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歷風雨的樹苗,會長成參天大樹;長途跋涉的水滴,會匯聚成無邊的碧海;毫不起眼的星星,會在夜空中璀璨閃耀。那些看似渺小的事物,實則擁有強大的力量。強大的力量源于堅定不移的信念,更源于自身的堅持不懈。帶著堅定的信念,生物學家、教育家、中國實驗胚胎學主要奠基人童第周開創(chuàng)了中國“克隆”技術(shù)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
童第周于1902年出生在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的一個小山村里,家境貧寒的他,從小學習勤奮、成績優(yōu)良,先后考入浙江省立第四師范學校、復旦大學學習。1930年,成績優(yōu)異的童第周遠赴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留學進修。
留學時期的童第周身材瘦小,時常受到同學們的欺負,但從小倔強的他并沒有妥協(xié),總是默默地遨游在生物學的天地里,用知識武裝自己。有段時間,他的導師達克教授在做有關(guān)青蛙卵子的實驗。這個實驗需要在顯微鏡下,將青蛙卵子最外面的一層薄膜剝掉,其他同學試了很多次,始終無法完成。正當大家十分沮喪時,童第周卻成功地將其剝離了。于是1931年夏天,童第周作為達克教授的得意門生,和他一起遠赴法國海濱實驗室,參與直徑不到十分之一毫米的海鞘卵子外膜剝離實驗。這一次,他依然不辱使命,順利完成任務。
1934年,童第周懷揣著對祖國的熱愛和滿腔的抗日熱情,毅然選擇回國,出任山東大學生物系教授。
1938年山東大學解散后,他又先后到中央大學醫(yī)學院、同濟大學生物系和復旦大學生物系任教,將所學知識傾囊相授。堅持科學研究的同時,童第周也擔任了很多行政職務。他團結(jié)、尊重科學家,科學家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智慧,為中國海洋生物科學、海洋生物資源調(diào)查、海洋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推動了中國海洋經(jīng)濟的發(fā)展。
1973年,童第周和他的伙伴們又開始了細胞遺傳學的研究工作,成功將鯽魚遺傳因子注射到金魚的受精卵中,并孵化出一條擁有金色鱗片且長著鯽魚尾巴的幼魚。這次實驗的成功,推動了生物學向前邁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