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晉國獄官李離審理案件時,由于聽從下屬的一面之詞,致使嫌犯蒙冤而死。真相大白后,李離準備以死贖罪。
晉文公聽說后勸道:“官有貴賤,罰有輕重,況且這件案子主要錯在下屬,這不怪你?!?/p>
李離說:“我擔任長官,不曾把官職讓給下屬;我拿的俸祿很多,也不曾把好處分給他們。如今,我聽察案情有誤而枉殺人命,卻要把罪責推諉于下級,這沒道理?!彼芙^了晉文公的勸說,伏劍而死。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了古人從政對自己要求的高標準,看到了古代官員嚴于律己、敢于擔當、正人先正己的可貴精神。從古至今,這種精神代代相傳。
張伯苓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有一次,在中學的修身課上,張伯苓看見一個學生的手指被熏得發(fā)黃,嚴肅地對他說:“吸煙對身體有害,你應該戒掉它?!?/p>
誰知這名學生不服氣,反問道:“先生不也吸煙嗎?怎么能說我呢?”
張伯苓一時語塞,愣了一下,猛地把手中的煙桿折斷,并讓人取來自己珍藏的煙當眾銷毀,毅然“與諸同學共同戒煙”。從此,張伯苓再沒有吸過煙。
從這件小事中,我們看到了張先生“要教育學生,首先要教育好自己”的理念,更見識了張先生“正人先正己”的大家風范。
嚴于律己、以上率下,是一種無聲的力量。領導干部要做到這一條,就要杜絕“坐而論道”,使正人先正己的意識根植于思想和行動之中。
(摘自《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