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哺乳期女性在患有濕疹、皮炎、銀屑病等疾病后,往往會顧忌藥物對嬰兒的不良影響而放棄治療。其實,只要選對藥物品種和給藥方式,哺乳期女性也是可以兼顧治療和哺乳的。目前,皮膚給藥相對來說全身吸收較少,安全性較高,是哺乳期女性比較常用的給藥方式。
一般情況下,與正常皮膚接觸8 小時后,僅約3% 的藥物會被全身吸收。皮膚給藥的吸收主要受皮膚角質層的厚度、完整度、水合程度和藥物分子量大小、濃度、藥物劑型、基質等影響。皮膚由外到內可簡單分為表皮層、真皮層、皮下組織。其中,藥物吸收的主要位置在表皮層,角質層是經皮吸收的主要途徑,若出現(xiàn)破損,則會加速藥物吸收。通常來說,不同部位皮膚吸收能力不同,由快到慢分別為前額、大腿屈側、上臂屈側、前臂、足底手掌。藥物方面,小分子、脂溶性的藥物相較于大分子、水溶性的藥物更易被吸收。同時,在一定濃度下,藥物濃度越大,皮膚吸收作用越強。
藥物從母體被嬰兒所吸收的藥量,取決于藥物在母體體內代謝的情況,同時還取決于嬰幼兒消化道的吸收情況。目前針對哺乳期女性的藥物安全分級為L 分級法(LRC),主要將藥物分為 L五個等級。
L1(適用):大量研究證明哺乳期女性用藥后對嬰兒無影響。
L2(可能適用):有限研究證實哺乳期女性用藥后對嬰兒無影響。
L3(可能適用):未在哺乳期女性中研究,或研究顯示對嬰兒有輕微不良影響。需在評估后考慮使用。
L4(有潛在危險):有明確證據(jù)證明哺乳期使用后對嬰兒有害。
L5(危險):已證實哺乳期使用后對嬰兒有嚴重危害。
因此,在藥物選擇上,推薦哺乳期女性選擇L1、L2 等級的藥物。
另外,醫(yī)生提醒,哺乳期女性用藥,均需在專業(yè)醫(yī)生的指導下使用。
●糖皮質激素
糖皮質激素是臨床常用藥物,應用廣泛,可用于治療皮膚及全身炎癥性及免疫性疾病。臨床上根據(jù)作用強度將常用糖皮質激素外用制劑分為超強效、強效、中效、弱效四個等級。哺乳期女性必要時可選擇外用涂抹弱效、中效等全身吸收很少或可被迅速分解代謝的糖皮質激素外用制劑,如醋酸潑尼松龍軟膏。同時避免將強效糖皮質激素外用制劑直接涂抹于乳頭上,以免造成嬰兒醫(yī)源性高血壓。
●免疫抑制劑
局部外用免疫抑制劑主要為他克莫司軟膏,可用于治療特應性皮炎等疾病。他克莫司軟膏在皮膚涂抹后吸收進入血液極少,但可分泌至乳汁。該藥的哺乳期用藥安全分級為L3,因此不建議哺乳期間使用他克莫司。
●抗菌藥物
外用抗菌藥物是治療細菌感染性皮膚病的常用藥物,包括過氧化苯甲酰、壬二酸、克林霉素以及紅霉素、莫匹羅星、夫西地酸等。
哺乳期女性使用這些外用抗菌藥物均能通過血漿—乳汁屏障轉移至母乳,但吸收比例較低,難以對嬰兒產生影響。莫匹羅星軟膏哺乳期用藥安全等級L1,可用于乳頭皸裂感染的預防,但建議喂奶前用清水擦洗干凈。夫西地酸對于母乳喂養(yǎng)的嬰兒沒有影響,可以在哺乳期間局部使用,但建議避免在乳房上涂抹。
●非甾體類抗炎藥
局部外用非甾體類抗炎藥主要有氟比洛芬軟膏、雙氯芬酸二乙胺軟膏、酮洛芬凝膠等。目前認為除阿司匹林外,其他的非甾體類外用制劑均可用于哺乳期。
編輯/朱秋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