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在不斷地進步,早在20世紀80年代,錢學森先生就提出未來的教育必將是“人機結合、人網(wǎng)結合、以人為主”。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利用信息技術開展閱讀教學,為語文課注入新的活力。下面,筆者就以《赤壁賦》的教學為例,談一談怎樣利用信息技術開展閱讀教學。
一、利用信息技術導入新課
語文課剛開始的幾分鐘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導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點燃”他們的求知欲。通過提前準備,精心設計,我們可以準備一系列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視頻片段、互動課件等多媒體資源,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這樣導入新課,不僅可以給學生帶來別樣的感受,而且能為開展后續(xù)的教學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
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教學為例。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相應的視頻片段,將學生帶回到那個遙遠的時代,讓他們親眼去看一看有著悠久歷史的赤壁古戰(zhàn)場。屏幕上,滾滾長江水洶涌澎湃,浪花拍打著岸邊的礁石,發(fā)出震耳欲聾的聲響;遠處的山石巍然屹立,仿佛見證了當年那場驚天動地的戰(zhàn)役。畫面中,戰(zhàn)火紛飛,箭矢如雨,戰(zhàn)鼓聲震天響,英勇的將士們奮勇殺敵,氣勢如虹。戰(zhàn)船上,旌旗獵獵,將士們身著鎧甲,手持利刃,眼神中透露出堅定與無畏,仿佛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視頻不僅生動地再現(xiàn)了赤壁之戰(zhàn)的激烈與殘酷,而且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了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所表達的對歷史變遷的感慨和對英雄人物的欽佩之情。學生仿佛穿越了時空,親眼見證了那場著名的戰(zhàn)役,對于接下來的學習充滿了期待。
二、利用信息技術分享資料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網(wǎng)絡平臺和數(shù)字化工具,獲取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如名家的講解視頻、相關的歷史文獻資料、優(yōu)秀的課件等,這些資源可以很好地豐富我們的教學內容。當然,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我們還可以將這些資源展示出來,與學生分享,開闊其學習的視野。
仍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教學為例。
示范1.我們可以搜集一些知名學者或教育專家解讀和賞析《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視頻。通過觀看這些視頻,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詞作的創(chuàng)作背景,解讀其中的意象,體會詞人的情感,把握作品的藝術特色……還可以了解專家對詞作的獨特見解,加深對詞作內涵的理解,更好地解讀和欣賞作品。這樣一來,我們不僅豐富了教學的內容,而且可以為學生提供與專家“面對面”的機會,激發(fā)他們的探索欲與求知欲。
示范2.歷史文獻資料比較多,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搜集、整理與《念奴嬌·赤壁懷古》相關的歷史文獻資料,如三國時期的史書、赤壁之戰(zhàn)的背景資料、蘇軾的生平事跡等。這些資料可以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詞作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詞人的人生經歷,加深對詞作的理解。同時,通過引導學生對比和分析不同的歷史文獻資料,我們可以培養(yǎng)其思辨能力。
利用信息技術分享與《念奴嬌·赤壁懷古》有關的資源,如名家解讀詞作的視頻、歷史文獻資料等,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材料,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這首經典詞作。
三、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探究活動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還可以靈活運用信息技術來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與他們互動,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準備階段,我們要精心準備包括精美的課件、具有啟發(fā)性的視頻片段等在內的豐富的數(shù)字化教學資源,并在PPT中嵌入相關的鏈接,讓學生便捷地獲取所需的資料。信息技術不僅為我們開展探究活動提供了便利,而且能夠很好地提高教學的效率。
再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教學為例。首先,我們可以邀請學生齊聲朗讀這首詞,感受其韻律之美。隨后,提出問題: “作者在詞的上片中描繪了哪些景象?”在學生回答后,我們可以利用課前準備好的PPT輔助教學。PPT上,隨著“大江東去” “浪淘盡” “亂石穿空”等關鍵詞逐個被呈現(xiàn)出來,學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吸引住了。他們根據(jù)這些關鍵詞,詳細描述了詞人在上片中所寫的景象:長江滾滾東流,浪花淘盡英雄,陡峭的石壁直插云霄……學生們思維越來越活躍,參與越來越積極。接著,可以引導他們有感情地朗讀詞的下片。再進一步提問: “下片的開頭‘遙想公瑾當年’在結構上有何作用?”遇到這個稍有難度的問題,學生們陷入了沉思。此時,PPT再次發(fā)揮作用 — —“遙想”二字出現(xiàn)在大屏幕上。一些學生很快便發(fā)現(xiàn)這句話引領了詞作的下片,展現(xiàn)了詞人對周瑜的事跡的追憶。教師對此予以肯定,學生也非常高興。
在利用信息技術開展閱讀教學時,我們必須結合文本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合適的方法,確保信息技術能真正地為教學服務。
(作者單位:北京第五中學通州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