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治理,需要群眾參與。然而在一些地方,“干部干,群眾看”現(xiàn)象長期存在,甚至演化為“干部干,群眾看,干的看的都抱怨”,不能不引人深思。
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當前,這種現(xiàn)象在基層并不鮮見。為何如此?
一是制度設計不接地氣,執(zhí)行落實激化矛盾?!耙恍┎块T樂于設計各種制度框架,理論上都可行,但為何群眾無感?”沿黃地區(qū)一位組織部門干部分析,再好PuADd/RXiwAm+zLg8C72fw==的制度設計,如果沒有相應的人力物力支撐運轉,只是把繁重的治理任務攤派在幾個基層干部頭上,最終都難免淪為體制內的相互攀比和制度設計者的“自娛自樂自嗨”。
二是缺乏利益聯(lián)結機制,難靠大家只靠公家?!按迕癖容^務實,他們是否支持工作,很多時候取決于這項工作能否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蹦戏侥车匾晃秽l(xiāng)村振興工作隊隊員說,村子把場地租給企業(yè)辦了個小型養(yǎng)雞場,但養(yǎng)殖場較小,平時用工僅三四人,都是技術人員,難以帶動就業(yè),收益又主要用于辦公開支,與村民利益聯(lián)結不足,因此部分村民對養(yǎng)雞場異味等頗有怨言。
三是看上級眼色為民服務,干虛活不干實事。有的工作初衷是為群眾服務,但成效如何卻全看一些未必符合實際的指標、材料等,基層干部疲于應付。矛盾調解員、基層網格員、法制宣傳員、信息排查員、禁燒協(xié)理員……一個村干部頭上戴了一摞“帽子”,導致部門虛活不能不干,群眾實事無暇顧及。
四是政策解釋不充分不到位,信息不對稱誘發(fā)怨言。比如有的村莊傳出限定水域是為了收費的謠言,實際上限定水域不僅不收費,還免費培訓,但“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干群之間的怨氣悄然產生。
要把有限的資源用到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上,警惕“辦公室方案”水土不服。為民服務要踐行群眾路線,先搞清楚群眾需要什么、反對什么,不能把“拍腦袋、圖省事”的政策強加給基層,再用考核問責逼著基層干群眾無感甚至反感的事。考核問責機制既要盯著基層落實,也要看住決策出臺,不落實、慢落實要問責,瞎決策、不糾偏更要問責。
(摘自《半月談》 韓朝陽 熊家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