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育價值的終極追求從根本上說在于促進教育活動價值主體的發(fā)展。教育價值主體大致有以下幾類:國家主體、一般社會主體、學校主體、教育者主體以及受教育者主體。因此,課程思政的教育價值意蘊體現為以下六個方面,即課程思政體現了國家主體這一教育價值主體的長遠追求,課程思政體現了一般社會主體這一教育價值主體的根本利益,課程思政體現了特殊社會主體即學校主體這一教育價值主體的本質追求,課程思政體現了教育者主體這一教育價值主體的職業(yè)性質的要求,課程思政體現了受教育者主體這一教育價值主體的個性發(fā)展需求,課程思政有助于整合不同教育主體的教育價值沖突等等。
[關 鍵 詞] 課程思政;教育價值;意蘊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4)24-0145-04
正確認識教育價值,從實踐的價值哲學的視角,就必須堅持實踐思維,具體表現為求實思維、關系思維、辯證思維以及發(fā)展思維等等。 基于此,教育價值的本質分析如下:教育價值是教育活動中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產物,主要表現為教育活動之于教育價值主體的意義。社會學視角,教育價值主體包括國家主體、社會主體和個體主體。因此,教育價值應表現為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對于國家主體、社會主體和個體主體的意義;價值本身是向善的,是推動事物本身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因此,教育價值也應是積極向善的,應該在國家主體、社會主體和個體主體發(fā)展中起促進作用,使其不斷地發(fā)展與完善。運用客體對主體的關系思維分析教育價值,特別是從教育活動對國家主體的發(fā)展、社會主體的發(fā)展和個體主體的發(fā)展的效應去理解教育價值,才能避免教育實踐中教育價值理論方面各種亂象的出現??v觀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任何階段,不管價值體系如何龐雜,都會有其核心價值,從而才能確保人類社會在發(fā)展過程中不迷失方向,確保為人類社會的進步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而教育是因人類自身的發(fā)展需要而產生的,作為人類的一項價值活動,不管處于何種混亂的價值體系背景下,都必須為當代的核心價值服務,也只有這樣,教育與當下的社會因素如政治、經濟、文化等之間的關系不斷地處在良性循環(huán)之中。
“課程思政”經歷了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發(fā)展歷程。我國“課程思政”的提出,它不僅是一種理念,是一種復雜系統工程,是一種戰(zhàn)略性舉措,而且是一種應對新時代之需的教育價值方案,這一教育價值方案以育人為根本追求,是在充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的基礎上,強調將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重視先進的思想、科學的價值觀念的教育,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重視國家主體的教育價值需求,加強社會主義公民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教育,重視社會主體的教育價值需求,加強社會主義公民的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的教育,重視個體主體的教育價值需求,加強社會主義公民的品德教育等等。課程思政的提出與踐行,有助于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豐富,有助于我國“大思政”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形成,從而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建構。我國課程思政的提出,從實踐的價值哲學的視角來看,它的教育價值意蘊為: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教育價值方案,不僅最能夠代表教育活動中的不同價值主體即國家主體、社會主體(一般社會主體和特殊社會主體即學校主體)、個體主體(教育者主體和受教者主體)的教育價值追求,而且有助于對我國當下的各類教育價值沖突進行整合,從而為我國當下以及未來的教育活動提供穩(wěn)定的價值基礎,具體表現為以下六個方面。
一、課程思政體現了國家主體這一教育價值主體的長遠追求
國家主體,廣義上指一個國家的所有人民,狹義上是指一個國家代表人民行使各項權力的有效政府。不管是廣義上的國家主體,還是狹義上的國家主體,其長遠追求是國家的穩(wěn)定、繁榮、富強以及人民的幸福。而要實現這一長遠追求,國家主體需要教育為其不斷培養(yǎng)具有一定的或較高的生產能力以及同時具有較高思想政治覺悟的人才,在這里我們將具有一定的或較高生產能力的人簡稱為“經濟人”,將具有較高思想覺悟的人簡稱為“政治人”。因此,國家主體的價值取向是總體的、歷史的、社會的和工具的,即都會從自身當下的工作重點和未來長遠的發(fā)展計劃對教育提出要求。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通過“課程思政”在各個學科體系中強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我國“課程思政”的提出,有助于解決長期以來普遍存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yè)教育嚴重脫節(jié)的問題,將思想政治課程、意識形態(tài)性課程、通識課程、專業(yè)課程等各類課程進行立體化構建、體系化發(fā)展,從而形成 360 度“熔爐式”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模式,凝聚人心、完善人格、 開發(fā)人力,培育國家主體所期待的“經濟人”和“政治人”。由此可見,課程思政體現了國家主體這一教育價值主體的長遠追求。
二、課程思政體現了一般社會主體這一教育價值主體的根本利益
所謂一般社會主體,是指以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為目的的且彼此利益存在千差萬別的所有法人單位。總體上,它們的價值取向是社會的、工具的。它們所關注的是教育所培養(yǎng)的人才,能否滿足本部門本單位所需的人才的規(guī)格與要求,給本部門本單位的發(fā)展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因此,要兼顧到一般社會主體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本部門的工作效率,當下一般社會主體以及未來一般社會主體所需的人才,無論從什么角度分析,都離不開扎實的專業(yè)素養(yǎng),離不開深厚的家國情懷。然而,自近代工業(yè)化以來,教育價值取向逐漸工具化,“熟練技能”成為教育價值的單一追求。亞當·斯密(Smith,A.)在《國富論》中提出:“一種費去許多工夫和時間才學會的需要特殊技巧和熟練的職業(yè),可以說等于一臺高價機器。學會這種職業(yè)的人,在從事工作的時候,必然期望,除獲得普通勞動工資外,還收回全部學費,并至少取得普通利潤。”這種工業(yè)化時代的教育價值論,表現為純工具的傾向,是完全功利的,后來受到了有識之士的抵制和批評。如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說道:“理想的逐漸消失可悲地證明了人類的努力遭受了挫折。在古代的學園中,哲學家們渴望傳授智慧,而在今天的大學里,我們卑微的目的卻是教授各種科目。從古人向往追求神圣的智慧,降低到現代人獲得各個科目的書本知識,這標志著在漫長的時間里教育的失敗。”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在面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情境中,我國課程思政的提出,通過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專業(yè)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能夠培養(yǎng)未來社會主體應具備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還可以使其具備積極主動性、正確的價值觀、和諧的人際關系、一定的意志力、自我賦能以及賦能于他人的能力。 課程思政,不僅僅是智力、知識的傳授,更有助于培養(yǎng)具有世界視野、高素質的現代社會主體以及未來社會主體所需的人才。因此,課程思政體現了一般社會主體這一教育價值主體的根本利益。
三、課程思政體現了特殊社會主體即學校主體這一教育價值主體的本質追求
學校主體這一特殊的社會主體的本質追求是“培養(yǎng)人”,“教書育人”是其歷史使命。孟子曰:“庠者,養(yǎng)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主體,學校一出現,便以育人為己任。19世紀末20世紀初,先賢們成功創(chuàng)辦新式學校,黃宗羲提出“公其非是于學?!?,等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學校主體“培養(yǎng)人”的內涵更加豐富,如更關注作為個體的人的個性的發(fā)展,更關注國家主體的當下與未來的發(fā)展需要,更關注社會主體的根本利益。但直至如今現代化的學校,“培養(yǎng)人”這一性質始終沒有變化,因為這才是學校應有之義。然而,近代工業(yè)以來,學校主體受到“近代知識論”影響,學校主體的教育價值取向出現了工具化傾向,將“培養(yǎng)人”豐富的內涵簡化為“知識與技能”,至多完成了“教書”的部分,而將“育人”這一終極追求粗暴地舍棄。而我國古代儒家觀點主張“思無邪”,《四書章句》中的釋義是,誠也,德者性之端也,主張以“德性”開啟格物致知。在儒家看來,價值與知識,尊德性與道問學是密不可分的。西方哲人認為,“知識即美德”“知識是帶有說理的真理念”“最高的理念是‘至善’,善是最大的學問”等等。因此,古代東方認識論、本體論和古代西方的認識論、本體論都具有倫理的向度。學校主體在追求“培養(yǎng)人”的進程中,不管世事如何變化,都不可將“教書”與“育人”對立起來,或者放棄后者。在教育實踐中,學校主體如果將古人追求的“向往追求精神的智慧”降低到現代人獲得各個科目的書本知識,那是學校主體的自甘墮落,忘記了自身的初衷與使命。因此,我國課程思政的提出,體現了學校主體這一教育價值主體的本質追求, 有助于學校主體在現代社會大背景下,重新審視自己,調整自己, 糾正自己,回歸學校主體的初衷,將“立德樹人”的育人大旗插在自己的“教書育人”的陣地上, 不管時代如何變遷,此旗永遠高高飄揚,引領學校主體的教育實踐,使之不再迷失自己。
四、課程思政體現了教育者主體這一教育價值主體的職業(yè)性質的要求
教育者主體作為教育活動中個體主體的一部分,有著自身的本質規(guī)定性。教育者主體隨著學校主體的產生而出現,社會的變遷與更替,可能會使之內涵與職責發(fā)生變化,不斷地得到拓展與豐富,但其性質亙古不變,即幫助受教育者主體成長;或者說,教育者主體是促進受教育者主體成長的人。196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中提出“應該把教師工作視為專門培養(yǎng)人的職業(yè)”;在我國,1993年10月31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明確規(guī)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yè)人員?!睔v史上對其稱謂頗多,有“先生”“老師”“人類靈魂工程師”等等, 這些稱呼,或質樸無華,或溫馨動人,或純摯感人,或富哲理, 而滲透其間的是智、是情、是魂,“以智育人、以情育人、以魂育人”更是世人對其的殷殷期待。由此可見,現代教育者主體的專業(yè)發(fā)展,不僅僅需要夯實廣博的專業(yè)知識,精深的專業(yè)技能,更需要教育者主體不斷修煉自己,重視自己的精神成長,擁有堅定的職業(yè)信仰以及崇高的社會理想。美國詩人Joanna Fuchs曾經創(chuàng)作了一首詩《有如四季的老師》:老師如春,滋養(yǎng)著嫩綠的新芽,鼓舞并牽引著孩童,在他們有困惑的辰光。老師如夏,有如旭日的暖陽,讓學習成為一種享受,絕不讓我們神傷。老師如秋,一如秋的澄明,讓課堂明亮,讓氣氛歡暢。老師如冬,窗外紛飛雪雨,您卻讓我們舒心,給予溫暖和美好的力量。老師,您盡了一切一切的可能,始終以令人歡欣鼓舞的美好方式;您是一位屬于四季的老師,您擁有我無限的崇敬與向往!這首詩描繪了教師的無窮魅力,然而,整首詩始終沒有寫教師學科知識的淵博、教學技能的嫻熟、教學方法的生動。并非說這些素養(yǎng)不重要,而是說教師的“精神”成長,教師能否給予學生安全、幸福、溫暖、自由而又強大的精神力量,對兒童心靈的影響更為深遠。教育者主體這一教育價值主體的職業(yè)性質要求教育者主體不僅僅是一種“知識的存在”,也不僅僅是一種“技能的存在”,更是一種“精神的存在”和“靈魂的存在”。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生產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教育者主體的這種作用就會更加突出:培養(yǎng)受教育者個體主體良好的思想、塑造受教育個體主體高尚的品德。因此,我國課程思政的提出,體現了教育者主體這一教育價值主體的職業(yè)性質的要求, 它直接引領著教育者個體主體的精神成長,使其信仰更加篤定, 情懷更為深廣,更有助于教育者個體主體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yè)理念, 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調整與規(guī)范自己的職業(yè)行為,履行自己的職責與使命。
五、課程思政體現了受教育者主體這一教育價值主體的個性發(fā)展需求
馬克思曾指出:“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地發(fā)展自己的一切?!边@里的一切包括能力與素質,如判斷力、選擇力、創(chuàng)造力,求真、向善、求美,思想道德素質、身體心理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等,這些能力與素質的獲得與否、高低與否,直接影響著受教育者主體的個體生存、個體尊嚴、個體自主、個體發(fā)展等。因此,受教育者主體從自身的利益出發(fā),一方面需要教育為其提供個體生存必需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還需教育為其提供實現個體尊嚴、個體自主、個體發(fā)展所需的精神營養(yǎng),如擁有理想的社會地位,和諧的社會關系, 精神上的愉悅與滿足,發(fā)展自己的智慧,在社會和政治生活中獲得自我抉擇和批判性反思精神,使自己的思想、觀念、行為和價值真正地歸屬于自己,體現個體尊嚴與個體自主,從而真正實現受教育者主體的個性發(fā)展的價值追求。受教育者主體這一精神追求的實現,需要受教育者主體能夠將所學運用到推動社會發(fā)展上去。這就要求受教育者主體具有明是非、辨善惡,對社會矛盾和問題懷有科學批判精神,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我國課程思政的提出,作為應對新時代的一種教育價值方案,其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科學思想體系,其核心與靈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實踐中踐行“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尊重個體的思想差異,尊重人格,尊重人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更利于遵循個體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規(guī)律,開展思想教育,在知識詮釋的同時,激發(fā)受教育者主體的自覺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激發(fā)受教育者主體對人民的感情、對社會的責任,為受教育者主體的精神成長保駕護航。綜上所述,課程思政作為我國新時代的教育價值方案,體現了受教育者主體這一教育價值主體對國家的忠誠等等。
六、課程思政有助于整合不同教育價值主體的教育價值沖突
價值哲學觀點認為,對同一個事物,同一個價值主體可以有不同的價值取向,不同的價值主體可以有相同的價值取向。因此,國家主體、一般社會主體、學校主體、教育者主體、受教育者主體作為教育價值主體,對教育的價值取向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積極、向善、合乎人的本性與教育規(guī)律等,但由于各自所代表的是不同價值主體的利益,在現實中,由于受到所處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具體發(fā)展狀況的影響,各類教育價值主體的教育價值取向會表現出現實性、功利性和獨特性,如國家主體的教育價值取向具有整體性和長遠性,追求教育活動的一般工具價值;一般社會主體的教育價值取向具有短期性和功利性,追求教育的特殊工具價值;學校主體的教育價值取向具有社會性和發(fā)展性,追求教育的本體價值;教育者主體的教育價值取向具有個體性和職業(yè)傾向性,追求教育的人文價值;受教育者主體的教育價值取向具有個體性,追求教育的發(fā)展價值等等。因此,各類教育價值主體在同一時空中勢必會產生矛盾與沖突。當下我國提出課程思政,有助于對上述教育價值主體的矛盾沖突進行整合,并使各類教育價值主體之間的教育價值取向保持合理的張力。具體說來,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教育價值方案,關乎人才培養(yǎng)的方向和質量,關乎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它強調國家主體的整體利益,克服一般社會主體發(fā)展中狹隘的市場行為,改革學校主體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引領教育者主體的專業(yè)理念發(fā)展與職業(yè)信仰追求,滿足受教者獨特的個性發(fā)展需求:啟迪智慧,涵養(yǎng)德性,強健身心,提升精神境界等等。在全國教育大會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 “課程思政,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绷暯娇倳浀倪@段講話,強調了課程思政作為一種價值方案的歷史擔當,即要在教育實踐中有效地調節(jié)國家主體、一般社會主體、學校主體、教育者主體、受教者主體等各類教育價值主體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出現的矛盾與沖突,促進個體主體的個性完善與發(fā)展,實現社會主體的根本利益,推動國家主體的長遠發(fā)展。
綜上所述,從實踐的價值哲學分析,我國當下提出的“課程思政”,不僅僅是一種教育理念,也不僅僅是一種教育舉措或途徑,而是一種教育價值方案。課程思政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課程思政的首要任務是理想信念教育,課程思政的核心與靈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精神則是“魂中之基”。
參考文獻:
[1] 周松,鄧淑華.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及路徑優(yōu)化[J].中國高等教育,2020(9):47-49.
[2] 姜勇.從《有如四季的老師》看有魅力的幼兒園教師[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7(11):5-9.
[3] 薛桂琴.高校課程思政的實踐哲學意蘊[J].高校教育管理,2021(11):25-32.
[4] 李建華.知識即美德:課程思政的學理意蘊[J].思想教育研究,2021(2):94-99.
[5] 張旭,李合亮.廓清與重塑:回歸課程思政的本質意蘊[J].思想教育研究,2021(5):116-121.
◎編輯 尹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