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課程思政理念的持續(xù)深化,講好“中國故事”正成為課程思政實踐探索的新路徑。通過將“中國故事”融入高?!皞鞑W概論”課程,可以將思政教育的內(nèi)容具體化、生動化,使學生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接受到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文章以濟寧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網(wǎng)絡與新媒體專業(yè)學生為研究對象,闡述“中國故事”融入高?!皞鞑W概論”課程思政教學的價值,提出“中國故事”融入高?!皞鞑W概論”課程思政教學的實踐困境,探討“中國故事”融入高?!皞鞑W概論”課程思政教學的路徑,旨在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高校;中國故事;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立德樹人;教學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25-0117-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濟寧學院校級“課程思政———《傳播學概論》示范課程”、2022年濟寧學院校級教改立項“媒介素養(yǎng)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探索研究———以《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為例”研究成果
“傳播學概論”是濟寧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專為網(wǎng)絡與新媒體專業(yè)學生開設的一門基礎理論課程。該課程的核心目標在于,通過系統(tǒng)學習傳播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幫助學生構建起健康、積極的傳播觀念和媒介觀念,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新媒介環(huán)境下傳播模式的深刻變革。在新媒介環(huán)境下,將“中國故事”融入到“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中,既是對中國文化、中國精神的繼承和弘揚,也是緊跟時代步伐、滿足時代發(fā)展需求的一條必由之路。
1.助力課程思政
“育人”先“育德”,高校課程思政的核心使命是通過實施“三全育人”理念,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具有高尚品德和專業(yè)技能的人才?!皞鞑W概論”課程教學不僅是一個專業(yè)理論知識的學習過程,更是一個促進學生思想升華的過程?!爸袊适隆敝刑N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這些生動的故事能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內(nèi)驅力、思辨力和創(chuàng)造力,還能激發(fā)學生對國家、對民族的深厚情感和無比熱愛。教師可以通過對“中國故事”精髓的深入挖掘,將與知識點相匹配的“中國故事”巧妙融入網(wǎng)絡與新媒體專業(yè)的傳播學理論知識教學。這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豐富“傳播學概論”課程內(nèi)容,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傳播實踐能力,使其能夠將所學的傳播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中,為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作出貢獻[1]。
2.重構教學資源
當前,“傳播學概論”課程資源主要側重于傳播學理論知識的學習和講解。這種資源分布的不均衡,不僅會限制學生對于多元文化傳播現(xiàn)象的理解,也會影響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因此,對現(xiàn)有教學資源進行重構,融入更多“中國故事”,成為提升教學質(zhì)量、實現(xiàn)立德樹人目標的關鍵一步。為了實現(xiàn)教學資源的優(yōu)化與課程內(nèi)容的重構,可以將“‘中國故事’是什么”與“怎樣講述‘中國的故事’”作為“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建設的兩大核心板塊。在“‘中國故事’是什么”部分,課程可以從“人類傳播的歷史和發(fā)展”“人類傳播的符號與意義”等章節(jié)進行故事融合。通過將這些章節(jié)的知識點與中國古代早期的傳播活動、四大發(fā)明中的印刷術以及紅色革命故事緊密結合,生動講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故事、中國共產(chǎn)黨的革命故事以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故事。在“怎樣講述‘中國的故事’”部分,課程可以從“人內(nèi)傳播與人際傳播”“大眾傳播”“媒介技術與媒介組織”“制度與媒介規(guī)范理論”“社會轉型與受眾轉型”“傳播效果研究與理論”等多個章節(jié)進行故事滲透[2]。通過教學資源的重構,不僅可以使“傳播學概論”課程更加貼近生活實際,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也能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升媒介素養(yǎng),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廣度和深度有待提升
“傳播學概論”是一門理論復雜、知識量大的課程。在“傳播學概論”課程中,融入“中國故事”作為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傳播能力。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課程在涵蓋“中國故事”的廣度上存在不足。同時,在教學設計中,“中國故事”的融入也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探討,導致學生在理解和應用上難以達到應有的深度。首先。融入廣度與課程覆蓋的局限。在“傳播學概論”課程中,盡管已經(jīng)嘗試融入“中國故事”,但當前的融入廣度仍顯不足。課程的章節(jié)設計和內(nèi)容安排對于“中國故事”的覆蓋相對有限,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國故事”在傳播學中的應用。這種融入廣度的局限,會限制學生對“中國故事”在傳播學領域的重要性和價值的認識。其次,融入深度欠缺。在現(xiàn)有的教學設計中,“中國故事”往往只是作為案例或補充材料出現(xiàn),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探討,這導致學生在理解和應用“中國故事”時缺乏深度,難以將其與傳播學理論有機結合,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2.“學”與“做”的失衡
“中國故事”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基因與民族自信,對于培育當代青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指引作用。然而,在“傳播學概論”課程中,融入“中國故事”的實踐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其中“學”與“做”的失衡現(xiàn)象尤為突出。首先,“學”與“做”相脫節(jié)。盡管學生在課堂上系統(tǒng)地學習了傳播學的理論知識,但在嘗試運用這些知識去分析中國社會、傳播現(xiàn)象時,卻往往出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脫節(jié),難以準確地運用相關理論去講好“中國故事”。這種“學”與“做”的脫節(jié)現(xiàn)象,會影響學生對“中國故事”的深入理解和有效傳播。其次,“做”的能力培養(yǎng)不足。講好“中國故事”不僅需要扎實的理論知識,更需要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然而,在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往往忽視學生“做”的能力培養(yǎng),導致學生在嘗試講述和傳播“中國故事”時顯得力不從心。這樣,不僅會限制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提升,也會影響他們將理論知識有效應用于實踐中的能力。
1.打造具有“中國故事”的“傳播學概論”課程體系
(1)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創(chuàng)新。在打造具有“中國故事”特色的“傳播學概論”課程體系過程中,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創(chuàng)新是首要任務。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創(chuàng)新應以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為指導思想,堅守傳播學學科的核心理念和主體地位,同時要充分考慮課程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和社會實踐性。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課程體系要以培養(yǎng)方案和教學大綱所規(guī)定的培養(yǎng)目標為導向,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并將課程思政育人目標與課程理論知識學習深度融合[3]。此外,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創(chuàng)新應以“中國故事”作為思政教育的載體,通過講述“中國故事”,將價值觀培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的塑造融入其中,這種教學方式不僅生動有趣,而且能夠使學生在了解“中國故事”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價值觀的熏陶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既符合“傳播學概論”課程建設的內(nèi)在需求,也是推動課程思政改革的重要途徑。
(2)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創(chuàng)新。在進行具有“中國故事”特色的“傳播學概論”課程體系建設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創(chuàng)新是關鍵環(huán)節(jié)。首先,重構課程體系,突出“中國故事”核心。為了將“中國故事”有效融入“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師要對原有的課程內(nèi)容進行全面梳理和重新整合。教師可以拉斯韋爾“5W”所確定的研究范圍作為教學框架,全面涵蓋傳播者、受眾、媒介、傳播內(nèi)容和傳播效果等核心知識章節(jié),并以此為基礎構建新的課程體系。這一策略的實施,不僅可以使得課程體系更加緊湊、有序,也能突出“中國故事”在教學中的核心地位[4]。其次,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為了便于教學改革的實施,教師可采用混合型教學模式,包括翻轉課堂、在線協(xié)作學習、對分課堂和項目式學習等,靈活組合和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和個性化的學習體驗。這一策略的實施,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傳播學理論知識,提升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也能為學生學習“傳播學概論”課程開辟新的路徑。
(3)課程內(nèi)容融入方式的創(chuàng)新。在打造具有“中國故事”特色的“傳播學概論”課程體系過程中,課程內(nèi)容融入方式的創(chuàng)新是重要步驟。這一創(chuàng)新,旨在將“中國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和文化作品有機融入課程內(nèi)容的各個方面,包括知識框架、實踐內(nèi)容、教學時間和地點等。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可以轉變傳統(tǒng)課堂中師生雙方的角色定位,摒棄以往將思政元素強行注入的教學方式,轉而采用一種共享的、合作的教與學新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課程知識的吸收、討論和研究過程,將被動學習轉變?yōu)樽灾鲗W習和同伴學習的有機結合[5]。同時,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查閱資料、實地調(diào)研、課件制作、短視頻創(chuàng)作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深入探索“中國故事”。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更直觀地理解傳播學相關的理論知識,還能在實踐中鍛煉傳播技能和創(chuàng)新能力。
2.拓展“中國故事”知行載體
(1)教學載體。教學載體是“中國故事”融入“傳播學概論”課程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課程內(nèi)容的不同特征,將“中國故事”融入其中,使其成為課程的核心思政元素。例如,在教學人際傳播的“鏡中我”理論和“人際需求”理論時,教師可以將其中蘊含的協(xié)作、團結、尊重、和氣、寬厚等中華傳統(tǒng)美德,與課程內(nèi)容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傳播學原理的同時,也能深入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2)文本載體。文本載體是“中國故事”融入“傳播學概論”課程的重要途徑。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教師可以將“中國故事”中的熱愛祖國、對黨忠誠、新聞理想、職業(yè)情懷等元素融入其中,為專業(yè)教學標準的制定與實施提供明確的指導方向。通過這樣的融入,可以使學生在專業(yè)學習的初期就接觸到“中國故事”,為后續(xù)的課程思政教學打下基礎。同時,在教學大綱的制定中,教師應注重將“中國故事”所蘊含的勇于擔當、追求真理、堅持理想等價值觀融入其中,使之成為評價課程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方面。此外,教師可以通過自編教材等教學活動,將“中國故事”系統(tǒng)化地植入到教材中,以此推動“傳播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改革,實現(xiàn)課程思政的常態(tài)化和長效化。
(3)活動載體?;顒虞d體的形式多樣,包括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主題教育活動、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以及網(wǎng)絡教育活動等。在這些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中國故事”融入“熱愛祖國”“為民發(fā)聲”“新聞素養(yǎng)”“追求真理”“勇于擔當”等思政元素,這樣既能豐富教學內(nèi)容,又能顯著提高活動效果。通過參與活動,學生可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長為有理想、有抱負的新媒體人[6]。例如,教師可以組織主題競賽活動,鼓勵學生以中國特色的新聞實踐和傳播作品為范例進行創(chuàng)作和展示,使學生能夠在不斷深入的學習中形成不怕困難、深入基層、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7]。這樣,既能體現(xiàn)新媒體專業(yè)特點,又能打破學習空間、拓展教學維度,還能結合地域文化、學校特征等要素,對“傳播學概論”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3.集合力量發(fā)揮“中國故事”融入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1)調(diào)動院內(nèi)教研力量,“橫縱”聯(lián)動,取得課程思政復合型效果。為了提升“中國故事”在課程思政中的融入效果,學院可以積極調(diào)動內(nèi)部教研力量,形成“橫縱”聯(lián)動的機制。首先,在橫向聯(lián)動方面,學院要注重跨專業(yè)的合作與交流。針對不同專業(yè)如秘書學專業(yè)、現(xiàn)代文秘專業(yè)、網(wǎng)絡與新媒體專業(yè)等的特點和需求,學院可以組織教師共同探討“傳播學概論”課程的思政融入點,并設計相應的教學方案。通過跨專業(yè)的合作,學院教師能夠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共同提升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其次,在縱向聯(lián)動方面,學院要注重課程之間的銜接與連貫。從大一的“傳播學概論”課程開始,學院就要注重將“中國故事”融入其中,并為學生后續(xù)的專業(yè)課程學習打下基礎。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學院可以逐步增加與“中國故事”相關的課程內(nèi)容和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持續(xù)、深入地了解和體驗“中國故事”。這種“橫縱”聯(lián)動的機制使得“中國故事”能夠持續(xù)、常態(tài)化地融入課程思政,從而達到復合型的課程思政效果。
(2)與學工部門、實踐基地等緊密配合,在成果導向上同頻共振。除了調(diào)動院內(nèi)教研力量外,學院還應與學工部門、實踐基地等緊密配合,共同推動“中國故事”在課程思政中的融入。首先,強化合作機制,促進資源共享。學院要與學工部門、實踐基地之間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奠定“中國故事”融入課程思政成果導向同頻共振的基礎。通過定期召開聯(lián)席會議、建立信息共享平臺等方式,確保雙方能夠及時了解對方的工作動態(tài)和需求,實現(xiàn)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例如,學工部門可以提供學生活動的組織經(jīng)驗和資源支持,實踐基地則可以提供實地考察、社會實踐等機會,共同為“中國故事”融入課程思政提供豐富的素材。其次,協(xié)同設計實踐活動,增強教育實效。為了將“中國故事”更好地融入課程思政,學院可以與學工部門、實踐基地協(xié)同設計一系列實踐活動,旨在通過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加深學生對“中國故事”的理解和認同,進而提升課程思政的教育實效。例如,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紅色教育基地、參與志愿服務活動、開展社會調(diào)研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中國故事”的魅力,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這些實踐活動可以作為課程考核的一部分,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并取得實際成果。
綜上所述,高?!皞鞑W概論”作為一門基礎、復雜且任務重的理論課程,如何更有效地融入“中國故事”仍是一個需要不斷完善的過程。只有通過長時間的教學探索和實踐,才能最終形成一套具有指導意義的課程體系。為了促進“中國故事”與“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的有機融合,高校要打造具有“中國故事”的“傳播學概論”課程體系,拓展“中國故事”知行載體,集合力量發(fā)揮“中國故事”融入課程思政教學效果,以此為“傳播學概論”課程開展德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徐朝清.講好中國故事的三重邏輯[J].新聞戰(zhàn)線,2020(02):67-69.
[2]姚冬玉.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建設探索與實踐[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23,25(05):56-59.
[3]曾艷艷.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涵養(yǎng)未來新媒體人才———網(wǎng)絡與新媒體專業(yè)“專業(yè)思政”建設路徑研究[J].新聞傳播,2021(08):112-114.
[4]黃聰慧.“范長江紅色基因”融入傳播學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以內(nèi)江師范學院范長江新聞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為例[J].聲屏世界,2023(09):83-85.
[5]但午劍,王詩秒.混合型教學模式在《傳播學概論》中的研究[J].傳媒論壇,2019,2(08):100-102.
[6]李喆.賡續(xù)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J].山東教育,2019(04):23.
[7]邱沛篁.“新聞巨子”范長江研究的回顧與思考———以四川大學新聞傳播學科范長江研究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9,40(11):158-162.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Stories" into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ath of the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Course in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Network and New Media major of the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 at Jini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u Yefei
(Jining University, Qufu 273155,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s in curriculum, telling the "Chinese story" well is becoming a new path for explo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s in curriculum. By integrating "Chinese Stories" into the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course in universities,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be made concrete and vivid, enabling students to receive profou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le learn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e article takes students majoring in Network and New Media from the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 at Jining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elaborates on the value of integrating "Chinese storie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the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course in universities, points out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of integrating"Chinese storie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the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course in universities, and explores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Chinese storie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the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course in universities. The aim is to guide students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great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correct worldviews, outlooks on life, and values.
Key words: universities; Chinese Stories;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foster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 teaching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