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門渦潮發(fā)生在日本四國德島縣附近的鳴門海峽,被稱為“世界三大漩渦”之一,每年有大量游客慕名前往。
初到海峽,記者的目光就被前方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涌動的海域所吸引—平靜蔚藍的海面正在醞釀一個個漩渦,勾勒出一道道圓形紋路。大鳴門橋橫跨鳴門海峽,上面有一條可以觀海的步道—渦之道。這條步道距離海面45米,長達450米。鳴門海峽連接瀨戶內(nèi)海和太平洋,走在步道上,可以同時看到瀨戶內(nèi)海和太平洋的廣闊海域。
為方便游客尋找和觀賞漩渦,渦之道上每隔數(shù)米就會鋪設一塊玻璃地板。站在玻璃地板上,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腳下奔騰的海水、涌起的浪花。步道的終點處設有“展望室”,中央部分鋪設著8塊透明玻璃地板,方便人們從渦潮的正上方直接觀察。
記者漫步在渦之道上,一步步朝展望室靠近。腳下的海水從大力拍打堤岸到逐漸沉靜,接近渦潮發(fā)生地時,又變得波濤洶涌。在大鳴門橋上,風聲、浪聲交織,偶有大卡車經(jīng)過,轟鳴聲好似在催促人們快速前行。離終點越來越近,腳下的漩渦也越來越多。它們似畫家輕輕勾勒的線稿,沒有磅礴的氣勢,只偶爾翻騰出幾朵白色的浪花,又好似一串平鋪在海面上的珍珠。
這還不0a20f32b0faa0eeaec66cb73560ebe82是真正的渦潮。奇觀總是需要耐心等待。渦潮每天產(chǎn)生的時間都不同,一般在滿潮或退潮前后1小時內(nèi)最為壯觀。如果不想白走一趟,游客可以事先在景區(qū)官方網(wǎng)站上查詢渦潮時間表。
在等待渦潮的過程中,記者了解到,鳴門渦潮這一自然奇觀源于太陽、月球引力與地球上海洋的相互作用,以及海峽地形構(gòu)造的影響。鳴門海峽作為連接兩大海域的狹窄通道,每日會經(jīng)歷潮漲潮落兩次顯著的水位變化。漲潮時,海水從紀伊水道經(jīng)過鳴門海峽,浩浩蕩蕩地流向瀨戶內(nèi)海。與此同時,海峽另一側(cè)形成低水位。水位差使狹窄海峽內(nèi)的水流異常迅猛,平均時速可達13~15公里,大潮時時速甚至可達20公里。海底地形則進一步影響了水流—海峽中央部分海底較深,水流速度更快;靠近兩岸的部分受淺灘等因素影響,水流速度相對較慢。這種流速差異促使形成了壯觀的漩渦潮。
鳴門渦潮的大小會受太陽和月球引力的影響,月球和太陽的引力使海水產(chǎn)生周期性的漲落現(xiàn)象。當月球和太陽同處一條直線時,它們的引力作用在同一方向,漲潮和退潮的規(guī)模較大,形成所謂的“大潮”。大潮時期,鳴門渦潮的直徑可達20米,游客在此時能觀賞到“巨渦咆哮”的壯觀景象。
不知道等了多久,記者終于看到海面發(fā)生變化,大大小小的漩渦不斷出現(xiàn),鳴門渦潮逐漸展露出它的真正力量。漩渦中心涌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似乎要將周圍的一切卷入其中。站在展望室中,隔著玻璃板也能感受到這些漩渦的力量之大。
除了走渦之道,觀賞這種令人驚嘆的自然現(xiàn)象的方式還有很多,其中最受歡迎同時也最為刺激的就是搭乘觀潮船。通常,觀潮船會繞過鳴門海峽潮流最強勁的地方,緩緩駛近渦潮區(qū)域,讓游客近距離觀察。沒有了玻璃板的阻隔,急速旋轉(zhuǎn)的漩渦就在眼前,游客可以清晰地看到海水快速流動的方向。一些觀光船甚至在船體水下部分安裝了玻璃觀景窗,以便人們觀賞漩渦。
有關(guān)鳴門渦潮的描述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日本的文學作品和傳說中,與當?shù)貧v史文化緊密相連,已成為地方的標志與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