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02年,在上海舉辦的一場“張宗憲中國近代書畫收藏展”驚艷了書畫收藏界。張宗憲先生的好友、著名鑒賞家陳德曦先生當時感慨道:“張宗憲為這些書畫花了有1.5億港元。這次在上海展出,質量、數(shù)量都讓收藏界嚇一大跳?!?/p>
當時亮相的20 8幅名家力作是張先生十余年所藏,其中光齊白石作品就有10 8幅,其余的10 0幅作品都是出自虛谷、趙之謙、任頤、吳昌碩、黃賓虹、張大千、林風眠、徐悲鴻、傅抱石、潘天壽、陸儼少、李可染等17位大師筆下。
原來從上世紀8 0年代開始,張宗憲就開始對中國書畫產(chǎn)生興趣,尤其是在近代書畫收藏方面花了很多功夫,重要藏品大多是從各家拍賣行購藏到的,十幾年下來收獲頗豐。行內(nèi)人都知道,書畫鑒定是文物鑒定里最難的。張先生雖并非書畫專業(yè)出身,但勤學好問,在求購藏品之前會多向專家請教,并廣泛征求業(yè)內(nèi)朋友的意見,做好充分的功課。他的書畫收藏標準是“真、精、新”,即真跡、品相完好且題材新穎,他認為對畫面的喜歡遠比投資價值重要。
“南張北齊”構成了張宗憲書畫藏品中的半壁江山。張先生格外喜愛齊白石的作品,看中他的藝術才華和旺盛的生命力。他曾珍藏了齊白石的《荷花鴛鴦》《柳牛圖》《蠅》《虎》《牡丹》以及人物圖冊頁、篆書立軸等,全面囊括了山水、人物、花鳥、工蟲、書法等題材。張大千的作品也是他的心頭好,如《潑彩山水》《白描觀音》《柳溪清幽》《紅荷》《墨荷》《嬰戲圖》《蟠桃獻壽》等皆是不可多得的力作。它們不僅精彩,而且都是市場上的稀缺品,不少作品曾登上多家拍賣行圖錄封面,也成為這位“No.1”先生收藏江湖中的談資。
齊白石 篆書《馬文忠公語》
鏡心 水墨紙本
175.2厘米×96.3厘米
齊白石書法以對聯(lián)或條幅居多,本幅六尺中堂當屬鳳毛麟角。字大如拳,氣魄精旺飽滿,于筆墨恣意縱橫中見森嚴法度。氣勢恢宏,渾若天成。2006年,這件齊白石篆書在香港蘇富比舉行的第一場“張宗憲珍藏近代書畫”中以224.8萬港元躋身全場十大拍品之一。2018年,此作又在中國嘉德創(chuàng)下1667.5萬元佳績。
齊白石《致嘯天將軍篆書四言聯(lián)》
立軸 水墨紙本
178厘米×48厘米
2023年適逢中國嘉德成立30周年,張宗憲先生特別友情提供了本幅齊白石“云騰萬里,松壽千秋”篆書四言聯(lián),最終以1437.5萬元成交。據(jù)了解,張宗憲曾于2001年以66萬元在上海拍賣會上競得此聯(lián),20年來珍愛有加。
齊白石《嘉耦圖》
設色紙本 立軸
201厘米×100厘米
齊白石94歲所作的《嘉耦圖》曾名為《荷花鴛鴦》,這是張宗憲所鐘愛的齊白石畫作題材之一。此作最早于1999年中國嘉德拍場釋出,當時張宗憲花了110萬元買下,成為其近代書畫收藏體系中最為重要的作品之一。珍藏多年后,2022年,《嘉耦圖》在中國嘉德春拍“大觀之夜”隆重登場,此次回“嘉”又引來激烈角逐,身價高達5520萬元。
齊白石《福祚繁華》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178厘米×49厘米×4
張宗憲收藏的這件《福祚繁華》以9200萬元的高價在嘉德2018年秋拍中成交。此為齊白石為知己“南湖弟”(即胡鄂公)所作。畫家初至北京時,甚少有人賞識,胡鄂公對其百般鼓勵,堪為伯樂。此四條屏于六尺長幅上繪制枇杷、荔枝、芍藥、桂樹、金菊等四時花果,枝干蔓延,花葉滿鋪,秾麗絢爛,傳達出福祚綿長的吉祥寓意。
張大千《蟠桃獻壽》
設色紙本 鏡框 1977年作
42厘米×89厘米
張宗憲搜羅書畫最廣為人知的一次出手是在1994年,蘇富比在臺北舉辦的“定遠齋藏中國書畫”專場,他一場至少拍下了數(shù)十件作品,價值超過千萬元。其中就有這幅《蟠桃獻壽》,是張大千寫贈摯友張學良、趙一荻夫婦的祝壽之作。2006年,此作在香港蘇富比首次舉行的“張宗憲珍藏近代書畫”專場亮相。
張大千《擬周文矩戲嬰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38厘米×74厘米
1948年在上海舉行的“張大千近作展”盛況空前,成為響譽上海灘的一件轟動事件?!稇驄雸D》在展覽中編號37,當時標價達到高昂的1.4億元,是展品中的重中之重。之后,此作被張宗憲收藏,并于2002年亮相于“張宗憲中國近現(xiàn)代書畫收藏展”。大千人物畫以“戲嬰”入題極為罕見,此作2022年現(xiàn)身于中國嘉德拍場,最終成交價為4370萬元。
張宗憲,在他80年的古董生涯中留下了太多傳奇故事。他積極推動了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的發(fā)展,也向世界傳播著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收藏》雜志也十分有幸,“定格”了張先生諸多的精彩瞬間。
拍賣場上的他,古玩展上的他,人們眼中的他,是一個似乎永遠不知疲倦的收藏家。他的勤奮、執(zhí)著、專業(yè),以及對藝術品的那份摯愛,一直深深地感染著我們。尤其在今年春拍季中,我們欣然地看到,坐在輪椅上的張先生一場不落,活躍于香港各大拍場中。這些鏡頭通過社交平臺,鼓舞和激勵著更多人:收藏,是一輩子的愛。
這份炙熱的愛,成為我們此番“定格”的最大理由。在這組策劃中,縱覽張先生80年以來跨越不同門類的收藏,大家可以感受到這位傳奇“90后”帶給我們的絕不僅僅是一件件珍藏。它們的背后,是超凡脫俗的收藏品位,是精準定位的收藏理念,更是一代大家與時代脈搏的同頻與共振。
這位“90后”即將晉級為“00后”了!如同年輕人那樣,張先生習慣凌晨三點睡覺,第二天中午起床;會奔走于多個藝術場所,因為這里有他的至愛,當然還有一眾朋友和同好……收藏是一種文化的滋養(yǎng),讓他依舊保持著一份童真。
80歲那年,張先生寫過一篇《憶少年》,其中寫道:“古董文物,身外之物,然亦先祖先民文明之所業(yè)所寄,當為愛好者共賞也。天物有情有靈,吾何敢獨專……冀其在流動之中幸得善遇,豈非吾人之共美共好耶?”好一個共美共好!這難道不正是“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嗎?
張宗憲,還是那個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