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德寶 吳艷
【內容提要】生成式人工智能平臺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語言基礎設施和跨國數(shù)智媒介平臺,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搜索引擎和門戶網站。本文以C h a t G P T為研究對象,通過人機對話獲取其對中華文化價值觀的認知,研判對中華文化價值觀的認知與價值偏向,并分析其偏向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人工智能時代中華文化價值觀的國際傳播亟需加強跨國人工智能平臺基礎設施建設,建構跨文化情感共同體,倡導國際人工智能平臺協(xié)同共治,推動中華文明向數(shù)智文明轉向。
【關鍵詞】人工智能 C h a t G P T 中華文化價值觀 國際傳播 數(shù)智文明
一、引言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給人類文明傳播的方式帶來顛覆式變革。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平臺基于大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以下簡稱LLM)的應用實現(xiàn)了超強的數(shù)據(jù)處理和內容生成能力,成為智能時代的“語言基礎設施”①和跨國數(shù)智媒介平臺,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搜索引擎和門戶網站。人工智能技術正成為未來智能文明發(fā)展的新范式②,人類語言文化及其背后蘊含的價值觀也被嵌入到智能技術之中。
中華文化價值觀內涵豐富、歷久彌新,我國學界目前對其尚無統(tǒng)一明確的定義,但有不同維度和層面的概括。俞新天將中國文化的價值觀概括為宇宙觀、政治觀、經濟觀、社會觀、文化觀、宗教觀、道德觀、教育觀、國際觀和思維觀③。陳來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概括為三大層面:(1)國家層面,包括以人為本、以民為本、以合為上;(2)社會層面,包括責任先于自由、義務先于權利、群體高于個人、和諧高于沖突;(3)個人層面,包括重義輕利、以理制欲④。駱萍和孔慶茵認為當代中國價值觀包含三方面: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中國夢等體現(xiàn)時代精神的價值觀⑤。綜合前人研究,本文將中華文化價值觀界定為四個方面的集合:(1)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包括仁、義、和、禮等;(2)國家價值觀: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價值觀和民族價值觀等;(3)家庭價值觀:包括孝心與尊老愛幼等;(4)個人價值觀:包括人際關系和個人取向等。
鑒于其在AIGC領域的開創(chuàng)性和影響力,本文選取Open AI 開發(fā)的ChatGPT為研究對象,通過與國際人工智能平臺ChatGPT進行關于中華文化價值觀的人機問答,獲取其關于中華文化價值觀的智能生成內容,了解其對中華文化價值觀的認知,并在此基礎上研判其價值共識與偏向。本研究的人機問答實驗主要圍繞ChatGPT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文化價值觀的認知、ChatGPT認知的中國對外來文化的態(tài)度及中西方文化價值觀差異等方面展開。
整體上,正如它所宣稱的對任何問題不含價值偏向一樣,ChatGPT對中華文化價值觀同樣強調“重要的是要認識到,文化價值觀是復雜的、多層面的,它們既可能產生積極影響,也可能產生消極影響,這取決于社會如何實踐和詮釋它們”,而“要應對文化價值觀方面的挑戰(zhàn),就需要不斷反思、對話,并努力促進包容、公平和可持續(xù)發(fā)展”。但在具體的問答實驗中,ChatGPT又對中華文化價值觀及衍生議題呈現(xiàn)出一定的價值偏向。
二、國際人工智能平臺的中華文化價值觀
整體來說,ChatGPT對中華文化的認知較為全面,認為中國文化豐富多元,充滿了深度、多樣性和深刻的歷史感;認為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擁有深厚的儒、道、佛等文化底蘊,跨越數(shù)千年的豐富歷史極大地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政治和經濟。ChatGPT認為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多元化的國家,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經濟、科技、政治等各個領域具有重要的全球影響力,并因其歷史豐富、文化多樣、經濟轉型、創(chuàng)新精神與全球影響力而“迷人(fascinating)”。ChatGPT對中華文化的具體認知涉及語言、哲學、藝術、烹飪、文化傳統(tǒng)和節(jié)日、建筑、音樂、舞蹈、服飾、武術及家庭與社會結構等方面,認為中國文化是智慧、創(chuàng)造力和韌性的寶庫,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對人類做出的貢獻,且以多種方式對世界其他國家和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
ChatGPT對中華文化蘊涵的中華文化價值觀具有深度認知。ChatGPT將中華文化價值觀分為七大類:(1)社會價值觀,如和諧(Harmony)、孝順(Filial Piety)、敬老(Respect for Elders)、集體主義(Collectivism)、面子(Face)、互利(Reciprocity)和傳統(tǒng)(Tradition)等; (2)個人價值觀,如耐心(Patience)、堅持(Persistence)、仁愛(Benevolence)、勤奮(Diligence)、節(jié)儉(Frugality)、忠誠(Loyalty)和感恩(Gratitude)等;(3)文化實踐,如祭祖(Ancestor Worship)、風水(Feng Shui)、陰陽(Yin and Yang)、保面子(Face-saving)、環(huán)境和諧(Environmental Harmony)和尊卑有序(Hierarchical Respect)等;(4)哲學原理,如道家(Taoism)、天命(The Mandate of Heaven)、孫子兵法(The Art of War)、自然規(guī)律(Natural Order)等;(5)人際價值觀,如好客(Hospitality)、面對面交流(Face-to-Face Communication)、家庭團結(Unity of Family)和親切友善(Graciousness)等;(6)與個人行為相關的價值觀,如自律(Self-discipline)與適應能力(Adaptability)等;(7)與社區(qū)和社會相關的價值觀,如共同繁榮(Collective Prosperity)、包容(Inclusiveness)與團結(Unity)等。
ChatGPT對中華文化及中華文化價值觀有基本認知和理解,形成了它的中華文化價值觀。這些智能生成的中華文化價值觀部分與我們所因循的中華文化價值觀相吻合,也成為中外文化溝通交流的共通意義空間。
三、國際人工智能平臺的中華文化價值觀偏向及其原因分析
(一)國際人工智能平臺對中華文化價值觀的價值共識
文化交往中的價值共識有兩種基本形式:一是價值認同,即一種文化中的人們贊同、認可另一種文化的價值觀念,并把它接受為自己的價值觀念;二是價值認異,即人們在了解和熟悉一種文化后,雖然并不認可、贊同和接受這種文化的價值觀念,但基于相互之間歷史條件和現(xiàn)實情勢的差異,能夠理解這種文化的價值觀念產生和存在的理由或根據(jù),承認它的合理性,并由此尊重它⑥。被嵌入美國主流文化價值觀的ChatGPT對部分中華文化價值觀的贊同及對這些觀念產生與存在根據(jù)的理解體現(xiàn)了其對它們形成的價值共識。
具體而言,這部分中華文化價值觀包括和諧、孝道、教育、仁慈、韌性和團結等文化價值觀念。它認為中國文化廣泛的價值觀反映了其歷史、傳統(tǒng)和哲學的深度和復雜性。這種豐富性允許我們以多方面的方式對待生活與人際關系。其中,平衡與和諧的理念強調了生活各方面平衡的重要性;儒家價值觀(如孝、仁、義)強調道德行為和美德行為的重要性。這些價值觀指導個人與他人的互動,并為社會的道德結構作出貢獻;耐心、堅持和韌性等價值觀凸顯了中國文化固有的力量和堅韌;集體主義、互惠和團結等價值觀強調社會中個人的相互聯(lián)系,這對于培育強大的社區(qū)至關重要;文化連續(xù)性和傳統(tǒng)也提供了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除傳統(tǒng)價值觀外,中國文化還重視適應性和靈活性,正如道教原則和對環(huán)境變化的適應力,這種對變革的開放態(tài)度促進了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二)國際人工智能平臺對中華文化價值觀的價值偏向
ChatGPT對中華文化價值觀的價值偏向涉及中國性別文化、文化連續(xù)性、民族關系文化和環(huán)境發(fā)展等方面。例如,它在中國性別文化方面的價值偏向是傾向于認為中國傳統(tǒng)的性別角色和期望可能會延續(xù)性別歧視,限制婦女在社會中的機會和權利。然而,這與我們當代性別平等發(fā)展和國家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婦女發(fā)展道路的事實存在認知偏差。在文化連續(xù)性與民族關系文化方面,它的價值偏向是傾向于認為中國在保持文化認同的同時過度依戀傳統(tǒng)可能導致對文化多樣性的抵制與仇外心理,其中存在的文化孤立和民族中心主義也可能導致對外來者或被視為“他者”的不信任、偏見與歧視,阻礙跨文化理解與合作。但是,這與中國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和包容對話,強調“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yōu)越”大相徑庭。
在環(huán)境發(fā)展方面,它對中華文化價值觀的理解是傾向于認為一些中華文化價值觀與環(huán)境惡化相互影響。例如,它認為中國文化重視傳統(tǒng)和祖先智慧,其中包括代代相傳的可持續(xù)農業(yè)實踐、水資源管理技術和生態(tài)管理知識,然而快速的現(xiàn)代化和城市化導致與傳統(tǒng)做法脫節(jié),使得環(huán)境惡化;它認為中國文化重視集體主義和社會和諧,這會影響人們對環(huán)境保護的態(tài)度,盡管中國社會愈發(fā)認識到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但經濟發(fā)展和環(huán)境可持續(xù)性之間可能存在相互競爭的優(yōu)先項;它認為中國文化擁有豐富的頌揚自然的文化符號和傳統(tǒng)(如山水畫、詩歌和傳統(tǒng)醫(yī)學),然而自然資源的商品化和追求經濟增長有時導致這些文化符號和傳統(tǒng)的剝削和退化。這些價值偏向不論是與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還是當代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環(huán)境理念及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發(fā)展的價值追求都存在偏差。
(三)國際人工智能平臺價值偏向的原因
算法技術背后映射的是文明價值觀。ChatGPT對中華文化價值觀存在價值偏向的深層原因在于東西方文化價值觀的差異。西方的認知基模里對中華文化價值觀缺乏深度理解甚至誤讀,從而對其真正意涵產生認知偏差。學者薩義德的“東方主義”將知識看作承載意識形態(tài)生產的工具,通過分析西方對東方文化偏見的描摹,強調了西方如何通過知識觀的建構實現(xiàn)對東方的“合法化”控制⑦,這種對中國文化的“東方主義”式建構影響至今。在人工智能時代,ChatGPT的使用在人工智能倫理方面引發(fā)偏見、錯誤信息等問題的核心原因是算法訓練可以反映甚至放大數(shù)據(jù)中現(xiàn)有的偏見和刻板印象⑧。因此,ChatGPT對中華文化價值觀的價值偏向于某種意義上是西方對中華文化價值觀的“東方主義”式理解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平臺數(shù)據(jù)和算法中的映射,進而投射到其智能生成內容中。
國際人工智能平臺依托算法技術而具備超強的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和智能生成能力。但是,由于數(shù)據(jù)集的缺陷,AIGC存在系統(tǒng)性偏見、價值觀對抗、“觀點霸權”、刻板印象和虛假信息等問題⑨。具體而言,它對中華文化價值觀存在價值偏向的潛在原因可能首先在于受含價值偏向的語料影響,其語料多源自西方主流媒體、高校、智庫和社交媒體平臺中有影響力的研究專家,其中存在對中華文化價值觀持不同立場傾向的組織和個人;其次,可能與平臺的人工標簽團隊對生成內容質量進行排序打標簽相關,其背后的人工標簽團隊可能暗含對中華文化價值觀的認知偏向。因而,其生成內容存在潛在價值偏向。
四、人工智能時代的中華文化價值觀的國際傳播
人工智能重構未來國際傳播格局和傳播范式。人工智能時代中國文化價值觀的國際傳播也需適應新局面和新環(huán)境,重新審視國際社會的中國觀和中華文化價值觀認知,從而尋求新的傳播突破口。對此,可在跨文化情感共同體建構、國際人工智能平臺協(xié)同共治和智能時代我國智能傳播平臺基礎設施建設這三方面予以加強。
(一)建構跨文化情感共同體,重建全球文化新秩序
ChatGPT 依托大語言模型注入人類偏好數(shù)據(jù),強化迭代反饋模型,生成一種較為理想的新型人機交互模式10,在擬真度層面實現(xiàn)躍升的同時逐步走向通用人工智能11,激發(fā)人工智能時代智能信息傳播秩序的變化。在人工智能時代推進中華文化價值觀的國際傳播越發(fā)需要建構跨文化情感共同體,重建全球文化新秩序。
跨文化情感共同體意指跨越兩個或多個文化背景,對同一情感表達方式具有相似的解讀邏輯與實踐邏輯的群體,建構跨文化情感共同體首先要在用戶個體維度上以激發(fā)共情體驗為目標來培育共享情感經驗;其次要在群體行動維度上拓展可供群體交往使用的文化符號與文化故事12。本研究的ChatGPT人機問答實驗得出其對中華文化價值觀的價值共識和價值偏向為在個體和群體維度上建構跨文化情感共同體提供了一定參照。對于中外具有價值共識的價值觀念,如和諧、孝道、仁慈、韌性和團結等,通過加強構建共通意義空間來促進這些中華文化價值觀的跨文化共享,努力培育共通的情感經驗以建構跨文化情感共同體。
推動中華文化進一步“走出去”需要不斷加強自身文化軟實力建設,提高中華文化深層價值觀的國際傳播聲量,扭轉國際受眾對中華文化價值觀的認知偏差。學者約瑟夫·奈(Joseph Nye)在其1990年出版的著作《注定領導世界——美國權力性質的變化》中首次提出“軟實力”概念13,用以指一個國家在文化價值觀、政策、道德準則等方面的影響力,后這一概念被學界廣泛運用。在我國語境中,中國文化軟實力包括三方面要素:文化、價值觀和政策14。而在文化諸要素中,價值觀體系是文化的核心之一15,文化戰(zhàn)略的制高點是價值觀國際傳播16。在人工智能時代,中國文化價值觀的國際傳播更是關乎自身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和世界對中國的文化價值觀認同。而實現(xiàn)中華文化真正地“走出去”、努力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與大力發(fā)展中國經濟、將中國建設成一個世界經濟強國,是兩個不同的戰(zhàn)略目標17。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迅速和對中華文化國際傳播事業(yè)的推動,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人工智能時代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事業(yè)要實現(xiàn)新的突破,需要我們深入挖掘中華文化符號蘊涵的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理念并以共情的方式進行全球傳播,以中華文化價值觀吸引和打動國際受眾,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推動全球文化新秩序的重建。
(二)倡導國際智能平臺協(xié)同共治,完善人工智能問題系統(tǒng)監(jiān)管
當下,國際人工智能生成平臺儼然成為人工智能時代新的信息傳播媒介。這種媒介不僅作為中介物存在,而且通過不斷完善自身語料庫表現(xiàn)出超強算法和生成能力,使其不再只是玩具一般的數(shù)碼物,而是成為一個數(shù)字化的語言基礎設施18,這意味著它將對信息生產和傳播帶來深刻影響。
但是現(xiàn)階段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不良信息過濾方面還存在一定漏洞,一旦應用于新聞內容生產領域,極有可能生成偏見性信息,導致現(xiàn)有的新聞價值觀念分崩離析19。此外,數(shù)據(jù)“喂養(yǎng)”的偏狹、使用的偏誤和倫理的偏頗為生成式人工智能輸出的虛假信息、錯誤信息及惡意信息流入信道創(chuàng)造條件,現(xiàn)有信息秩序也面臨失序風險20。因此,以ChatGPT為代表的國際人工智能平臺作為傳播媒介,既能促進又可能阻礙中華文化價值觀的國際傳播。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的認知偏差是現(xiàn)實世界多元價值觀碰撞的折射,某種程度上國際人工智能平臺也成為了智媒時代的新型國際輿論場。嵌入各國主流價值觀的國際人工智能平臺賦能國際受眾進行人機對話,這一方面增進了國際受眾對中國主流文化價值觀的理解和傳播,另一方面也因平臺所暗含的對華價值觀偏見加重國際受眾對中華文化價值觀的誤讀。因此,各國和國際組織需加強協(xié)同共治,采取不同模型、語料確保其對多元文化和價值觀的觀照,協(xié)商共治,促進多元文明交流互鑒的國際人工智能平臺和算法技術的發(fā)展。
目前,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及國際組織已經開始在這方面展開努力。2023年10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這是我國積極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落實全球發(fā)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的具體行動21。2024年3月,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了由美國牽頭提出的決議案《抓住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賴的人工智能系統(tǒng)帶來的機遇,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 》,鼓勵成員國通過保護個人免受人工智能系統(tǒng)造成的一切形式的歧視、偏見、濫用或其他傷害等方式促進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賴的人工智能系統(tǒng)22。另外,歐盟也于同月通過《人工智能法案》,標志著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監(jiān)管邁入全新時代23。這些全球性人工智能監(jiān)管治理方案需要全球社會行動者網絡共同貫徹落實,以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的全球傳播。
(三)促進智能傳播平臺設施建設,推動中華文明向數(shù)智文明轉向
信息傳播的基礎設施建設是信息傳播發(fā)展的基底。過去整體上“西強東弱”的國際傳播格局與東西方信息傳播基礎設施建設的差異密不可分。人工智能時代,中華文化價值觀的國際傳播需打造更強大的智能傳播平臺設施,以智能時代的平臺世界主義使中華文化的深厚價值觀念觸及到新時代的國際受眾,從而推動中華文明國際傳播的數(shù)智文明轉向。
生成式人工智能成為新的國際傳播基礎設施。史安斌指出,作為當今全球傳播的基礎設施,平臺媒體的普及推動了國際傳播在理論層面上由“國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向“平臺世界主義”(platform cosmopolitanism) 升維24。而隨著“技術后沖”(Techlash)愈發(fā)成為全球AI治理的焦點,如何確保前沿科技引領國際傳播邁向“平臺世界主義”的新境界成為學界和業(yè)界努力的方向25。未來中華文化價值觀的國際傳播必將更多依賴跨國人工智能平臺,使世界多元主體以世界主義的精神進行平等交流和對話,自然淡化意識形態(tài)色彩與民族主義誤解。
文化并非一成不變,媒介技術、文化、文明相依共生??v觀整個文明史,從石器文明、印刷文明、電子文明、網絡文明、數(shù)字文明,再到當下的數(shù)智文明,文明的發(fā)展在不斷適應新媒介,而新媒介的出現(xiàn)也不斷推動文明的延伸發(fā)展。中華民族文化價值觀也非一成不變,在人工智能時代智能傳播平臺基礎設施不斷升級和優(yōu)化的過程中,中華文化價值觀的國際傳播同時推動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向數(shù)智文明的轉向,以豐富中華文明的內核,通過數(shù)智時代中華文明與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鑒實現(xiàn)人類命運共同體下的全球文化傳播和共榮共享。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和處于不斷發(fā)展中的優(yōu)秀中華文化是我國國際傳播的富礦和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體系的根基,而中華文化所蘊藏的文化價值觀念更是中華文明發(fā)展的力量源泉。人工智能時代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必須深刻思考如何將中華文化價值觀適配數(shù)智時代全球全新的傳播環(huán)境,重新審視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的交匯點,盡可能降低國際數(shù)智平臺對中華文化價值觀傳播帶來的文化折扣,推動數(shù)智時代中華文化價值觀的國際傳播。
本文為北京外國語大學雙一流大學重大項目《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國際傳播研究》(項目號:2023SYLZD010)前期研究成果。
相德寶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艷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注釋」
①胡翼青、胡欣閱:《作為語言基礎設施的ChatGPT》,《新聞記者》2023年第6期,第21-27頁。
②相德寶、曾睿琳:《人工智能:數(shù)智時代中華文明國際傳播新范式》,《對外傳播》2023年第10期,第8-11頁。
③俞新天:《中國文化價值觀的構建與傳播》,《國際問題研究》2011年第6期,第5-19+126頁。
④《傳統(tǒng)文化與核心價值》,清華大學官網,https://www.tsinghua.edu.cn/ info/1662/57409.htm,2015年5月5日。
⑤駱萍、孔慶茵:《當代中國價值觀:內涵、意義與傳播策略》,《探索》2015年第4期,第153-157頁。
⑥汪信硯:《中國文化走出去:意涵、目的和路徑》,《江淮論壇》2020年第3期,第5-11+2頁。
⑦何洋、麻爭旗、何丹寧:《國際傳播與全球文化新秩序:文化共同體的構建與探究》,《對外傳播》2024年第4期,第39-42頁。
⑧同⑦。
⑨陳昌鳳、張夢:《由數(shù)據(jù)決定?AIGC的價值觀和倫理問題》,《新聞與寫作》2023年第4期,第15-23期。
⑩朱光輝、王喜文:《ChatGPT 的運行模式、關鍵技術及未來圖景》,《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4期,第113-122頁。
11喻國明、蘇健威:《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下的傳播革命與媒介生態(tài)——從ChatGPT 到全面智能化時代的未來》,《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5期,第81-90頁。
12田浩:《消弭數(shù)字區(qū)隔:構建跨文化情感共同體的可能與可為》,《新聞與寫作》,2024年第1期,第36-44頁。
13Joseph S. Nye, Jr.(2004),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Public Affairs, p.XI.
14許正林:《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2頁。
15關世杰:《對外傳播中的共享性中華核心價值觀》,《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2年第15期,第66-77頁。
16王歡:《全球化視域下中國價值觀對外傳播與國家形象構建》,《新聞研究導刊》2015年第19期,第27-28頁。
17洪浚浩、嚴三九:《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必要性、緊迫性與挑戰(zhàn)性》,《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年第6期,第5-21+126頁。
18同①。
19曾曉:《ChatGPT新思考:AIGC 模式下新聞內容生產的機遇、挑戰(zhàn)及規(guī)制策略》,《出版廣角》2023年第7期,第57-61頁。
20張文祥、沈天健、孫熙遙:《從失序到再序:生成式人工智能下的信息秩序變局與治理》,《新聞界》2023年第10期,第41-51頁。
21張新平、郭婷屹:《“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致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中國,https://www.theorychina.org.cn/c/2024-02-05/1492913.shtml,2024年2月5日。
22《聯(lián)合國大會一致通過美國牽頭提出的決議:〈抓住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賴的人工智能系統(tǒng)帶來的機遇,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美國駐華大使館和領事館,https:// china.usembassy-china.org.cn/zh/fact-sheet-un-general-assembly-adopts-byconsensus-u-s-led-resolution-on-artificial-intelligence,2024年3月25日。
23《歐盟<人工智能法案>立法進程梳理與主要內容概覽》,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https://mp.weixin.qq.com/s/_k7Qzd9TUlXuuuz-TZ7EBQ,2024年3月14日。
24史安斌、童桐:《平臺世界主義視域下跨文化傳播理論和實踐的升維》,《跨文化傳播研究》2021年第1期,第31-50頁。
25史安斌、朱泓宇:《邁向“平臺世界主義”:數(shù)智時代國際傳播前瞻》,《對外傳播》2024年第1期,第10-14頁。
責編:譚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