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桐
偶然在閱讀中留意到這樣一個故事:世界上有一種鳥,它與其他整日啼叫的同類有別,它一生只歌唱一次,從出生起便尋覓布滿荊棘的叢林,并苦苦找尋最尖銳的荊棘。然后,它將胸膛深入荊棘中,在荊棘刺破肉體的那一刻縱然放聲歌唱,那歌聲使天地間的一切生靈都黯然失色,連蒼穹都會靜靜聆聽這將一生作為代價的悲歌。
鳥類中最動聽的樂音也是其生命的唯一。人又何嘗不是如此?有人說古時路途遙遠,一生只為鐘情一物,今我言,當今時代飛馳,一生只為磨一事。
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急功近利者說一生磨一事是對個人欲望的壓抑,是個體生命的悲歌。卻并未看見背后的靈魂價值。曹公歷其一生編著紅樓,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即使舉家食粥也絲毫不得消磨其意志。他所造就的是世界文學中的瑰寶,飽含的是“一吟雙淚流”的坎坷命運,是對封建主義的深入思考和冷靜批判。這早已超過對物欲的追求,達到一種物我合一、不慕浮華、超凡脫俗的內(nèi)心境界。
或許有人會疑惑,一生磨一事的效率對當今的快時代有什么意義?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化高速發(fā)展,動動手指,用不了幾個小時就能把默默無聞的成果帶到大眾眼前,成為一時的焦點。但是別忘了,真正的經(jīng)典是經(jīng)得起歷史洪流沖刷的,也必定不可能是三分鐘速成的。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木屋里居住了兩年八個月,拋開一切名譽、物力的羈絆,靜靜觀察棲息的候鳥、初春微波蕩漾的湖面,呼吸夾雜著泥土氣息的空氣,將身邊大自然的痕跡記錄下來,終成了世界名著《瓦爾登湖》。
反觀所謂的網(wǎng)紅文化,只不過是碎片化信息,隨風即來也隨風而去。如數(shù)月前還吸引人們紛紛打卡的網(wǎng)紅路牌,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而經(jīng)逐年沉積的精品在時代中不斷證明其價值。一生磨一事,給當代人最重要的啟示便是靜下來,慢一點,把時間留給量的積累才能有質(zhì)的飛躍。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生產(chǎn)力的日益提高,從前花費一生才能磨出來的事物,如今放在流水線上幾分鐘就能完成。正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合抱之木,生于毫末”都是時間累積的痕跡。若以“快餐化”的態(tài)度對待一切,得到的也只是“快餐”。因此,我們應當效仿孔子潛心治學、路遙深入生活進行創(chuàng)作,因為時間從不會說謊,日積月累絕不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荊棘鳥一出生便去尋找荊棘,將生命的價值托付給唯一的歌聲。人生苦短,只為做好一件事,讓它在有限的時間里散發(fā)無限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