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百年時尚──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服飾與珠寶珍藏,1770——1910 年”(“法國百年時尚”展覽)由法國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聯合主辦,是這所著名巴黎博物館最全面的法國歷史服飾收藏于亞洲首次亮相,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亦是首個場地展出該收藏。展覽涵蓋近400件十八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華麗精美的法國服裝、珠寶與配飾,展現服飾如何塑造身體形態(tài)及體現身份地位,并講述法國服裝與珠寶演變的精彩故事,彰顯文化交流對法國時尚之影響。2024年適逢中法建交60周年,“法國百年時尚”展覽是西九文化區(qū)慶祝此里程碑而推出的四個重要展覽之一。
宮廷禮服(禮服外袍、半身裙、三角胸衣)
法國,約1778年
絲綢、金屬
1886 年購藏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 3370.ABC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攝影:尚·托朗斯
“法國百年時尚”按時序回顧1770至1910年代法國男女服飾歷史,每個單元分別展出各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服飾,闡釋社會、文化和技術因素如何影響時裝潮流演進。展覽以十八世紀法國宮廷的奢華禮服、瑰麗珠寶及配飾開場。內衣是展覽的重要元素,貫穿不同單元,包括十八世紀宮廷女性用來塑造身體輪廓的緊身胸衣和裙撐;而十九世紀中葉風靡法國乃至整個歐洲的鐘形裙撐,從內部撐起長裙體積,夸張地重塑女性的線條;在1865年至1866年間的裙撐設計擴展至最大尺寸,甚至令女性難以通過狹窄的門框。緊身胸衣象征了華麗背后的愉悅與痛苦,既可塑造出纖腰,也使女士呼吸困難。為免昏厥,她們會隨身佩戴、裝有浸泡濃烈香料的海綿的香料盒,透過其散發(fā)的氣味來提神──此為時尚潮流催生出新穎配飾的例子。二十世紀初,緊身胸衣淡出時尚舞臺,由1905年左右面世的胸圍取而代之。女士套裝的設計亦日新月異,以迎合新的生活風格。展品中一件十八世紀男性貴族所穿的室內外套,採用法國絲綢面料,紋樣卻受中國絲綢啟發(fā),體現中法之間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其他部分展品的設計,則參考了印度、日本和英國的服飾風格。展品亦包括一件佈滿刺繡圖案的華麗晚禮服,為出自“高級定制時裝之父”查爾斯·弗雷德里克·沃斯(1825?1895年)之手。歷史上多位顯赫名人是沃斯的重要客戶,包括拿破侖三世之妻歐仁妮皇后(1826?1920年)──當時法國的時裝潮流領導。沃斯亦是起用真人模特兒舉辦時裝表演的先驅,更是首位把自己品牌縫制在禮服上的“時裝設計師”。他的創(chuàng)新精神至今仍對時尚界帶來深遠影響。
玩偶、玩偶行裝
或為法國,約1860年
毛料、棉、絲綢、秸稈、皮革
莫里斯.比森捐贈,1945年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 35336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展覽分為五個單元:絢麗宮廷(1770——1790年)、理性與感性(1810——1830年)、傳統與創(chuàng)新(1850——1860年)、雍容華貴(1880年)、美好年代(1890——1910年)。
十八世紀,法國品味主導了整個歐洲,法國產品當時被公認為最時尚,品質也最上乘。上流社會對精美服裝的需求日增,促使紡織業(yè),包括里昂的絲綢織造,蓬勃發(fā)展。宮廷男女穿戴的服飾,展現各自的等級和地位。宮廷男裝上有大量由匠心獨具的設計師和刺繡師制作的刺繡裝飾。至于當時流行的女裝,通常是柔和淺淡的粉彩色,飾有蕾絲、絲帶,甚至花卉。1770 年,奧地利女大公瑪麗·安東妮(1755?1793 年)與法國王太子路易(即未來的國王路易十六,1754?1793 年)成婚。作為法國王后,瑪麗對宮廷的時裝文化極為關注,引領各種服飾風尚,本單元展出的部分服裝便體現了當時的時尚潮流。
法式女士禮服 法國,約1770年
絲綢 路易·威登協助購藏,2015年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 2015.3.2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攝影:尚·托朗斯
披肩
英國,約 1810?1830年
羊絨
由法國服裝藝術聯盟存入,1995年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 UF 70-24-91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攝影:尚·托朗斯
晨外套 英國,約1830?1840年
絲綢 1995 年購藏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 995.84.1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攝影:尚·托朗斯
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帶來了審美取向的變革,服飾風格趨向低調樸素,與之前富麗堂皇的宮廷服裝形成強烈對比。然而,拿破侖·波拿巴(1769——1821年)在稱帝后,不再使用樸素的布料,而是恢復了華麗的宮廷服裝──尤其是“法式三件套男禮服”,令處于困境的紡織業(yè)得以復甦。拿破侖的妻子約瑟芬皇后(1763——1814年)鍾愛新古典主義的高腰連身裙,使其成為十九世紀早期極具代表性的服裝。在拿破侖 1814 年首次退位之后,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1755——1824年)登上王位。波旁復辟期間(1814——1830年),浪漫主義成為主流。富于夸飾的泡泡袖、緊身胸衣塑造的細腰,以及具有表現力的長裙,營造出當時時尚女性典型的身形輪廓。
1850年代的繁華盛世,得力于第二帝國(1852–1870 年)的經濟繁榮,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曾舉辦多項奢華的慶典活動,其 1853 年的婚禮,盡顯宮廷傳統典禮之氣派。有“光之城”美譽的巴黎處處洋溢著歡慶的氣氛,新的百貨公司與購物街接連開業(yè),讓不斷擴大的中產階級有更多機會接觸時尚服飾。新發(fā)明的合成染料使女裝的色彩更加鮮艷亮麗。而新穎的“鋼箍裙撐”則大大減輕了裙子的重量。裙撐熱潮由法國延伸到英國,乃至整個歐洲,要歸功于法國的歐仁妮皇后(1826–1920 年),這位引領時尚的重要人物促進了法國消費品的制造和對外貿易。
裙撐
或為法國,約1860年
棉、金屬
由法國服裝藝術聯盟存入,1995年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 UF 92-010-6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攝影:尚·托朗斯
緊身胸衣
或為法國,1865年
棉、鯨骨
由法國服裝藝術聯盟存入,1995年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 UF 70-22-2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耳環(huán) 寶詩龍
巴黎,約1878年
金、珍珠、銀、鉆石、琺瑯
喬治·珀蒂夫人捐贈,1909年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 15444.B
?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
攝影:尚·托朗斯
1860至1880年間,法國對外貿易激增,奢侈品市場興旺。對時裝的巨大需求來自上流社會女性。依照十九世紀晚期的禮儀,她們每天需要數次更換服裝和配飾,來配合不同的社交活動。1880年代,裙襯是塑造女性身形輪廓的必備內衣,繫于腰間裙裝的后方。查爾斯·弗雷德里克·沃斯(1825–1895年)有“高級定制時裝之父”的美譽,沃斯設計的禮服在當時最受青睞,歐洲王室成員和歐美社會名流都是他的忠實客戶。沃斯的時裝店位于巴黎和平路,靠近富麗堂皇的凡登廣場,時至今日,這里仍是法國奢侈品的中心。
長裙
查爾斯·弗雷德里克·沃斯(1825?1895年)
法國,約1885年
絲綢、鯨骨
富蘭克林·戈登·德克斯特夫人捐贈,1920年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 22014.E.1-2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大黃蜂胸飾
雷內·萊儷(1860?1945年)
巴黎,約 1905?1906年
金、玻璃、鉆石、琺瑯
1906年購藏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 12745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攝影:尚·托朗斯
胸針 法國,19 世紀末
白金、鉆石、珍珠
碧姬·德·馬勒賴捐贈,2020 年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 2020.37.1
?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
攝影:尚·托朗斯
十九至二十世紀之交,鐵路網絡不斷擴展,汽車和飛機的發(fā)明,以及無線電和其他技術的發(fā)展,加快了生活節(jié)奏,也催生了社會變化。巴黎的歌劇院、劇院、音樂咖啡館和街道繁華而熱鬧,“新藝術風格”的流線型裝飾紋樣為城市景觀注入了活力。時尚女性身著飄逸的絲綢連身裙,凸顯她們婀娜多姿的身段。她們佩戴的珠寶設計靈感往往源于大自然。歐洲及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音樂家、舞蹈家和作家匯聚法國,創(chuàng)作出新的藝術創(chuàng)意形式。人們開始擺脫傳統規(guī)范的束縛,男士在白天會穿三件套禮服,在晚上則著燕尾服。女性社會地位的變化,亦體現在其衣著打扮上。襯衫、裙子和夾克因便于現代的生活方式,成為新女性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