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電影《劉三姐》中,劉三姐在榕樹下向阿牛哥拋繡球的橋段,令廣西的繡球文化名揚四海。廣西靖西市新靖鎮(zhèn)舊州街是有名的“繡球一條街”,全街有500余戶人家,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七八歲的孩童,家家戶戶都會制作繡球。當?shù)乩C球產品品類多樣,包括繡制有各種新潮字樣的定制繡球和功能性繡球,融合了時尚元素的繡球耳墜、珍珠繡球項鏈、繡球鑰匙扣、繡球掛飾等。
“我們根據(jù)年輕人的喜好,搭配國際流行色系,制作各種定制繡球,產品供不應求?!薄?0后”繡娘趙恒送說,融合現(xiàn)代美學的新式繡球受到年輕消費者青睞,一只能賣到數(shù)十元至數(shù)百元不等。
如今,舊州繡球的年產量達到50余萬個,銷往中國各地并遠銷英國、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越南等國家,銷售收入達1000余萬元。依托獨特的繡球文化,舊州成功申報“中國繡球之鄉(xiāng)”,并建成產業(yè)示范基地,打造了一系列旅游線路和產品,每年吸引游客超過百萬人次。
(據(jù)中國新聞網(wǎng)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