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子謙
“池塘里水滿了,雨也停了,田邊的稀泥里到處是泥鰍……”每當這熟悉的旋律在耳邊響起,我的腦海里就立即浮現出在鄉(xiāng)下老家捉泥鰍的畫面。
一個天氣晴朗的周末,我像往常一樣,跟著爸媽回老家看爺爺奶奶。那天進了家門,爺爺就樂呵呵地說:“走,我?guī)闳プ侥圉q?!蔽衣犃伺d奮地蹦起來,急不可待地要馬上去。
來到水溝旁,爺爺滔滔不絕地給我科普他的“泥鰍經”——泥鰍是一種非常機靈的小動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很強,喜歡棲息在水田或溝渠的淤泥表層,它白天鉆入泥土,夜里才出來覓食,要逮住它可不容易……聽到這兒我有點兒納悶兒:既然泥鰍是晝伏夜出,這大白天的哪能捉到泥鰍,豈不是讓我空歡喜嗎?
爺爺看到我的表情變化,忙安慰道:“別急,咱們用最原始的辦法對付它呀!來,把水溝分段堵起來,用盆舀干水,下溝里挖?!甭牭竭@兒我又來勁兒了,趕緊給爺爺打下手。很快,水溝堵好了,我自告奮勇,一盆一盆迅速地往外舀水。終于見底了,我看見淤泥就迫不及待地伸出雙手開始挖。意想不到的是,我手沒挖到泥鰍,腳竟然踩到了它那滑溜溜的身子。我一時有點兒慌,以為踩到了水蛇,不由得一個趔趄,差點兒摔倒,而那條泥鰍早已驚慌失措地逃跑了。哈哈,真的有泥鰍,這下我更有信心了!
我目不轉睛地盯著淤泥里左沖右突的泥鰍,展開“五指大法”。該出手時就出手,終于抓到這條差點兒害我摔在泥溝里的小家伙了,可它不甘心“束手就擒”,在我的手心里拼命掙扎,攪得我手心直癢癢。我癢得難受,就把手松開一點兒,泥鰍“刺溜”一下,又落回了溝里。這時溝里有點兒滲水,泥鰍好像逮到了一線生機,一下子不見了。我只好再次把水舀干,在淤泥里一遍一遍地搜尋、抓捕,但都以失敗告終。我又氣又急,轉頭看爺爺,發(fā)現他老人家正用鼓勵的眼神看著我呢!我靈光乍現,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我定了定神,深吸一口氣,把兩只手插入泥里,使出“降龍十八掌”,使勁兒攪動泥巴,硬生生把那條泥鰍給逼了出來。這條泥鰍似乎累了,我抓住時機,迅速把它抓住并收入桶中……
就這樣,我們爺孫倆分段圍堵,累得氣喘吁吁,但幸好挖到了小半桶的泥鰍,收獲滿滿,也算是不虛此行吧!
(指導教師陳娜靜/插圖魏雨璇)
精彩點擊
泥鰍滑溜溜,實在不好捉,但也正因為它不好捉,“捉泥鰍”這件事才更好寫。捉泥鰍要做好準備工作,踩到泥鰍會被嚇一跳,好不容易到手它又逃之夭夭……這就是一波三折,也是我們把一件事寫出彩的必備要素。選擇做起來有難度的事寫,就會降低你寫這件事的難度,你聽懂了嗎?
(大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