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園子里,面對著池塘和那條走廊喝一口茶,心想如果沒有太多人發(fā)現(xiàn)這里多好。里面有家中國古代髹飾館,坐乏了,逛累了,可以兩邊走動。再往里,還有一座古代計時儀器館,也可以研究琢磨一番。東邊,還有一座花園及樓廳……偌大的江蘇按察使署舊址里,當初“用作高端文化小劇場、博物展覽、藝術(shù)展館和蘇工蘇藝交流展示、工作室等”的主題定位,正一一實現(xiàn)。
髹飾——“中國三大傳統(tǒng)手工藝”之一的精美呈現(xiàn)
“髹(xiu)”,指古人將大漆一層層涂抹在漆胎上。“髹飾”,是用生漆涂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制成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shù)品等,今天稱為“漆器”。生漆涂料,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滴漆入土,千年不壞?!睌?shù)千年來,漆器從日用之器到無用之美,一直承載著中華文明中雍容華貴的美學(xué)理念,與瓷器、絲綢共稱為“中國三大傳統(tǒng)手工藝”。
中國制漆技術(shù)源遠流長,蘇州是漆工藝興起較早的地區(qū),在距今約 6000 年的崧澤文化遺址中,屢有漆繪陶器出土。葑門外天寶墩、覓渡橋兩處的漢墓中有漆棺、漆碗、漆盤、漆案、漆耳環(huán)等。唐代時,蘇州漆器開始有螺鈿鑲嵌工藝,即用螺殼與海貝磨制成薄片,鑲嵌在器物表面。到了宋代,蘇州漆器制作工藝更為精致。蘇州瑞光塔發(fā)現(xiàn)過一件晚唐至五代時的嵌螺鈿經(jīng)箱,以及宋代大中祥符年間的真珠舍利寶幢:嵌螺鈿經(jīng)箱黑漆盒身四周嵌滿彩色的螺鈿花鳥,顏色鮮艷,花團錦簇;華麗精美的真珠舍利寶幢,運用了髹漆、描金、雕漆等工藝。兩件出土漆器文物,標志著晚唐、五代至北宋,蘇州漆器生產(chǎn)進入了發(fā)展期。
自元代起,蘇州一帶成為雕漆漆器的重要產(chǎn)地。明代蘇州又以金漆漆藝著稱。清代康乾時期,蘇州的雕漆工藝雅致精美,成為除北京以外最大的雕漆工藝中心。徐揚描繪的《盛世滋生圖》,竟有六家漆器店。清宮檔案記載,乾隆多次命令蘇州工匠做脫胎朱漆菊瓣式盤,在乾清宮、瀛臺、鏡清齋、畫舫齋等宮殿陳設(shè)。
“千紅痕”中國古代髹飾館,由蘇州名城保護集團更新公司完成改造,它的對外開放,是近期江蘇按察使署舊址里活化利用的亮點。
進館便見一個府衙用的大官箱,箱體上面描繪了文人雅士寫詩、屏前對弈、攜琴訪友等場景。工作人員介紹,箱子上的鎖扣皆為原裝,保存這么完好的大型漆器品屬較為稀有。
整個藝術(shù)館館藏,均為收藏家戈劍冬的唐宋元明清漆器珍玩,涵蓋了歷經(jīng)一千多年的各種漆器門類,以雕漆漆器為主,包含剔犀、剔黑、剔褐、剔紫、剔紅、剔彩等各種雕漆工藝。又以剔紅為大宗,有元、明、清各代剔紅的代表作品,堪稱中國漆器剔紅藝術(shù)發(fā)展的縮影。此外,還展出清代雕漆如意十二柄,寓意月月如意、一年如意、年年如意。
計時儀器——古老失傳技藝的重現(xiàn)
由南向北,江蘇按察使署舊址內(nèi)與瓣蓮巷29號相通,里面還有一座古代計時儀器館。
我國古代天文學(xué)的發(fā)展,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特別是計時儀器的發(fā)明,獨領(lǐng)風(fēng)騷。從最早的立桿測影、圭表、日晷等天文計時儀器,到后來龍舟香漏、單壺滴漏、延祐滴漏等物理計時儀器,到北宋年間達到高峰。
古代計時儀器館館內(nèi)現(xiàn)有五十余件展品,其中包含天文、水力、火鐘、滾珠等不同原理的計時儀器。展館為蘇州市古代天文計時儀器研究所的作品展示,后者曾成功復(fù)原300余種古代天文儀器和涵蓋氣象、計時、醫(yī)學(xué)、水利、防災(zāi)、軍事等方面的500多種古代科技儀器。其中,漢代張衡“水運渾象”、北宋“齊政銅刻漏”、北宋蘇頌“水運儀象臺”、元代郭守敬“大明殿燈漏”等均為失傳技藝在近現(xiàn)代的首次重現(xiàn)。
道前街170號,江蘇按察使署舊址于2023年完成保護性修繕。雖然根據(jù)衙門口重修碑記的記載,明初這里曾設(shè)江蘇水利分司署,但在更長的300年里,這里是江蘇按察使署駐地。
現(xiàn)存文物本體占地面積4163平方米,建筑面積2508平方米,是整個32號街坊內(nèi),除暢園以外的另一處江蘇省保單位,也是繼書院巷的江蘇巡撫衙門舊址,蘇州市第十中學(xué)的蘇州織造署舊址以外,蘇州現(xiàn)存的另一處衙門建筑群。
整組建筑中軸對稱,布局嚴謹?,F(xiàn)存三路建筑,中路存大門及八字照壁、二堂(工字殿)、樓廳,東一路存花廳兩進及樓廳一進,東二路為花園及小樓廳。長長的甬道體現(xiàn)衙署威嚴,后院又極富生活氣息。
千紅痕古代髹飾藝術(shù)館、茶也·茶空間,加上古代計時儀器館,消遣一個下午,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