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秋十月,游集安謁好太王碑。近亭而望巨碣,歷經(jīng)風(fēng)雨打磨與反復(fù)捶拓,依然字跡遒樸,石花斑駁,盡呈歲月包漿。時距古碑所立甲寅之年,即東晉司馬德宗義熙十年、北魏拓跋嗣神瑞元年、北燕馮跋太平五年、高句麗長壽王二年,已逾一千六百年矣;距族人初天富、初均德父子筑茅茨碑側(cè),供大碑線索于懷仁書啟關(guān)月山之光緒三年,也已過去一百三十七年矣。而今,好太王碑研究已蔚成世界顯學(xué),其拓本亦彌足珍貴。余曾多年關(guān)注,藏得此碑拓本兩套,今對應(yīng)石碑四面,益有良得,頗多感嘆。歸來依清王志修八十四句《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之七陽韻,遂得《好太王碑歌》一百二十句,為余近年賦詩最長者焉。
長白老嶺莽蒼蒼,鴨綠江水碧湯湯。
嶺上紅葉江花染,伴我集安訪碑皇。
猶是玄菟故郡地,曾屬遼海懷仁鄉(xiāng)。
文化名城復(fù)重鎮(zhèn),古碑高矗江之陽。
角礫凝灰?guī)r獨立,斑駁漫漶現(xiàn)剝傷。
一柱擎天高二丈,自然形制略呈方。
寬八厚四尺坳垤,四面環(huán)刻四二行。
字大超拳近漢隸,一千七百余煌煌。
雖無 盤螭飾,嵯峨氣宇亦闔閶。
閱盡滄桑千六百,蕭然遺世飽風(fēng)霜。
拂塵近世享隆譽,世界遺產(chǎn)競?cè)A芳。
只緣海東第一碣,集安幸得美名揚。
憶昔談德承基業(yè),廣開土境好太王。
始祖朱蒙姓高氏,母諱柳花河伯郎。
夫余南下沸流水,五女山繼西城岡。
開國名號高句麗,王城丸都山之梁。
傳世十九稱永樂,生而雄偉志騰驤。
尊釋重儒倜儻氣,盡逞威武國勢強。
彼時中國分南北,地方割據(jù)相頡頏。
五胡十六并東晉,尚有鄒牟遼東疆。
東臨鯨海西接燕,北瀕輝發(fā)南平穰。
曾為百殘仇百濟,躬率征伐固維綱。
馳兵往救新羅境,破除倭寇驅(qū)扶桑。
攻得堅城五十八,旋師還都日月光。
再降夫余六十四, 鴨盧終入囊。
四方畏懼納貢物,諸部紛紛供趨蹌。
功成平安太王號,連綿閶闔開殿堂。
國富民殷蓄偉業(yè),五谷豐熟治地襄。
昊天不吊三十九,晏駕幽宮列國崗。
祈愿陵安固山岳,形如金字石如璜。
勒石追遠名勛績,一碑高聳立大罡。
遺命煙戶三百卅,守墓灑掃奉膻薌。
公元六百六十八,平壤城破句麗亡。
海東續(xù)國七百載,一統(tǒng)江山盡歸唐。
自此王陵成古跡,巨碑孤聳吊國殤。
柳條邊外封禁地,千古寂闌郁窈茫。
蔓草荒煙蒼苔沒,訪碑無涉自厥彰。
數(shù)盡金石錄與萃,歷代稽古未曾嘗。
光緒三年開邊禁,柳條人跡始耕秧。
中有本族初父子,逃難關(guān)東事墾荒。
舉家側(cè)目通溝地,茅茨稼穡古碑旁。
斫山刊木見石字,遞報官家述周詳。
幸遇懷仁縣書啟,關(guān)月山者諳庋藏。
訪古尋碑金石癖,欣聞此訊喜欲狂。
荊棘披拂苔痕掃,拓得數(shù)字京華 。
自此古碑垂環(huán)宇,幸擁一紙同琳瑯。
海內(nèi)東瀛繽紛至,騾馱車載紙墨糧。
官衙指定初父子,架木搭梯墨拓忙。
誤抹馬糞燒苔后,致使崩裂損碑廂。
更有石灰涂修處,遺世拓本殊揣量。
原非拓者竄改意,世事無奈總彷徨。
華夏文脈終不廢,一如石鼓現(xiàn)陳倉。
古碑驚世百余載,研學(xué)氤氳入毫芒。
中外著述充汗棟,前賢考釋早盈箱。
修廬碑歌功發(fā)軔,八十四行恣汪洋。
抉微考據(jù)兼證史,有史年來第一章。
循步竹吾長歌詠,詩心吞吐自炳 。
再展藏拓鋪廳室,故紙墨華染寒香。
字間猶映風(fēng)云影,蕩漾鴨綠江水長。
我題碑歌懷蓄素,落筆云箋自縹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