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對出版學科9種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2013—2023年刊載的441篇高被引論文的研究方法、研究主題和知識擴散特征進行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高被引論文較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理性思辨法、案例分析法、調查法、內(nèi)容分析法等,同時,深度統(tǒng)計分析法、計量分析法等方法也被用于研究出版領域的問題,出版學科研究方法呈現(xiàn)多樣化的趨勢,開放采納各種研究方法;出版學科研究主題特色鮮明,回應時代和行業(yè)關注,研究方法對學科研究主題有一定影響;高被引論文知識擴散范圍較廣,知識擴散強度在不同學科間存在差異,多元化研究方法有利于提升出版學科對其他學科的影響,加強學科間的知識交流。
[關鍵詞] 出版學科 高被引論文 研究方法 研究主題 知識擴散
[中圖分類號] G2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24) 05-0084-09
Characterization of Highly Cited Papers in Publishing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Topics and Knowledge Diffusion
Zhang Jinchao Liu Zhenju Luo Bo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Research Institute for Publishing,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Abstract]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topics and knowledge diffusion of 441 highly cited papers published in 9 journals of publishing science indexed by 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CSSCI) from 2013 to 2023.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ommonly used research methods in highly cited papers include critical thinking, case study, survey, content analysis, etc. Methods such as in-depth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bibliometric analysis are also employed to examine the issues in publishing science. The research methods show a diversified trend and a variety of methods are adopted in publishing science. The research topics of publishing science are distinctive and respond to the concerns of the times and the industry. The research methods have on impact on the research topics. The knowledge diffusion breadth of the highly cited papers is wide, and the knowledge diffusion intensity varies among different fields. Diversified research methods could improve the influence of publishing science on other disciplines, and strengthen the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among different fields.
[Key words] Publishing science Highly cited papers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topics Knowledge diffusion
國家政策扶持與數(shù)智技術更迭不僅驅動著出版業(yè)轉型升級,也為出版研究創(chuàng)造了廣闊的問題空間,并產(chǎn)出了大批成果,但出版學科在基礎理論、方法論等方面的研究還有待深入。學術論文作為科研活動產(chǎn)出和科學信息交流的主要載體,其被引頻次是評價社會顯示度和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指標[1]。論文被引用表明施引者對研究內(nèi)容的認同,被引頻次越高,其學術價值越高[2],所傳遞的知識、觀點、研究方法等越能被同行或其他研究采納和應用,即領域知識擴散至其他領域或學科,并對其產(chǎn)生影響。其中,研究方法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也是出版學科體系的重要組成,有助于揭示出版活動的內(nèi)在規(guī)律,直接影響其研究路徑和結論[3]。鑒于高被引論文較高的學術質量和研究價值,挖掘其研究方法、研究主題和知識擴散特征,可以更好地把握出版學科的知識體系。
高被引論文的研究內(nèi)容通常是學科關注的前沿或熱點,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科領域的知識體系和研究動態(tài)。既有文獻對編輯出版學期刊中高被引論文的年度分布、研究主題與重點、文獻類型、引用情況、期刊來源、作者特征等[4][5][6]進行分析,也有文獻研究了出版學科的研究方法,如強調重視出版學研究的史學方法和范式[7]、分析出版學核心期刊刊發(fā)論文所應用研究方法的結構與趨勢[8]以及使用量化研究方法的情況[9]等??梢钥吹?,當前出版領域對高被引論文的研究多局限于單一學科內(nèi)部視角且集中分析文獻分布與主題特征等,但高被引論文仍有諸多如研究方法、知識擴散等值得研究的問題。因此,本文對CSSCI收錄的出版學科領域期刊2013—2023年間的高被引論文的研究方法、主題及其知識內(nèi)容在本學科和其他學科的影響進行分析,探討其研究方法、研究主題和知識擴散特征。
1 樣本搜集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編輯學報》《編輯之友》《出版發(fā)行研究》《出版科學》《科技與出版》《現(xiàn)代出版》《中國編輯》《中國出版》《中國科技期刊研究》9種CSSCI來源期刊在2013—2023年所刊文獻中的高被引論文。根據(jù)高被引論文的選取標準[10][11],同時考慮樣本數(shù)量和質量,將每種期刊中被引頻次居前2%的論文作為高被引論文,共441篇,其中,單篇最高被引722次,最低被引31次,篇均被引71.93次,最近一篇發(fā)表于2022年。此外,利用中國知網(wǎng)引文數(shù)據(jù)庫,依據(jù)來源期刊,構造檢索式進行專業(yè)檢索,得到高被引論文的引證文獻31720篇,獲取其題名、關鍵詞、所屬學科等信息。然后,本文采用文獻計量法和內(nèi)容分析法,從研究方法、研究主題和知識擴散角度,考察高被引論文的特征。
2 高被引論文的研究方法
根據(jù)已有研究[12][13],對樣本高被引論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進行標注。由于部分論文使用多種研究方法,結合其研究內(nèi)容和方法重點,確定主要研究方法并整理歸類,具體見表1。結果表明,理性思辨法、案例分析法、調查法等頻次在10次以上,屬于較常用的研究方法,占92.74%,其中61.22%的論文使用了理性思辨法。同時,深度統(tǒng)計分析法、計量分析法等也被用于研究出版領域的問題,反映了出版學科研究方法的多樣性。
此外,追溯采用深度統(tǒng)計分析法、計量分析法等8種方法的32篇高被引論文的2309篇引證文獻,統(tǒng)計其中屬于出版學科的860篇(不含書籍、報告)引證文獻使用的研究方法,進一步分析使用數(shù)量較少的研究方法在出版領域的應用情況,結果如圖1所示。使用深度統(tǒng)計分析法、計量分析法與實證分析法的高被引論文的引證文獻中,研究方法占比最大的依然是相應高被引論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具有較高的繼承性和影響力,表明這三種研究方法雖被高被引論文使用較少,但在學科內(nèi)部有較好的應用。使用歷史與史料分析法、模型展示法、數(shù)據(jù)挖掘法的高被引論文的引證文獻中,研究方法占比最大的雖非相應高被引論文使用的研究方法,但其占比均高于高被引論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占比,可以說明出版學科在逐漸接納這些研究方法。然而,實驗觀察法與數(shù)學方法在引證文獻中未見相應的延續(xù)脈絡。
3 高被引論文的研究主題
關鍵詞是文獻核心內(nèi)容的濃縮和提煉,高度概括文獻的基本內(nèi)容[14]。高頻關鍵詞可以反映學科領域的研究主題與熱點。樣本高被引論文共1234個關鍵詞,累計頻次為1901次,其中,頻次為1的有1002個,頻次≥3的有100個,頻次≥5的有35個(包括科技期刊、學術期刊、數(shù)字出版、短視頻、媒體融合、新媒體、微信、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著作權、知識服務、區(qū)塊鏈等)。將關鍵詞按年度劃分并統(tǒng)計頻次,選取各年度排名前五的高頻關鍵詞(若有并列,則一并計入),繪制弦圖,如圖2所示,線條越寬表示關鍵詞頻次越高,括號內(nèi)數(shù)據(jù)表示相應關鍵詞在統(tǒng)計年份內(nèi)位列前五的次數(shù)。
逐年分析關鍵詞詞頻可以發(fā)現(xiàn)年度高頻詞和熱點研究主題,如數(shù)字出版、大數(shù)據(jù)、微信等在2013年的頻次較高,相關研究對大數(shù)據(jù)時代數(shù)字出版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趨勢[15]、微信營銷模式與戰(zhàn)略實現(xiàn)途徑[16]等進行探討,其高被引頻次反映了出版學科在新時期的發(fā)展及其對新技術與新主題的接納與重視??萍计诳蛯W術期刊總詞頻最高,歷年頻次多次位于前列,是出版學科持續(xù)關注的研究主題。科技期刊和學術期刊相關的高被引論文多涉及微信、短視頻等新型媒體平臺在期刊運營和服務中的應用[17][18]等。面向出版融合發(fā)展與轉型升級,我國科技期刊發(fā)展從電子化、網(wǎng)絡化向大數(shù)據(jù)、5G、人工智能等技術驅動的移動化、數(shù)智化進階,需重視新技術對行業(yè)生態(tài)產(chǎn)生的影響以及二者共生關系變化,對內(nèi)容生產(chǎn)與服務模式進行優(yōu)化升級。
+7bXhZNxEOqFZbdnUfOuiA==數(shù)字傳播技術催生新媒體以來,出版的媒體特征和屬性愈加明顯,媒體融合與出版產(chǎn)生聯(lián)系[19],成為熱點主題,相關研究包括媒體融合背景下學術期刊的發(fā)展[20][21][22],屬于學術出版融合發(fā)展中的重要內(nèi)容,產(chǎn)生了較多的高被引論文;還包括如媒體融合的發(fā)展[23]等。作為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下新型媒體和傳播渠道的代表,短視頻受到出版領域的大量關注,如短視頻平臺著作權相關問題,包括短視頻產(chǎn)業(yè)著作權[24]、短視頻平臺版權治理[25]、網(wǎng)絡影評類短視頻合理使用[26]等;出版業(yè)的短視頻營銷[27][28];短視頻的發(fā)展[29][30]等。
面對人工智能、區(qū)塊鏈等新興技術給人類社會生產(chǎn)生活帶來的顛覆性影響,出版領域也在積極進行深度融合發(fā)展與智能化轉型升級。新技術環(huán)境下,人工智能對出版的影響及其未來發(fā)展[31][32]、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物著作權[33]和版權保護[34]、區(qū)塊鏈在版權管理中的應用[35][36]等成為出版關注的熱點主題。此外,隨著知識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知識需求的變化,出版的知識服務屬性[37]與模式[38]、知識付費模式[39]及其持續(xù)發(fā)展[40][41]等受到學界和業(yè)界的大量關注并產(chǎn)生廣泛的影響力。
此外,將應用數(shù)量較少的研究方法對應高被引論文的引證文獻中屬于出版學科的論文關鍵詞進行統(tǒng)計,共1762個,其中,頻次為1的有1266個,頻次≥5的有101個。然后,將441篇高被引論文與860篇出版學科引證文獻的關鍵詞進行分析,結果如圖3所示,左側為高被引論文關鍵詞,右側為引證文獻關鍵詞,中部是共同的關鍵詞。高被引論文與引證文獻在科技期刊、學術期刊、數(shù)字出版、短視頻、知識服務、新媒體、媒體融合等主題上有交叉,表明出版學科高被引論文較高的學術價值與影響力。同時,采用深度統(tǒng)計分析法、計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的高被引論文的引證文獻多關注期刊影響力等主題研究,研究方法與主題間的適配度較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方法對學科研究主題的影響。
4 高被引論文的知識擴散
知識擴散指一個領域的知識被應用于其他領域的研究[42]。隨著科學社會的發(fā)展,不同學科間知識的流動愈加頻繁,在科學交流中,基于引用的知識流動過程是一種顯性的、外在的知識擴散過程[43]。根據(jù)比格蘭模型[44]以及學科擴散廣度與強度的定義和研究[45],對31720篇引證文獻進行劃分,共涉及25個學科門類155個方向,具體見表2。考慮到本文研究目的,將出版學科單列。同時,基于已有研究[46][47],分析出版學科高被引論文的學科知識擴散強度。
根據(jù)擴散度將擴散學科分為三個級別[48],其中,學科擴散度大于10%的是與出版學科密切相關的學科;擴散度在1%—10%之間的是普通相關學科;擴散度小于1%的是一般相關學科。結合比格蘭模型,出版學科知識擴散在軟科學及應用科學領域最強,而在硬科學及純科學領域擴散強度最低。出版學科高被引論文的知識擴散范圍較廣,75.71%為跨學科引用,在知識生產(chǎn)與創(chuàng)新中具有廣泛的影響力,但知識擴散強度在不同學科間存在顯著差異,對新聞傳播學、經(jīng)濟學、法學、計算機科學、教育學、管理學等領域的研究具有較高的影響與價值。
此外,進一步將使用量較少的研究方法對應的32篇高被引論文作為實驗組,其余409篇作為對照組,追溯其引證文獻的學科分布并計算學科擴散度。結果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高被引論文在學科擴散方向和擴散度上存在差異,實驗組知識擴散度較高的學科是經(jīng)濟學(29.47%)、管理學(17.81%)、新聞傳播學(10.78%),而對照組知識擴散度較高的是新聞傳播學(27.44%)、經(jīng)濟學(11.51%)、法學(8.01%)、計算機科學(6.84%)、教育學(5.64%)。就出版學科內(nèi)部擴散度而言,對照組(24.63%)高于實驗組(20.60%)。因此,科學研究所采用方法對學科知識擴散具有一定影響,研究方法越多樣,越能被其他學科引用并對其產(chǎn)生影響,加強對研究方法的重視和應用,有助于提升出版學科的影響力。
5 結 論
本文選取出版學科領域9種CSSCI來源期刊2013—2023年的441篇高被引論文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研究方法、研究主題及知識擴散特征,同時,考察了研究方法對研究主題和知識擴散的影響。
出版學科研究方法趨于多樣,開放采納各種研究方法。已有研究認為出版學偏重思辨分析和案例研究法,對實證研究關注不足[49]。本文發(fā)現(xiàn),高被引論文中一半以上采用理性思辨法,但案例分析法、調查法、內(nèi)容分析法等逐漸增多,深度統(tǒng)計分析法等亦有應用。研究方法是推動科學研究發(fā)展的重要工具,出版學科研究方法發(fā)展現(xiàn)狀或與其學科體系與學術體系建制不完善有關。我國出版學科多設置在新聞傳播學院、文學院或信息管理學院,可能受相關一級學科研究范式的影響,研究人員開展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各有側重。隨著《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yè)簡介及其學位基本要求》(試行版)將出版管理作為二級學科設置在信息資源管理一級學科,出版學科的研究方法體系也將逐步構建并完善。同時,需要關注研究方法的適配性問題,只有當方法與研究對象及目標相契合時,方法的效能才能充分體現(xiàn),研究結論才科學可信,進而提升相關研究的學術價值與影響力。此外,從引證文獻所用研究方法可以看到,多樣化研究方法得到出版學科的重視并被應用,結合出版領域豐富的研究對象與主題,不僅能促進研究方法體系構建,也有助于深化出版問題研究,增強跨學科交流,提升出版學科的學術影響力,推進出版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
出版學科研究主題特色鮮明,回應時代和行業(yè)關注。出版學科高被引論文聚焦出版相關問題領域,研究主題反映時代特征和出版業(yè)現(xiàn)實發(fā)展??萍计诳蛯W術期刊是高被引論文研究的重點和熱點主題。微信、短視頻等新媒體的出現(xiàn),豐富了期刊和出版機構的營銷手段、內(nèi)容傳播渠道和功能平臺服務,涌現(xiàn)出大量運用內(nèi)容分析法、統(tǒng)計分析法等對學術期刊、出版社的新媒體平臺運營策略和服務模式進行研究的文獻,同時,出版業(yè)開始探索融合發(fā)展路徑,數(shù)字出版、媒體融合等成為學界和業(yè)界關注的熱點。隨著數(shù)智時代的到來,5G、區(qū)塊鏈、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驅動出版學科對新技術和新產(chǎn)品的關注,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算法等成為出版學科研究的前沿主題。肩負促進科技文化發(fā)展與知識傳播重任的出版學科積極回應行業(yè)和時代需求,探索數(shù)字出版與媒體融合縱深發(fā)展背景下的新型出版形式和傳播渠道,適應和應對新技術帶來的影響。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而出版融合發(fā)展和轉型升級有助于推動文化強國建設。結合《出版業(yè)“十四五”時期發(fā)展規(guī)劃》提出的出版業(yè)高質量發(fā)展主題以及本文研究結果,出版學科研究將繼續(xù)服務于出版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和文化強國建設,關注時代和行業(yè)發(fā)展與需求,創(chuàng)造新的、富有時代氣息和行業(yè)特色的內(nèi)容,彰顯出版學科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出版學科知識擴散范圍廣泛,學科間知識交流頻繁。學科知識主體與其知識集合的內(nèi)外部環(huán)境通過知識信息的交流融合,構成一個相互作用、相互依賴以及共同發(fā)展的知識整體[50],出版學科也不例外。本文分析結果顯示,出版學科知識擴散范圍廣泛,覆蓋比格蘭模型中各學科領域,對其他學科的知識生產(chǎn)與創(chuàng)新具有一定貢獻和影響。從知識擴散強度看,高被引論文被新聞傳播學、經(jīng)濟學、法學、計算機科學、教育學、管理學等學科大量引用,體現(xiàn)了出版學科知識體系的積累性、連續(xù)性和繼承性,也反映了不同學科間廣泛的交叉、滲透[51],具有明顯的跨學科交叉特性,出版學科知識已逐漸作用于其他學科并產(chǎn)生深度影響。產(chǎn)生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與學科屬性有關,出版學科作為一門綜合運用多學科研究方法,以出版活動及其規(guī)律為研究對象的新興應用性社會科學,為出版工作和繁榮發(fā)展出版事業(yè)產(chǎn)業(yè)提供學理支撐,具有獨立性[52],但也與新聞傳播學、經(jīng)濟學、法學等其他學科存在廣泛而密切的聯(lián)系。出版學科在發(fā)展過程中廣泛吸收和借鑒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的同時,其研究成果進入科學交流系統(tǒng),通過知識擴散對相關學科產(chǎn)生影響,進而與之產(chǎn)生知識關聯(lián)。同時,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將會影響高被引論文的知識擴散廣度與強度。隨著出版學科研究方法應用的多元化,其知識體系對其他學科的貢獻和影響將進一步提升。研究人員應結合現(xiàn)有的理論和方法體系,通過學科知識擴散與交流,探索適用于出版學科的專門研究方法,構建學科知識體系,提升學科地位,進而反哺其他學科,開展更具社會關懷和跨學科視野的研究,以期解決人類社會活動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面臨的共性問題。
本文對高被引論文特征的分析,也有助于出版學科領域學術期刊把握選題方向、識別優(yōu)質稿件、孵化高被引論文、傳播優(yōu)秀研究成果、打造具有更高學術價值和影響力的學術交流平臺。本文將高被引論文及其引證文獻作為研究對象,樣本雖有代表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未來可對出版學科的全部研究論文進行分析,補充本文的結論,促進學科理論體系構建和發(fā)展;本文對高被引論文的知識擴散特征進行分析,但知識吸收作為知識流動的另一方面,與知識擴散共同反映學科發(fā)展,未來可關聯(lián)分析高被引論文的參考文獻及其引證文獻,進一步揭示出版學科的知識流動機制與知識生態(tài)。
注 釋
[1] 牛昱昕,宗乾進,袁勤儉. 開放存取論文下載與引用情況計量研究[J]. 中國圖書館學報, 2012,38(4): 119-127
[2] Moed H F. The impact-factors Debate: The ISI’ s Uses and Limits[J]. Nature, 2002, 415(15): 731-732
[3] 吳赟. 中國編輯出版研究學術史簡論[J].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5): 184-188
[4] 張新玲, 謝永生. SSCI收錄的3種編輯出版類期刊高被引論文分析及啟示[J]. 科技與出版, 2018(5): 124-128
[5] 謝文亮,翟欣,姚偉欣,等. 編輯出版類Top100高被引論文的分析及啟示:以科技期刊為主題的研究[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 31(12): 1515-1527
[6] 李堃, 師曾志.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的作者特征、主題分布和未來發(fā)展:基于高被引文獻的CiteSpace分析[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3,34(10): 1347-1355
[7] 方卿. 出版學研究的史學視角[J]. 出版科學,2023,31(5):1
[8][12][49] 唐耕硯, 賈景文. 2016—2020年我國出版學研究方法應用分析與啟示[J]. 科技與出版,2022(1):129-136
[9] 許潔,蔡忠偉. 量化研究方法在出版學研究中的應用:現(xiàn)狀與問題[J]. 出版科學,2021, 29(4):14-22
[10] 劉雪立. 基于Web of Science和ESI數(shù)據(jù)庫高被引論文的界定方法[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6):975-978
[11] 張壘. 高被引論文的特征因素及其對影響因子貢獻研究[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 26(8):880-885
[13] 司莉,陳金銘,馬天怡,等. 近五年我國圖書情報學研究方法應用與演化的實證研究:基于5種期刊的統(tǒng)計分析[J]. 圖書館,2019(6):15-21-42
[14] 李綱,巴志超. 共詞分析過程中的若干問題研究[J]. 中國圖書館學報,2017,43(4): 93-113
[15] 孫玉玲. 大數(shù)據(jù)時代數(shù)字出版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趨勢[J]. 出版發(fā)行研究,2013(4): 5-8
[16] 張艷. 傳播學視角下即時性營銷模式與戰(zhàn)略實現(xiàn):以微信營銷為例[J]. 中國出版, 2013(16):18-20
[17] 謝文亮. 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學術期刊的微信公眾號服務模式創(chuàng)新[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15,26(1): 65-72
[18] 王曉醉,王穎. 知識類短視頻對科技期刊的啟示:以“中科院之聲”系列短視頻為例[J]. 科技與出版, 2019(11): 76-82
[19] 于殿利. 論媒體融合與出版的關系[J]. 現(xiàn)代出版,2020(2):59-65
[20] 吉海濤,郭雨梅,郭曉亮,等. 媒體融合背景下學術期刊發(fā)展新模式[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 60-64
[21] 王福軍,冷懷明,郭建秀,等. 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科技期刊的媒體融合路徑[J]. 編輯學報, 2016,28(1): 11-14
[22] 陳曉峰,云昭潔,萬賢賢. 媒體融合精準知識服務助推學術期刊供給側改革[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28(9):805-809
[23] 曾祥敏,楊麗萍. 論媒體融合縱深發(fā)展“合”的本質與“分”的策略:差異化競爭、專業(yè)化生產(chǎn)、分眾化傳播[J]. 現(xiàn)代出版,2020(4): 32-40
[24] 李琛. 短視頻產(chǎn)業(yè)著作權問題的制度回應[J]. 出版發(fā)行研究,2019(4): 5-8
[25] 田小軍,郭雨笛. 設定平臺版權過濾義務視角下的短視頻平臺版權治理研究[J]. 出版發(fā)行研究,2019(3):66-69
[26] 袁鋒. 網(wǎng)絡影評類短視頻合理使用問題研究:以轉換性使用為視角[J]. 中國出版, 2019(3):41-44
[27] 陳矩弘. 美國圖書出版業(yè)短視頻營銷探析:以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團為例[J]. 出版發(fā)行研究,2019(2): 46-51
[28] 陳矩弘. 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出版業(yè)短視頻營銷研究[J]. 出版科學,2019,27(4):80-84
[29] 王曉紅,郭海威. 短視頻新生態(tài)的建構與創(chuàng)新研究[J]. 中國編輯,2019(7):4-8
[30] 黃楚新,吳夢瑤. 中國移動短視頻發(fā)展現(xiàn)狀及趨勢[J]. 出版發(fā)行研究, 2020(7): 65-70,64
[31] 張新新,劉華東. 出版+人工智能:未來出版的新模式與新形態(tài)——以《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為視角[J]. 科技與出版,2017(12):38-43
[32] 王曉光. 人工智能與出版的未來[J]. 科技與出版,2017(11):4-6
[33] 王小夏,付強. 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物著作權問題探析[J]. 中國出版,2017(17):33-36
[34] 孫那. 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成果的可版權性問題探討[J]. 出版發(fā)行研究,2017(12):17-19- 61
[35] 聶靜. 基于區(qū)塊鏈的數(shù)字出版版權保護[J]. 出版發(fā)行研究,2017(9):33-36
[36] 陳維超. 基于區(qū)塊鏈的IP版權授權與運營機制研究[J]. 出版科學,2018,26(5):18-23
[37] 方卿,王一鳴. 論出版的知識服務屬性與出版轉型路徑[J]. 出版科學,2020,28(1): 22-29
[38] 沈錫賓,劉紅霞,李鵬,等. 數(shù)字化環(huán)境下中國科技期刊知識服務模式探析[J]. 編輯學報,2019,31(1): 11-16
[39] 張利潔,張艷彬. 從免費慣性到付費變現(xiàn):數(shù)字環(huán)境下知識傳播模式的變化研究[J]. 編輯之友,2017(12):50-53
[40] 彭蘭. 平臺機制與用戶意愿:知識付費的兩大要素解析[J]. 中國編輯, 2018(11): 11-17
[41] 鮑靜,裘杰. 內(nèi)容、平臺、社交、服務:在線知識付費持續(xù)發(fā)展的四大面向[J]. 出版科學,2019,27(2):65-70
[42] Liu Y, Rafols I, Rousseau R. A Framework for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Diffusion[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2011,68(1):32-42
[43] 岳增慧,許海云. 學科引證網(wǎng)絡知識擴散特征研究[J]. 情報學報,2019,38(1): 1-12
[44] Biglanlan 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 Matter in Different Academic area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73, 57(3): 195-203
[45][46] Liu Y, Rousseau R. Knowledge diffusion through publications and citations: A Case Study Using ESI-fields as Unit of Diffus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2010, 61(2): 340-351
[47][48] 陳丹,秦陽. 堅守與開放:從近十年出版研究熱點看出版學科方向及其未來發(fā)展[J]. 出版科學,2020,28(5):14-21
[50] 徐曉藝,楊立英. 科研合作視角下的學科知識流動分析方法研究:以藥物化學學科為例[J]. 圖書情報工作,2014,58(19):83-91
[51] 邱均平. 信息計量學概論[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9:144
[52] 陳丹,宋嘉庚. 構建中國特色出版學體系理論思考和現(xiàn)實期待:增設出版學一級學科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分析[J]. 中國出版,2020(4):8-11
(收稿日期:2024-05-27;修回日期:202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