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即是今年的夏至,標(biāo)志著炎炎夏日的正式到來。今天的人們消暑的方式多種多樣,那么在古代人們又是如何消暑降溫的呢?
夏日炎炎,動輒揮汗如雨,靜也心燥難耐。沒有冰箱、空調(diào)、電風(fēng)扇等避暑設(shè)備的古人可怎么辦呢?不用慌,古人有許多納涼妙計,從這些讀來透心涼的典故里便可知一二。
“沉李浮瓜”里的冰鎮(zhèn)妙法
“沉李浮瓜”一詞出自曹丕的《與朝歌令吳質(zhì)書》:“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將水果用冰水浸泡后食用,以祛熱生涼。
夏天哪兒來的冰水呢?古人有三種辦法。
首先是“藏冰法”,將冬天的冰塊貯藏起來,待夏天時享用,《詩經(jīng)·豳風(fēng)·七月》中的“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就是此意。這里的“凌陰”就是藏冰的冰窖,類似于今天的冰柜。其次是“集雪法”,如《本草綱目》中記:“用雞毛掃取,裝入瓶中,密封保存于陰涼處,雖成水液,歷久不壞。”夏飲雪水十分清雅愜意,《紅樓夢》里的妙玉就曾集雪煮茶,引得眾人稱贊。
古人還會制冰。唐朝末年“硝石制冰”的妙招,是利用硝石溶于水時吸熱降溫的原理造冰,解決了用冰難的問題。宋朝之后,冰的使用更為普遍,如《東京夢華錄》里有“冰雪甘草湯”“冰雪冷元子”等冷飲,小口啜飲,很快一解暑熱。
“輕衫涼笠”里的消夏裝扮
“輕衫涼笠”一詞出自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流光箭緊,正柳林蟬噪,荷沼香噴,輕衫涼笠?!币馑际且挛锴鍥?,可避暑熱。
別看電視劇里的古人都是長衣長袖,其實(shí)“輕衫”才是他們真正的夏日著裝。輕就是薄,有多薄呢?白居易在《晚夏閑居》一詩中說“蕉紗暑服輕”,這“蕉紗”就是用蕉麻纖維織成的透氣紗布,通體透風(fēng),極其涼快。還有紗衣,如李清照《點(diǎn)絳唇·蹴罷秋千》里的“薄汗輕衣透”;又如葛衣,杜甫《端午日賜衣》里的“細(xì)葛含風(fēng)軟”,道出了葛布輕如蟬翼的特點(diǎn)。除“輕衫”外,古人也有“短袖”“吊帶”裝,如莫高窟第220窟的初唐壁畫,就有半臂的短衫或者寬肩帶衣。
“涼笠”,是古人的遮陽帽。晉人崔豹在《古今注》中說的“藤席為之,骨鞔以繒”,就是老百姓最常戴的草帽,透氣散熱。隋唐時有種“帷帽”,也叫“淺露”,和今天的防蜂帽很像。宋代涼帽種類更多,最為出名的是“蘇公笠”,相傳是蘇軾被貶惠州時所倡制的涼帽,“笠周圍綴以綢帛,以遮風(fēng)日”,愜意非常。
“水殿風(fēng)來”里的避暑勝地
“水殿風(fēng)來”一詞出自蘇軾的《洞仙歌·冰肌玉骨》:“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fēng)來暗香滿?!泵枋隽伺釉谇鍥鏊钪写碉L(fēng)納涼的場景。
“水殿”,是指臨水的殿堂或者亭臺樓閣,其前身叫“涼棚”。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記載:“每至暑伏中,各于林亭內(nèi)植畫柱,以錦綺結(jié)為涼棚?!卞\綺是輕軟的絲織品,既能遮擋烈日,又能引來小風(fēng)。明人還用“席箔為涼棚”,席箔就是竹卷簾,能夠隨時收放,十分方便。
很快人們不滿足于涼棚,便設(shè)計出了“自雨亭”,樣子如《唐語林》中記載:“檐上飛流四注,當(dāng)夏處之,凜若高秋?!痹谶@樣雨絲垂垂的亭中小坐,不一會兒就神清氣爽了?!八睢笔恰白杂晖ぁ钡倪M(jìn)階版,一般在水中央搭建,尤為清涼,《紅樓夢》里的“藕香榭”就和水殿差不多,四面蓮葉茵綠,曲廊竹橋悠長,水上荷香陣陣,叫人通體舒暢。
這些“消夏典故”是否讀來沁人心脾呢?從冰鎮(zhèn)水果到消夏裝扮,再到避暑勝地,一個個成語典故展示了古人的納涼智慧。
(摘自《團(tuán)結(jié)報》6.15 戚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