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躡手躡腳地我走了,就像我神不知鬼不覺輕輕地來……”前段時間,77歲的“南京方言發(fā)音人”陳宗霞在南京師范大學用方言的形式向學生朗誦詩歌《再別康橋》的視頻在網絡流傳。視頻中,陳宗霞一口流利的南京話,不僅展現了南京方言的獨特魅力,也讓“保護傳承方言文化”這一話題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中,引發(fā)了網民熱烈討論。
事實上,這些年,除了地方方言走進高校宣傳推廣外,政府部門和社會民間組織都在積極開展各類活動保護地方方言,旨在傳承方言這一獨特民族文化。
據媒體報道,2021年,杭州市濱和小學開設《小伢兒說杭州話》課程,讓孩子們通過對方言的學習了解杭州本地文化。福建廈門在當地小學和幼兒園成立閩南語教學試點,發(fā)放閩南語教材,對學生進行閩南語教育,鼓勵學生學習閩南文化。在江蘇蘇州,蘇州話已成為全國首個進入國家有聲數據庫的方言,一些高校還把蘇州話納入必修課,就連公交站都采用普通話、蘇州話報站。
保護傳承地方方言僅僅停留在理論知識層面是遠遠不夠的,地方方言傳承保護的核心在于實踐,唯有在使用中,它才能有生命力。相信隨著方言“流向”課堂和其他更多的使用空間,將觸發(fā)更多的好奇心和敬畏心,帶著更多人抵達多彩文化世界。
◆素材解讀
若想讓方言擁有傳承不絕的長久生命力,必須注重方言的文化熏陶和實踐養(yǎng)成。當前,有關部門、學校和社會各界共同發(fā)力,極大豐富了方言的使用場景。持續(xù)保護和傳承好方言文化,需不斷探索多樣化載體形式,努力保留住這一片片生動的地方文化切片,留住這生生不息的語言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