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蘇州市文廣旅局發(fā)布消息:除部分重點景區(qū)和博物館外,蘇州全市其他A級景區(qū)、文化場館取消實名預約。未列入預約清單目錄的景區(qū)景點線下人工售票、線上或現場掃碼購票等環(huán)節(jié),不再要求游客提供姓名、身份證號等個人信息。蘇州此舉贏得了廣泛好評。當此之際,取消門票預約能否大范圍推廣,也值得探討。
從預約制在敦煌莫高窟的成功實踐,到為全國各地景區(qū)廣泛采用,景區(qū)預約制已經探索完善了近20年。當前,對于預約制進行調整的呼聲漸高,是因為在實施預約制過程中表現出與實際情況的一些不適應,引發(fā)了對預約制優(yōu)化的反思和調整。比如,預約制下,頭部景區(qū)的承載力和需求之間的矛盾依然尖銳,分流目標很難實現。
再如,游客相對較少的景區(qū),反而因預約給游客增加了阻礙和麻煩。而有的景區(qū)承載力有余,卻也因為預約的機械規(guī)定使得一些游客只能望景興嘆。
可以看出,形成預約制共識的關鍵在于,能更好地滿足景區(qū)承載力的控制要求,避免“人滿為患”,以游客為中心提升服務,給游客更加美好的到訪體驗。因此,所有關于預約制的討論,都應該圍繞這個核心標準展開——有利就繼續(xù)堅持完善,反之則需適時調整,甚至是馬上行動起來。對承載力嚴重不足的頭部景區(qū),預約制可能需要堅持下去,但也不妨在模式、程序和技術支撐等細節(jié)上有更多優(yōu)化;對于承載力有較大余量的景區(qū),則有必要在預約制之外,探索更有效、更實用的管理和服務模式。
北京、上海、蘇州等地的現實行動,已經打了個樣。放開之后,也許仍會面臨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流程需要調整,精細化管理要求更高等。但這些顯然都是可以有所預判和準備的,不應成為預約制改革的障礙。無論如何,盡快給游客帶來更加便利、美好的旅游體驗,是管理部門和景區(qū)的共同責任。
(摘自《新京報》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