊打印紙、報紙等各種類型的紙張,結果令人沮喪,這些嘗試全部失敗了,她無法將它們折疊超過七次。后來,加利文進行了一系列數(shù)學計算,她發(fā)現(xiàn)了一個驚人的事實:隨著對折次數(shù)的增加,紙張厚度將大到難以想象,當紙張厚度遠遠超過其長度時,折紙的難度就會大大增加。
一張A4紙厚度大約是0.1毫米,每折疊一次,紙張厚度就會翻倍:第一次對折紙張厚0.2毫米,對折兩次紙張厚0.4毫米,再折一次厚度變成0.8毫米……看起來,紙張厚度的變化并不大,但是隨著折疊次數(shù)的增加,紙張厚度的增長速度將變成火箭級。
假設折疊次數(shù)是n次,每折疊一次,紙張的張數(shù)就變成,紙張厚度就是0.1×毫米。代入這個式子可以算出,對折20次時,紙張厚度將超過100米;當對折到27次時,厚度已經超過了13000米,比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還高;對折37次,厚度已經有13742千米,而地球的直徑也僅有12742千米,也就是說,這時候地球已經容不下這張紙了;當紙張對折到第42次時,厚度將達到43.98萬千米,已經超過了地球與月球之間的平均距離38.4萬千米;如果紙張連續(xù)對折51次,厚度將達到2.25億千米,超過了從地球到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1.5億千米!
折疊次數(shù)的增加導致紙張增厚的速度是恐怖的,我們不可能將比地球更厚的紙給對折起來。那么,我們究竟能將一張紙折疊多少次呢?加利文提出的方程式計算了一張紙可以折疊多少次,她發(fā)現(xiàn),為了將一張紙對折多次,需要一張又長又薄的紙——加利文找來一張長達1219米的廁紙,將之鋪在一家超市的長廊里,用了大約八個小時的時間將它對折了12次,創(chuàng)造了世界紀錄。
當然,這也許不是折紙次數(shù)的極限,但想要增加折疊次數(shù),紙張長度的增加也是恐怖的:如果想要折疊20次,需要地球赤道15倍長的紙張,也就是大約60萬千米長的紙!更別提能夠折疊更多次的紙張了。此外,紙張的機械性能也限制了折疊次數(shù)。碳酸鈣是紙張的另一種主要成分,這種物質被添加到紙制品中,能使成品比僅由木纖維組成的紙制品更不透明和質地更堅硬??墒牵妓徕}也是一種礦物質,當它被限制在一個極小的區(qū)域時,紙張將變得非常脆,此時如果我們用強大的外力去折疊紙張,紙張就會被壓碎。
由此可見,疊一座紙橋通往太陽的美好夢想注定只能活在書本里。
(小新摘自《大科技》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