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在《隨感十三則》中寫道:
“花臺里生出三枝扁豆秧來。我把它們移種到一塊空地上,并且用竹竿搭一個棚,以扶植它們。每天清晨為它們整理枝葉,看它們欣欣向榮,自然發(fā)生一種興味。”
“那蔓好像一個觸手,具有可驚的攀緣力。但究竟因為不生眼睛,只管盲目地向上發(fā)展,有時會鉆進竹竿的裂縫里,回不出來,看了令人發(fā)笑。有時一根長條獨自脫離了棚,顫裊地向空中伸展,好像一個摸不著壁的盲子,看了又很可憐。這等時候便需我去扶助。扶助了一個月之后,滿棚枝葉婆娑,棚下已堪納涼閑話了。”
蔓的生長和攀緣能力都是超強的,但只有在人的“扶助”——引導方向之下,才能長成供人納涼的棚子。蔓作為一個局部的生長物,只有在有整體觀、全局觀的人的引導下,才可能有用。
我想到伽達默爾的“詮釋學循環(huán)”的觀念:通過參考各個部分建立起一個人對整體的理解,并通過參考整體促進一個人對每個單獨部分的理解。
盡管我們并不缺乏向上的勇氣和毅力,但如果沒有整體觀的話,這些力量很可能會像蔓一樣盲目。
(摘自《讀寫月報(高中版)》2024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