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沒喝那瓶水
《中國鳥類圖鑒》上寫得清清楚楚,有小嘴烏鴉,也有大嘴烏鴉,還有冠小嘴烏鴉……我們分不了這么細,都將它們叫成了烏鴉。
就像我們把靈界村的豬都叫成豬,牛都叫成牛,狗都叫成狗,以及貓也都叫成貓……分不了這么細。
壞就壞在這里。
那一天,苦楝樹上千真萬確地停了兩只烏鴉,彼此差不多的體型。大就是大,小就是小,還能怎么區(qū)別呢?
可我爸偏偏區(qū)分出來了,饒有興趣地說:
“左邊這只,是小嘴烏鴉,喙粗壯,但不如大嘴烏鴉厚實……”
“右邊那只,是大嘴烏鴉,喙雖粗厚,但喙峰的位置略有彎曲……”
這么復雜的科普知識,我媽顯然沒什么興趣,于是學著烏鴉喊了幾聲響亮、干澀而粗啞的“呀、呀、呀”,兩只烏鴉一聽,拍拍翅膀就飛走了。
一堂田野自然課戛然而止。
烏鴉也許跟我們一樣掃興,大家都不歡而散。
再說,估計除了我爸,靈界村幾乎沒人喜歡烏鴉。它一叫,大家都覺得晦氣。
烏鴉雖看起來黑乎乎的,但是認真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它的體羽還有藍紫色金屬光澤,尾巴挺長,蠻好看的。只是,它的尾巴似乎并不比喜鵲長。
人們好像更喜歡喜鵲。
其實,烏鴉和喜鵲都是雀形目,而且還同為鴉科。說白了,就是親戚關系。
烏鴉之所以不被人們待見,我想,還是因為“烏鴉嘴”這個詞。有時候,事情就是這么微妙。要是“烏鴉嘴”是褒義,恐怕烏鴉們的江湖地位就不至于淪落到這樣的地步。
在靈界村,見了老鼠,人人都喊打喊殺的;見到烏鴉,仿佛也要趕盡殺絕的樣子。要是它不合時宜地喊幾聲“呀、呀、呀”,人們就會在地里“呸”幾下口水,以示掃一掃晦氣。
怪了。
我開始對烏鴉的態(tài)度有所轉變,大抵是始于學到了語文書上《烏鴉喝水》的寓言故事。
這只烏鴉怪聰明的呀,口渴,沒水喝,卻想出了辦法來。雖然那只是一個寓言故事,但我一直信以為真。于是,放學回家后,我端了一個小瓶子,裝上半瓶水,放在苦楝樹下的顯眼位置。
我希望看見一只同樣聰明的烏鴉,將《烏鴉喝水》的寓言故事演繹一番。可是,等呀等,烏鴉黑幽幽的身影一直沒有出現(xiàn),直到夜色將整座村莊淹沒了,那只裝了半瓶水的瓶子仍然孤單地立在苦楝樹的旁邊。
第二天,當我想起苦楝樹底下還有半瓶水的時候,立即撒腿飛奔過去,后面尾隨著一群“隨從”。
浩浩蕩蕩的隊伍才到苦楝樹附近,遠遠地,我們就望見了樹頂上停著兩只烏鴉。我學著父親的口吻說:“看見了嗎?一只小嘴烏鴉,一只大嘴烏鴉……”
“不都是烏鴉嗎?”隊伍里有人嘀咕了一聲。聲音雖然很小,我卻聽得格外清晰。
“不一樣的?!蔽以噲D說服他們,這是兩種不同的烏鴉,可我仿佛怎么說也說不清楚。
爭論不下去,好在是和平收場。
大家跟隨我往瓶子的方向走去。我們的腳步聲越來越近,樹頂?shù)臑貘f明顯感覺到了敵意,起身飛走了。
眼前的瓶子里果然有兩三粒微不足道的小石子,并非是一堆。
更為神奇的是,瓶子里的水一干二凈了。
“一定是烏鴉叼的石子……”
“一定是烏鴉喝完了水……”
我說得斬釘截鐵,說得理直氣壯,說得振振有詞……仿佛大家的面前呈現(xiàn)出了一幅這樣的畫面——
兩只烏鴉在苦楝樹下發(fā)現(xiàn)了半瓶水。瓶口有點小,喝不著水。此時又渴,于是一只烏鴉從旁邊叼起一塊小石子,往瓶口里裝;另一只烏鴉也跟著叼起一塊小石子,也往瓶口裝。
漸漸地,水升高了,兩只烏鴉輪流著,將半瓶水喝得一干二凈……
沒有人懷疑這一幕“烏鴉喝水”的真實性。于是,這個故事越傳越邪乎,好像全村的孩子都看見了烏鴉喝水的場景。
過了好幾天,我媽看見我又拿著半瓶水放在苦楝樹下,便嚷嚷道:“你真以為烏鴉會來喝水?。扛浇某靥恋教幎际撬?,沒看見嗎?”
我愣了一下,仍然強詞奪理道:“瓶子里的水,明明就是烏鴉喝的,它們還將石子叼到瓶子里來……”
“那是我將瓶子里的水倒出來洗手的……”
后面我媽說什么,我都聽不清楚了,只覺得喉嚨堵著一塊什么東西。
對,就像被石子堵住喉嚨一樣,難受!
甘蔗地的老鼠崽
“老鼠崽也是挺可愛的呀!”
我說這句話的時候,幾乎所有在場的同學都拿眼睛斜斜地看著我,蔑視的、憤怒的。當然也有關心的,伸出手,摸摸我的額頭,確定我沒有發(fā)燒。
“要不你抱回家養(yǎng)著?”
這一窩老鼠崽粉粉嫩嫩的,似乎眼睛還沒有完全睜開,擠在窩里,一動也不動。它們肯定還不知道,眼下的世界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
當然是糟糕事。
那時候,靈界小學在校園邊上種了一畦甘蔗。春天,我們一道種下甘蔗,夏天甘蔗長得蔥綠,秋天便滿園金黃色搖曳著。到了深秋,全校師生齊出動,大半天就能將一大片甘蔗全部砍伐好——人多力量大。
這一窩剛出生沒多久的老鼠崽就是在這片甘蔗地被發(fā)現(xiàn)的。要是鼠爸鼠媽被我們逮住,就好辦了——一下子就能“辦”了它。可是,眼前的這一窩老鼠崽,肉嘟嘟的,煞是可愛。況且眼睛也沒睜開過,要是就這么“辦”了它們,確實有點于心不忍。
這一下子,可給我們出了難題。
在靈界村,似乎每次砍伐甘蔗,都或多或少遇到過難題。要么有幾只野兔從甘蔗地竄出,要么有一窩鳥蛋藏在枝葉上,要么有野豬左沖右突滿甘蔗地奔跑……
往往在這種時候,整個場面會陷入混亂,野豬的嚎叫聲和人的尖叫聲此起彼伏。待反應過來,我們便揮著鐮刀奮起追擊,可終因武器落后,追不上驍勇善跑的野豬。
眼前的老鼠崽到底是“辦”了還是留著……我們?yōu)榇藸幷摬恍荨?/p>
很明顯,老鼠窩邊的甘蔗,被鼠爸鼠媽啃得東倒西歪,損失慘重。鼠爸鼠媽這是畏罪潛逃,丟棄了一窩老鼠崽。
“你沒看見它們將甘蔗咬成了這樣?怎么可以同情這些壞家伙呢?”有同學理直氣壯地指責我。
“它們還沒干壞事呢?!蔽掖_實有點底氣不足。畢竟,面對的是一群“人人喊打”的老鼠。
于老鼠而言,大地上生長出來的東西,大家都可以吃,憑什么我就不能吃了呢?
這是老鼠的邏輯,我們不承認的。
其實,老鼠也不曾知曉過人的邏輯,否則它們也會據(jù)理力爭。畢竟,它們也是地球上的“合法生物”,也要養(yǎng)家糊口的呀。
還別說,老鼠都在地球上生活了上億年,它們也有自己的智慧。明里不給吃,就暗地里偷。于是就在頭頂戴了一個“臼”字,明擺著的意思:屢遭打擊,總是擊而不破,打而不盡。
“你這是與老鼠沆……一氣!”班上那個愛讀書的女同學幾乎有點暴跳如雷了,雙手叉著腰,怒目圓瞪,但始終憋不出那個筆畫繁多的字的拼音。
“沆瀣(xiè)一氣!”好在這時,語文老師及時出面,解了圍。只見他端起一整窩的老鼠崽,左瞧瞧,右看看……
語文老師就住在學校里,與甘蔗地僅隔著一堵墻,墻邊開著門。門里門外,好像都是他的地盤。
“先養(yǎng)著,好好觀察,過幾天,寫作文?!崩蠋熢幃惖匦π?,抬起腳,跨過門檻,走進他的家,將老鼠崽放進籠子里。
果然,一窩端!
我們一聽說要寫作文,全蔫了。幾個同學拿眼睛瞪著我,有的同學臉上的肌肉都扭成一團,不知是痛苦——寫作文是挺痛苦的,還是痛恨——痛恨我不及時“辦”了老鼠崽。
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