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出鍋的主體
按照“先方后圓”的原則,首先需要切一個有平面的石臺,而后在石臺上鉆取石柱。一個石臺上可依次鉆取多個石柱,從而盡可能節(jié)省材料。這里需要用頂部有銑削齒的中空鋼管做工具,等全部石柱成型,再用叉車把它們一起從石臺上倒出來。
接下來分割石柱,用狀如盤子的“圓盤鋸”把每個大石柱分割成一厚一薄兩個小石柱,厚的做鍋體,薄的做鍋蓋。此時,組成一個石鍋的主要“幾何體”已經(jīng)構(gòu)建好。
箍上金屬條,美觀又安全
石材部分完成后,再給鍋底、鍋沿等處箍上不銹鋼金屬圈。這時用點焊把金屬條變成金屬圈,然后加固到必要位置上即可。
亮閃閃的金屬條與灰白色的麥飯石很搭,但它的作用不是為了美觀,而是用以防止石鍋劇烈加熱或用久了老化時突然“炸鍋”傷人。某種意義上,此處的金屬圈就像鋼化膜之于手機屏,有它防護,即使鍋體裂開也不至于整個散掉。
磨出鍋的造型
“磨”是石鍋制作的重要工序:鍋體內(nèi)腔要磨削出凹陷的狀貌,其外圍和邊沿要磨出圓潤的弧度,整口石鍋的表面都要打磨光滑。
根據(jù)各部位的效果需要,所使用的工具有所不同。像鍋體邊沿需呈現(xiàn)一種縮小進去的“檐”,所用刀具便有里外兩層,外面的銑削齒負責(zé)“ 削”,里面的凸面探入內(nèi)腔“磨”。又如外圍磨塑時,需將鍋體相對固定并使其“自轉(zhuǎn)”,且來回移動去迎合不同方向的刀具——這種方法,與機械加工中的“ 車削”(用車刀加工旋轉(zhuǎn)的工件)類似。而到了精磨環(huán)節(jié),磨石和砂紙輪番上場,一口“ 絲滑”的石鍋即將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