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甲、乙、丙分別為一男二女。
【音樂聲中,兩女演員邊舞邊上,男演員隨后上場。
甲 (唱)新疆是個好地方,好山好水好風光。軍墾開發(fā)煥新顏,離不開建設邊疆知識青年,青春無悔的好兒郎。
表 7月的新疆,真是花香瓜甜的豐收時光。在南疆阿拉爾地區(qū)的一條濱江步道上,來了一批又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其中一個上海的團隊特別顯眼。雖然他們大都年過古稀,但個個精神抖擻,一下車就急忙來到樹林的一塊大石碑前拍照打卡。
甲 “啊呀,幾年沒來兵團了,這里越來越漂亮了,贊得不得了。”
乙 “是呀,樹又高了,綠化越來越好了。和當年我們來建設兵團的時候,真是天壤之別。”
丙 “生態(tài)環(huán)境沒話說了!健身步道,便民設施,應有盡有……”
甲 咦?這邊還造了一尊雕塑來。
乙 “我看看!哎呀,班長,這雕塑和我好像呀。你們看,大長腿,身材比例多好呀,標準的九頭身?!?/p>
丙 “長腳你瞎說,她是我!你看她的耳朵,和我的一樣都是‘招風耳’?!?/p>
甲 “你們說的都不對,那雙水汪汪的眼睛,一看就是我。”
眾 “是我,是我,是我……”
乙 “好了,我們不要爭了,問班長,班長,你說是誰?”
甲 “我看呀,是你!是你,也是你!”
眾 “班長,你不要掏漿糊?!?/p>
甲 “同志們你們聽我說,當年,我們上海知青在這里奮斗,這尊雕塑就是我們的縮影。”
眾 “對。”
甲 “你們看,這尊雕塑手上拿著一封信。想當年,我們從上海來到新疆,都是靠寫信和家里聯(lián)系的。”
眾 “是的?!?/p>
甲 “還記得在新疆的第一個中秋節(jié)嗎?”
【音樂起,眾人回憶。
乙 “那時我們到兵團好幾個月了……”
甲 “記得那天,我們聚在一起,中秋之夜,沒有月餅,沒有桂花,大家的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唱)佳節(jié)思親心苦楚,提筆書信向親人訴。你說天寒地凍關節(jié)痛,要家里多寄兩天絨線褲。你說大漠風沙大,要寄點蛤蜊油保護兩只招風耳朵。你說開荒辟地條件太艱苦,哭哭啼啼打起退堂鼓,退堂鼓。
【眾人閃回當年情景。
乙 “哎,我也想回去!”
丙 “我也回去。”
【眾人議論。
甲 (表)想想也是,才是十六七歲的小姑娘,茫茫戈壁,舉目無親,這個時候,她們的腦海里,出現(xiàn)一個念頭,回上海。不管是扒火車還是趟小河,都要回到父母的身邊。
乙 “班長,我們一起回去好嗎?”
丙 “我想回上海,我想爸爸媽媽?!?/p>
甲 “不行,兵團有紀律,怎么可以私自回家呢?”
乙 “但是這樣的日子哪天是個頭啊?”
【眾人懇求班長。
甲 (扮班長)“噓,好像有人來了。”
乙 “哦!是當地牧民,買買提大叔?!?/p>
甲 “買買提大叔?人呢?”
眾 你呀。
甲 哦,我要扮買買提大叔了。(轉身粘胡子,扮買買提)“上海的姑娘們。你們好!”
乙 “買買提大叔,你怎么到團場來了?”
甲 “親愛的姑娘們,我來陪你們過節(jié)——”(唱)姑娘們來到這里,讓你們受委屈。大漠只有風沙疾,荒涼無生機??墒悄銈儾恍箽?,堅持不放棄。流血流汗吃大苦,為我們出大力。哎——感謝兵團幫我們把家鄉(xiāng)建美麗,感謝兵團讓我們的生活能富裕。干枯戈壁沐浴春風,黃土沙漠煥發(fā)生機。我們衷心感謝你們,祝愿你們吉祥如意。
買 “姑娘們,自從你們來到這里,教我們識字,幫我們蓋房子,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今天是中秋節(jié),你們和我說過,中秋節(jié)都要吃月餅。我就把我們新疆的切糕改成圓形,代替月餅,送給你們。你們就來嘗嘗我們的‘新疆月餅’。你們吃呀?你們怎么不吃?哦,是不是想家了?你們要回去了?”
甲 (表)聽著樸實的話語,望著別致的月餅,剛才還在鬧著回家的姑娘們,猶豫了。就在這時,兵團的喇叭響了。(扮廣播員)“同志們,現(xiàn)在開始廣播,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敬愛的周恩來總理來我們兵團啦!”
眾 “??!真的?”
甲 “周總理對我們知識青年提出了殷切期望!他說‘建設新疆大有可為,邊疆穩(wěn)定了,全國就穩(wěn)定了,你們是為全國人民謀幸福’。”
眾 “好!”(鼓掌)(表)周總理鼓勵,賽過一針強心劑,讓大家感覺渾身是勁。
眾 “請總理放心,我們一定努力工作,建設好腳下的熱土?!?/p>
乙 “對!”
眾 給總理寫信!(唱)敬愛的周總理,請你千萬放寬心。建設邊疆有我們,誓為祖國獻青春。聽了你的話,熱血沸騰人精神。聽了你的話,渾身似有力千斤。我要把天山雪水灌良田,荒漠植樹綠成蔭。把新疆面貌大改變,也有江南好風景。(表)就這樣,這批上海的青年知青留在了這里,努力建設兵團,用他們的話說“新疆是我的第二個家鄉(xiāng)!”當年共有十萬上海知青來到阿拉爾地區(qū),默默地奉獻著他們的青春。如今,新疆的變化,翻天覆地。新疆的棉花享譽全球,新疆的瓜果世界聞名,古老的絲綢之路煥發(fā)出新的生機。為了感謝幫助過新疆建設的兵團戰(zhàn)士,在這濱江跑道邊,建造了一片“上海知青紀念林”。直到現(xiàn)在,許多當地的市民,都會說一句話上海話,“上海知青,靈!”(唱)一代知青一代人,滿腔熱情獻青春。兵團精神來傳承,屯墾戍邊立功勛。
點評:
古曰:家書抵萬金。說唱《家信》瞬間勾起了觀眾對那火紅年代、崢嶸歲月刻骨銘心的回憶。故事背景是20世紀60年代上海十萬知青一腔熱血、義無反顧奔赴新疆屯墾戍邊。他們從繁華的東海之濱來到戈壁荒漠的大西北。兩地在思想上、生活上、文明上、勞動上存在巨大的反差,艱辛的勞累、惡劣的環(huán)境讓不少青年產生了動搖,一封封家信承載著對家鄉(xiāng)無盡的思念與父母親人牽掛。這節(jié)唱詞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空洞的口號,只有真實的情感,內心的訴求:“多寄二條絨線褲,多寄幾盒蛤蜊油;條件太艱苦,打起退堂鼓。”在此情景下作者又設定了一個獨特的時間──中秋之夜,沒有月餅、沒有桂花,把思鄉(xiāng)之情渲染到極點,唯有以家信來慰藉相思之苦。此刻作者筆鋒一轉,出現(xiàn)了一位新疆買買提大叔頂著風沙送來了溫暖。大叔敘說衷腸唱出年輕人的不泄氣、不放棄,感謝知青對新疆的付出和作為。還送來以切糕做的“新疆月餅”,跳起了歡快的新疆舞。熱情融化了冰封,肯定消除了彷徨。作者此時又添加上了濃濃的一筆,廣播里傳來周恩來總理親臨兵團關心知青,提出殷切期望。知青沸騰了!紛紛提筆給總理寫信,矢志報國,只有舍小家,為國家,才能建設好一個充滿新希望的美麗家園?!凹倚拧敝黝}升華了!
作品首尾呼應,憶往昔老知青返疆記憶猶新,看今朝新時代重鑄輝煌。把上海─新疆情表述得淋漓盡致,把知青為邊疆建設作出的歷史貢獻充分彰顯。作者還應用說唱藝術一人多角的表演手法演繹了熱烈風趣、激情滿滿的買買提大叔載歌載舞,豐富了表演的色彩。說唱要說得觀眾入心入神,唱要唱得入味入理。該作品不僅是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反映,而且是一代人對人生、信念、價值的感知、體悟、探索,激發(fā)了當下青年人砥礪前行。
(點評人:曲藝作家 梁定東)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