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遼寧某縣一受災村民網(wǎng)絡吐槽稱,自己收到了捐贈的高跟鞋和破衣服,“我們家不是收破爛的”。此事引發(fā)爭議,有網(wǎng)友認為,捐贈本身是一種善舉,不應被掛在網(wǎng)上吐槽。但也有網(wǎng)友表示,這種捐贈會給受災群眾帶來額外的負擔。
愛心捐贈要講究精準——捐贈,本應是愛心與希望的傳遞,是受災群眾在困境中得到的溫暖慰藉。但在實際操作中,若忽視了捐贈物資的適用性與精準性,這份愛心就可能大打折扣,甚至產(chǎn)生誤解與不滿變成負擔。受災村民的吐槽,雖顯直白,卻直擊要害。
也不必上綱上線——受災群眾的確不是收破爛的,這種情緒的激烈反饋,令人感同身受。但也不必上綱上線,不能武斷認為捐贈者是惡意的,更不能無端認為有人存心使壞。對捐贈者來說,也許她(他)們并不掌握捐贈衣物的應有規(guī)范,從而好心辦了壞事。
精準對接需多方努力——高跟鞋事件激起多方討論,是有現(xiàn)實意義的。捐贈救災物資,必須充分了解災區(qū)實際,多“贈其所需”,少些想當然。慈善機構、有關部門等也有必要通過宣傳做好捐贈指導,防止無序捐贈造成浪費。
(綜合紅星新聞、正觀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