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鈿,又稱螺甸、螺填、鈿嵌、陷蚌等,是選取海貝、螺殼等天然之物,以手工切割成薄片后磨制成人物、花鳥、走獸或書法等圖案造型,鑲嵌在紅木家具、盒匣、盆盤、屏風器物等表面上的裝飾,是始創(chuàng)于我國的一項傳統(tǒng)手工裝飾技藝。
粵東潮汕平原地處韓江三角洲,瀕臨南海,有豐紅木制品螺鈿鑲嵌裝飾技藝□黃于桐富的海洋貝殼資源。《潮汕百科全書》有“潮汕沿海地帶人民,從生活用具以及裝飾品都帶有貝殼的天然情趣。早在民國初期,澄??h、饒平縣、南澳縣等地就有用貝殼組綴而成的小臺景和掛屏畫”的記述。這種技藝在后來被大量用于各類紅木工藝制品及家具的裝飾中。
螺鈿藝人選用本土海中五光十色的貝殼,利用其天然的色彩和形狀紋理,經(jīng)過設計、選貝、切磨、選色、割片、復刻、鏤槽、鑲嵌、打磨、拋光、上蠟等工序,制成了獨具潮汕特點的螺鈿工藝品,由于其具有紋理豐富,顏色幻光多變,以及永不褪色、堅實耐用的特點而深受大眾喜愛。同時,藝人們還探索出了薄片硬鈿、襯色甸鈿、平層薄嵌、雙層套嵌等獨特的技法,使螺鈿作品層次更豐富、立體感更強、色彩更協(xié)調,從而名揚業(yè)界。
(轉載自公眾號今日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