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曾路過位于絲綢之路要塞的小縣城——涇川縣,參謁過那里的王母宮石窟。如今,想介紹一下這塊西天福地。
涇川就是成語“涇渭分明”中的那條涇河??催^《西游記》的人肯定都還記得魏徴斬殺涇河龍王的故事。涇河龍王聽說袁守誠幫漁民戕害他的子民,破壞了涇河生態(tài)平衡,作為老大,他不能放任不管。于是他變作白衣秀士,去見袁守誠。二人賭第二天下雨的時辰和雨量。結(jié)果很不幸,涇河龍王賭輸了,只得求唐王李世民幫忙。雖然李世民很盡力,奈何魏徴趁做夢的空兒把事情給辦了。
可別小看這個涇河龍王,他可是八河都總管,按照古代說法,“四?!薄鞍撕印笔瞧狡鹌阶摹!八暮!庇?個龍王分管,“八河”卻只有這一個涇河龍王管轄,可見其地位之高、權(quán)力之大。
由此也可看出,在唐朝,甚至更早的時候,涇河在中國的地位不是一般的高。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涇河。涇河是渭河的第一大支流,渭河又是黃河的第一大支流,因而涇河在家族中排行很高,“八水繞長安”,涇河屬于嫡子嫡孫。涇河發(fā)源于寧夏六盤山東麓,有南、北兩個源頭,南源頭在涇源縣老龍?zhí)兑陨?,北源頭在固原縣大灣鎮(zhèn),至平?jīng)霭死飿騾R合,向東橫貫涇川縣境,然后進入陜西長武縣,于西安市高陵區(qū)陳家灘注入渭河。詩經(jīng)《國風·邶風》里“涇以渭濁,湜湜其沚”,意思是涇水因與渭水相匯而變得渾濁,但是涇水河面雖渾河底清澈,依然可以看見水下沙洲。這就是“涇渭分明”的來源。
但到了唐代,情況發(fā)生了逆轉(zhuǎn)。從杜甫的《秋雨嘆三首》“去馬來牛不復(fù)辨,濁涇清渭何當分”可以看出,當時是涇河濁、渭河清。據(jù)史載,兩河清濁變化反復(fù)有6次。20多年前我去看的時候,兩條河都一樣,泥沙俱下,分不清哪個更渾濁。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治理,不知道現(xiàn)在怎么樣了。
涇河流經(jīng)之地有3個縣因其命名——涇源縣、涇川縣和涇陽縣,分別位于寧夏、甘肅和陜西。今天我們要說的涇川縣,位于絲綢古道要沖,為華夏文明腹地,自古以來就是西出長安(今西安)通往西域的第一重鎮(zhèn)。
涇川縣地處黃土高原中部秦隴交界處,屬典型的黃土丘陵溝壑區(qū),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正是有了涇河及其支流的沖刷,在這里形成了一個平坦而狹長的地帶,往東經(jīng)咸陽連接長安,往西經(jīng)平?jīng)隹蛇_河西走廊,實乃“長安畿輔、關(guān)中襟要”,扼陜甘寧之交通樞紐,居絲綢古道之要沖,既是華夏文明的腹地,也是佛學(xué)東進的“橋頭堡”。
文化融合最主要的途徑是戰(zhàn)爭、商貿(mào)活動和宗教傳播。涇川一帶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自不必說。古代的宗教傳播往往伴隨著商旅活動。穿過漫長的沙漠戈壁,西域商隊來到?jīng)艽ㄟ@塊風水寶地,勢必要停下來修整,或者交易,或者等待通關(guān)。跟隨西域商隊而來的僧侶如影隨形,既可以傳播教義,也能夠滿足商人的精神需求?;厣酵跄笇m是宗教活動的絕佳場所,在僧侶到來之前,道家就選中了這里。
位于涇川城西回山之上的王母宮,是西北地區(qū)著名道教宮觀之一。據(jù)《四庫全書·史部》記載,涇川王母宮始建于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10年),是中國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廟。
關(guān)于西王母的歷史,中國最早的辭書《爾雅》有詞條,《酉陽雜俎》亦有記載:西王母姓楊,名回,乃遠古時華夏民族西部的一個部落首領(lǐng)。在《穆天子傳》中,西王母自稱是天帝的女兒,是戴著圖騰面具統(tǒng)治部落的女首領(lǐng)。而《漢武帝內(nèi)傳》對西王母的容貌描述為:“視之年可三十許,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顏絕世,真靈人也?!睂⑽魍跄该璁嫵闪艘晃幻利惖呐瘛6凇渡胶=?jīng)》中,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fā)戴勝,司天之厲及五殘”,意思是樣子像人,長著豹子的尾巴,老虎的牙齒,叫聲很高,披著頭發(fā),戴著頭飾,主管著自然災(zāi)害及各種刑罰,是一位非常讓人敬畏的神靈。
隨著道教的興起,西王母逐漸衍變成王母娘娘,更成為中華民族神殿中的顯赫尊神。涇川也被認為是她的降生地、發(fā)源地和祖廟所在地。王母宮在漢初建成后,歷經(jīng)千百年風雨,于宋初、明嘉靖年間曾兩次重修。新中國成立后,曾經(jīng)廢棄;20世紀90年代,當?shù)卣c民間聯(lián)合重修,在回山之上陸續(xù)建成西王母大殿、東王公大殿、紀殿等主體建筑,在山下涇河、汭河交匯處建有“回屋”,作為傳說中西王母居住的地方,而山南還有瑤池溫泉。
到了西漢末年,西域佛教國家大月氏派來使臣,佛教思想開始傳入中土。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年),朝廷派使臣去大月氏,邀請?zhí)祗煤蜕?,用白馬馱載佛經(jīng)及釋迦牟尼像到達洛陽。東漢朝廷專修白馬寺迎候,之后佛教開始在中國興盛起來。作為在中西交往咽喉要道上的涇川,一定是最早受佛教文化洗禮的地方之一,在當時的嵩顯寺(今高峰寺)東側(cè)溝內(nèi)聚居了大量的和尚,因此,那條溝至今名為“和尚溝”。僧侶在這里駐錫、傳教,為當?shù)鼐用窕蚩蜕唐砀W6\,摩崖造像隨之興起?,F(xiàn)在的袁家庵村、東庵村、庵山等地,都是因系當時比丘尼聚居之地而得名。古涇州在北魏前后大興佛寺和開鑿以石窟寺為中心的石窟群,同時建造大量簡陋禪窟、生活窟、僧房窟等,以解決僧侶居所而緩解政治和社會矛盾的抉擇。
史料記載,侯子光以佛太子名義于東晉咸康三年(337年) 聚集涇州僧眾起義,足見當時的佛教僧侶和信眾在古涇州已成規(guī)模。開鑿石窟當早于此,也先于敦煌,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
目前研究普遍認為,回山腳下的王母宮石窟創(chuàng)建于北魏太和二年(478年),孝文帝在古涇州王母宮山下建造了大型中心塔柱窟。這一時期前后,可能還建造了羅漢洞、千佛寺石窟群、石嘴山中心柱窟、太山寺石窟,以及許多早期無造像的小禪窟,大體上跟云岡第六窟建造時間相近。
王母宮石窟又名千佛洞,依山開鑿,略呈長方形,形狀像一個“凹”字,高達12米??邇?nèi)造像分3層,中有方體塔柱直連窟頂,中心柱四周及窟壁三面雕有佛像200余尊,有大小佛龕22個,其中千佛、力士、菩薩及馱塔白象,多為北魏作品。
王母宮石窟內(nèi)現(xiàn)存造像100余尊,有意思的是,居中的是王母像。這也是中國文化具有極強包容性的一個證明。西方宗教往往水火不容,只有中國能做到儒釋道共存。
從王母宮往東,沿涇河涇川段南北兩岸還有南石窟、千佛寺、丈八寺、羅漢洞、太山寺等石窟群,合計有512個石窟龕,這還不算那些被破壞嚴重的野窟,在涇河兩岸形成了近百里的石窟長廊。
美國人霍勒斯·H.F.杰恩在《涇河流域的佛教石窟》中指出:“羅漢洞在當時曾是一處很有名氣的佛教活動中心。即使現(xiàn)在,盡管沿這條公路,從涇川到羅漢洞需要幾個小時,但僧侶接踵而來的盛況和懸崖下面建造的若干居室都暗示出,它仍然是鄰近地區(qū)的重要禮拜場所。石窟開鑿在崖壁正面,大小洞窟錯落其間……在風格上與云岡最早開鑿洞窟內(nèi)的造像是相似的……這是一處值得深入研究的遺跡?!?/p>
李植元為清乾隆年間涇州州庠,其有《羅漢洞》詩一首,收在《涇州志》里:
佛閣高浮碧水涯,
氛濃團殿散晴霞。
登峰放眼藤蘿洞,
千頃琉璃十丈花。
當時羅漢洞規(guī)模之大,從此詩所寫可見一斑。
涇川縣歷史文化悠久,以西王母文化、佛教文化、生態(tài)文化為代表的特色地域文化交相輝映,獨具特色,實乃西天一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