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科技水平有限,不少文物的研究無法深入。上世紀80年代,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銅器、金器、玉石器等文物震驚世界。附著于青銅器上的“灰燼”,在當時有人猜測是絲綢的殘留物,但無法證實。
直至近年,這一謎題終于解開。中國絲綢博物館等單位研發(fā)出基于免疫學原理的蠶絲蛋白檢測技術,于2021年在三星堆遺址祭祀坑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大量絲綢殘留物。利用超景深顯微鏡、顯微紅外光譜等先進分析技術,研究人員重新觀察檢測30多年前出土的部分青銅器,進一步確認了絲綢的存在?!敖z綢殘留物的發(fā)現(xiàn)證明,在三星堆文化時期古蜀先民已具備成熟的紡織工藝和技術水平,填補了古蜀時期蜀地紡織史研究的AoCGtnbcyHrj1DGzuu7MrA==實物空白。”中國絲綢博物館研究員周旸說。
科技手段就像可靠的“放大鏡”“顯微鏡”,使研究者能夠從文物上捕捉到更多痕跡,提取出以前難以獲得的海量信息。憑借這些信息,考古研究得以不斷深入。在數(shù)字化技術輔助下,三星堆出土象牙雕刻的起止順序、手法均清晰可見,比起肉眼觀察可獲取的信息量天差地別?!皵?shù)字化極大延伸了視野,讓我們清楚看到文物鑄造方法,甚至看到加工時的細微痕跡?!彼拇ㄊ∥奈锟脊叛芯吭涸洪L唐飛說。
此外,與數(shù)字融合還能讓文物的存在突破時空限制。無論何種材質(zhì),文物老化都是不可逆的,利用數(shù)字手段將文物信息完整記錄,便賦予了它們“新的生命”。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3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