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夏 陳栗 王欣宇
收稿日期:2023-02-15? 修回日期:2023-05-18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72304209);同濟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22120220312)
作者簡介:劉夏(1988-),女,河南平頂山人,博士,同濟大學上海國際知識產權學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為創(chuàng)新政策、專利制度;陳栗(1985-),女,浙江麗水人,博士,瑞典哥德堡大學經(jīng)濟系高級講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產業(yè)經(jīng)濟學、契約設計;王欣宇(1997-),女,安徽合肥人,同濟大學上海國際知識產權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知識產權法。本文通訊作者: 陳栗。
摘? 要:作為專利許可形式之一,開放許可是促進專利技術成果轉化與知識溢出的重要制度設計。2021年我國引入該機制,但在具體機制設置上尚存在爭議。在比較視角下,分析英國與德國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具體機制設計上的異同,整理2004-2020年在兩國登記開放的專利樣本,與專利申請人信息、專利引用信息相匹配,使用異時雙重差分法(DID)檢驗兩國開放許可制度對于申請人專利技術擴散的激勵效應。實證分析發(fā)現(xiàn),英德兩國開放許可制度對于知識溢出的激勵效應較為有限,并沒有呈現(xiàn)顯著正效應。德國開放許可制度提供了相對高額的專利費用減免額度,擁有更多本國中小型企業(yè)的登記使用,英國開放許可制度對于外國大型企業(yè)的知識溢出效應更為顯著,呈現(xiàn)更多面向外國企業(yè)的強制許可替代制度功能。除此之外,專利開放前的被引數(shù)量對知識溢出效應呈現(xiàn)顯著交互作用,而專利新穎性特征的交互效應不顯著。
關鍵詞關鍵詞:專利開放許可;準自然實驗;英德專利比較;知識溢出
DOI:10.6049/kjjbydc.2023020070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中圖分類號:G3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348(2024)12-0105-11
0? 引言
2021年6月1日起,我國實施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引入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專利權人可以通過專利管理部門登記作出公開聲明,披露相關專利信息;承諾“所有人均可通過合理價格獲得專利許可”;許可實施期間獲得專利(維持)費用的減免。我國設立專利開放許可制度,旨在豐富專利許可交易機制,通過構建政府監(jiān)管下的信息披露平臺,鼓勵非排他性專利許可,推動知識技術流動,激發(fā)市場主體創(chuàng)新活力。
然而,作為專利許可的特殊形態(tài),開放許可的創(chuàng)新激勵效應一直存在爭議?;谝延醒芯浚瑢@S可活動能夠推動技術創(chuàng)新者從成熟技術中提取剩余價值[1],降低技術使用者的產品開發(fā)風險和成本,提供外部知識技術,以更高效地實現(xiàn)商業(yè)化技術,提升總體創(chuàng)新生產效率,進一步推動技術創(chuàng)新(楊雪,2017)。但Arora等[2]提出了“租金消散效應”,即只有專利許可產生的“收入效應”大于“租金消散效應”,許可人才會實施許可。與普通許可相比,開放許可屬于非排他許可,并且需要滿足公平合理和非歧視(FRAND)定價原則,許可人是否有動機登記開放高價值專利,開放專利對后續(xù)技術溢出的影響并不清晰。除此之外,開放許可制度設計中,許可人登記開放許可后,可獲得專利續(xù)費減免的政策優(yōu)惠,這會進一步增加“低質量專利登記開放許可”的政策尋租風險[3]。
事實上,英國、德國實施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多年,每年均有穩(wěn)定比例的授權專利進行登記。本文基于比較視角,使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方法,對比分析英國與德國專利開放許可制度的差異,整理2004-2020年登記開放的德國和英國專利,與其專利權人信息、專利引文信息進行匹配,評估兩國制度實施效果,并采用異時雙重差分法(Time Varying Difference-in-Diffrence),檢驗登記開放許可對知識溢出的激勵效應以及專利新穎性的調節(jié)效應。
目前,針對我國開放許可制度的研究討論更多基于定性和比較分析,缺乏經(jīng)驗證據(jù)支撐。本文對域外制度進行經(jīng)驗分析,以期能夠更全面理解專利開放許可制度的創(chuàng)新激勵路徑與效用邊界,為我國專利開放許可制度提出優(yōu)化建議與依據(jù)。
1? 研究背景與文獻綜述
1.1? 英德專利市場特征
英國專利商標局(UKIPO)以及德國專利商標局(DPMA)分別負責受理英國與德國的本地專利、商標申請以及PCT國際專利申請。除此之外,英國與德國均為歐洲專利公約成員,歐洲專利局(EPO)審查并授權的歐洲專利在生效后也將在指定的EPC成員國生效。因此,兩種路徑生效的專利均可以參與開放許可的登記和實施活動。如表1所示, 2021年DPMA共受理62 105件專利申請,其中,PCT途徑的國際專利申請僅為7 525件,約占總量的12.1%。UKIPO受理20 651件專利申請,約30%(共計6 280件)為PCT國際專利進入,約為DPMA受理數(shù)量的1/3。
英國、德國的專利審查均分為形式審查與實質審查兩個層面,UKIPO與DPMA統(tǒng)計報告顯示,每年僅有一半的專利申請會提出實質審查請求,部分專利在申請過程中由于專利審查周期、市場競爭等原因被主動撤回。2018-2020年UKIPO的專利授權量分別為5 982、5 948、9 772件,約為前3年專利申請數(shù)量的1/3;DPMA專利授權量分別為16 369、18 225、17 305件,同樣不足申請數(shù)量的1/3。基于相關文獻估計,作為歐洲最重要的兩個經(jīng)濟體,幾乎95%的歐洲專利申請均會選擇進入英國或德國[4]。因此,2021年英國新增的授權專利數(shù)量大約14.3萬件,而德國每年新增的授權專利15萬件左右。
除此之外,英國與德國專利市場呈現(xiàn)出3種極為相近的特征。
(1)企業(yè)為英德兩國專利申請的主要群體,各個行業(yè)的頭部標桿企業(yè)專利申請量占比較高。高??蒲性旱膶@暾垉H占英國公開專利的1.1%,主要集中在制藥、生物技術、有機化學等離散型技術領域(UKIPO,2020)。相比之下,德國高校的專利申請量占比略高于英國,占DPMA專利申請總量的2.5%~5%,并且每年在歐洲專利局也提交了約2 000~3 000件專利申請[5]。
(2)英國與德國專利申請主要來自本國創(chuàng)新者,但國外申請人的專利申請數(shù)量占比逐年增長。其中,2020年UKIPO共受理國外申請人提交的專利申請8 694件,占當年受理總量42%,其國外申請人較多分布在美國、中國以及日本。2020年DPMA共受理國外專利申請人提交的專利申請19 856件,占比約32%,國外申請人也主要分布在美國、中國、日本。
(3)兩國受理的專利申請技術領域分布較為一致,都集中在計算機、運輸、測量、土木工程領域,同時,本國申請人與國外申請人提交的專利申請技術分布也較為一致。除此之外,基于歐洲專利局統(tǒng)計年報所提供的橫向比較,德國申請人提交的專利申請數(shù)量為英國申請人的近2倍,技術分布上有細微差異。英國申請人申請的歐洲專利在計算機、運輸、測量以及生物醫(yī)藥等領域均為3%左右;德國申請人申請的歐洲專利占各個技術領域專利申請總量的5%~8%,但在運輸領域,德國申請人提交的專利申請數(shù)量占當年EPO受理總量的23%。
綜上,通過對比分析英國、德國專利審查機構的受理數(shù)據(jù)以及英國、德國申請人向歐洲專利局提交的專利申請情況發(fā)現(xiàn),德國具有更大的專利市場規(guī)模,尤其表現(xiàn)在汽車運輸領域。但總體上,英德兩國的創(chuàng)新主體、市場結構和技術領域分布較為一致,能夠排除專利開放許可制度運行的外部因素差異,兩國開放許可制度的實施效果更多由其制度機制設計差異所決定。
1.2? 英德專利開放許可制度比較
1.2.1? 英德專利開放許可制度的共同點
英國和德國分別早在1919、1936年就設立了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基礎制度設定基本一致,即專利權人向所在地區(qū)專利管理機構提出書面聲明,允許任何人以公平報酬為對價使用相關專利,聲明后均可獲得一定比率專利續(xù)費減免。
開放許可的主體與客體層面,英德兩國均要求專利權人在取得專利授權后才能實施開放許可,并且相關專利權人沒有與他人訂立過限制許可權限的許可合同。歐洲專利在進入德國以及英國生效前,都會通過歐洲專利局完成檢索、授權以及授權后異議程序;授權專利既包含本國專利審查機構授權的專利,也包含歐洲專利局授權進入英國和德國的有效專利。
提出開放許可聲明時,英德兩國的專利審查部門僅進行形式審查,例如,是否存在其它排他性許可活動、專利有效性等,對于許可費具體金額等內容沒有具體要求。登記開放許可后,許可費的定價由雙方協(xié)商決定,如果不能達成一致,可請求對應的專利審查管理機構介入。
除此之外,英國與德國的開放許可登記撤回流程一致。在登記聲明階段,開放主體只需要承諾“愿意以公平合理的對價將專利許可給任何人實施”,并沒有額外的公告要求;專利費用減免層面,專利權人均可以在發(fā)布開放許可聲明后的年費繳納中免去一半費用;撤回層面,英國和德國的專利權人均可以撤回開放許可,不再享受專利年費減免,并要求返還減免的年費。
1.2.2? 英德專利開放許可制度的機制設計差異
第一,德國擁有更廣的開放許可客體范圍。盡管德國與英國均要求授權專利才能實施許可,但德國開放許可制度允許專利申請人在專利申請當日即可聲明開放許可,表明德國傾向于讓專利權人更早地選擇開放許可,不僅程序簡便,而且在專利生效之初即能夠享受專利年費減半的優(yōu)惠,可以更大程度上激發(fā)專利權人參與專利開放許可的積極性。
第二,德國開放許可登記專利享有更高的年費減免額度。基于英國和德國的現(xiàn)有規(guī)定,專利權人在登記開放許可后并不需要實施許可,就能夠獲得專利年費減半優(yōu)惠。但英德兩國專利費用結構存在差異,德國開放許可專利提供了相對英國更高的減免額度。如表2所示,英國和德國的專利年費自專利申請日起一年一繳,逐年遞增,有效期到專利申請日后第二十年。英國專利年費總共需要繳納約6 589美元,約41 807元人民幣;德國專利年費總共達到16 067美元,超過10萬元人民幣。
第三,英國的開放許可包含強制屬性。早先英國《專利法》中構建的開放許可制度一直包含兩種情形:一是主動聲明開放,二是避免因專利權濫用而被實施強制許可,允許任何人或政府部門依據(jù)強制許可的法定理由向專利局申請開放許可或給予特定群體許可。1977年英國《專利法》將兩類開放許可合并在一起,名稱上作了更改,不再用自愿與強制將兩種來源的開放許可對立,但基本規(guī)則不變,將開放許可作為給予強制許可的替代路徑,即在強制許可的法定事由下,任何人都可以尋求許可,也可以申請將該專利開放許可。
第四,配套措施層面。盡管德國早于英國構建開放許可數(shù)據(jù)庫,但是,目前為止,開放許可信息只在每周專利公報中披露,英國專利商標局(UKIPO)則構建了更為智能全面的專利開放許可數(shù)據(jù)信息平臺,公眾可以免費登錄查詢登記開放許可專利的相關信息,包括開放許可開始日期先后、專利公告號字母排序(國家代號首字母排序)、專利分類號字母和數(shù)字排序的開放許可專利以及已失效專利列表,顯示的基本信息包括開放許可生效日期(專利失效日期以及失效原因)、專利申請?zhí)枴@嫣?、專利權人、專利分類號、專利申請日、專利名稱。除此之外,該平臺的所有專利均通過專利申請?zhí)柵c英國專利數(shù)據(jù)信息網(wǎng)站Ipsum以及歐洲專利局Espacenet數(shù)據(jù)庫相關聯(lián),可以進一步查詢申請人地址、專利引用、續(xù)費、法律狀態(tài)等信息。
1.3? 專利許可對后續(xù)創(chuàng)新的雙面效應
技術許可經(jīng)典理論指出,專利許可提供了有效的技術獲取路徑,而外部技術引入能夠帶來多種積極效應,如減少內部研發(fā)費用、彌補技術上的不足、擴大公司的技術搜索空間、縮短創(chuàng)新時間等[6-7]。劉鳳朝等[8]使用2000-2010年中國企業(yè)的專利技術許可和專利申請數(shù)據(jù),研究了技術鄰近、組織鄰近對于專利許可引入的調節(jié)作用;胡欣悅等[9]提供了區(qū)域層面的經(jīng)驗分析;馮萍(2021)使用中國制造業(yè)上市企業(yè)專利許可數(shù)據(jù),驗證了企業(yè)對外許可行為對自身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的長期促進作用;劉利[10]討論了專利聯(lián)營對于對外專利許可沖突的緩解作用。
然而,專利許可對于創(chuàng)新活動也可能存在消極影響。Arora[11]、Kani[12]研究發(fā)現(xiàn),采用外部技術并不總是對企業(yè)創(chuàng)新績效產生積極影響。在創(chuàng)新難度較高、累積性較低的技術領域,被許可人并沒有比未獲得許可的創(chuàng)新者體現(xiàn)出更高的創(chuàng)新績效;Larusen等[13]使用公司知識存量及技術搜索廣泛度進行測度發(fā)現(xiàn),如果被許可人吸收能力有限,則會削弱專利許可對創(chuàng)新績效的作用。此外,專利許可可能加劇競爭者的技術依賴,具有抑制競爭對手后續(xù)創(chuàng)新的戰(zhàn)略功能。Gregoric等[14]研究發(fā)現(xiàn),當技術許可從高研發(fā)水平企業(yè)(地區(qū))向低研發(fā)水平企業(yè)(地區(qū))不斷轉移時,會使低研發(fā)水平企業(yè)(地區(qū))產生技術依賴;杜曉君等[15]針對專利池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專利池所依附標準的不確定性會導致自主創(chuàng)新遲滯,專利池內部的“搭便車”行為和在位廠商地位也可能妨礙創(chuàng)新。例如,張運生等(2019)探討了專利池形成對處于不同網(wǎng)絡位置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的激勵效應,發(fā)現(xiàn)其總體上遏制池內強勢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促進池內弱勢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
開放創(chuàng)新快速發(fā)展下,共享專利——一種零許可費的開放許可行為,被越來越多企業(yè)所采用。典型案例為,2000年初索尼、IBM、諾基亞等多家大型跨國公司創(chuàng)建的綠色專利聯(lián)盟Eco-Patent Commons(以下簡稱EcoPC),豐田汽車、特斯拉汽車發(fā)起的電池技術專利開放等。基于開放創(chuàng)新基本理論,開放專利總體圍繞新興技術領域,在市場應用不確定的情況下,能夠降低后續(xù)技術開發(fā)的投資成本,并向公眾提供免費使用的承諾以刺激傳播,拓展更廣泛的技術開發(fā)[16]。然而,針對Econ-Patent Commons的實證研究并沒有發(fā)現(xiàn)顯著的創(chuàng)新溢出效應[17]。本文認為,由于缺少與技術需求方的對接,該共享聯(lián)盟并沒有持續(xù)的進入者,并于2016年暫停。由于缺少對技術使用方的后續(xù)技術支持,開放專利很難達到預期的技術使用廣度。除此之外,Tirole[18]認為,盡管在開放專利機制中被許可人免于繳納使用費,但許可人的專利劫持風險、被許可人的技術依賴等因素導致的開發(fā)動力不足問題依然存在。
2? 英德開放許可登記專利特征分析
本文使用歐洲全球專利數(shù)據(jù)庫(PATSTAT),對2004-2020年期間在英國知識產權局(UKIPO)、德國專利商標局(DPMA)所披露的開放許可專利登記信息進行整理和統(tǒng)計。
2.1? 登記開放許可的總體趨勢
2004-2020年英國與德國專利開放許可登記趨勢如圖1所示。柱狀圖為德國專利在DPMA的登記開放許可情況,深色柱狀圖為直接在DPMA申請專利的登記情況,2004年共計1 348件,2008年有所減少隨后持續(xù)增長,2010年后持續(xù)為2 000件以上;虛線柱形為EPO授權并進入德國生效專利的登記開放許可情況。由于數(shù)據(jù)有限性,本文只能整理出2011年之后的專利登記數(shù)據(jù),共計740件,2015年后增長至2 000件以上,并超過DPMA路徑申請和登記開放的專利數(shù)量。折線部分為英國專利數(shù)據(jù),其中,實線部分為UKIPO受理并登記許可的專利申請,基本維持在每年200件左右,虛線部分為EPO授權、進入英國生效并登記開放許可的專利數(shù)量,2004年為864件,2012年之后基本維持在2 000件以上??傮w上,以2020年為例,德國共有5 959件登記開放許可專利,至少為當年德國新增授權專利的4%;英國共計有2 915件登記開放許可專利,至少為當年英國新增授權專利的2%。
2.2? 登記開放許可的創(chuàng)新主體特征
從登記開放許可的專利權人國家分布,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德國與日本成為開放許可制度登記最多的專利權人主體。尤其是日本專利權人,在樣本區(qū)間,共登記開放了1.5萬件英國專利,占總樣本比例近50%,遠超過英國本國專利權人。除此之外,法國、美國、荷蘭、奧地利專利權人的登記比例均超過1%。中國專利權人目前僅登記開放了16件德國專利和11件英國專利。
本文基于開放許可樣本專利的專利權人名稱,使用PATSTAT數(shù)據(jù)庫的標準專利權人信息(Han_name)匹配得到該申請人在樣本期間的總體專利申請情況,根據(jù)申請人2004-2020年期間的專利申請總量,將其分為微型、小型、中型、大型和行業(yè)領先創(chuàng)新企業(yè)5類。其中,微型企業(yè)為樣本期間專利申請數(shù)量少于2件的企業(yè),小型企業(yè)為專利申請總量在2~1 000件之間的企業(yè),中型企業(yè)為專利申請總量在1 000~10 000件之間的企業(yè),大型企業(yè)為10 000件以上的企業(yè),行業(yè)領先創(chuàng)新企業(yè)為基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提供的技術領域分類中,同一申請人的專利申請數(shù)量占該技術領域專利申請總量的10%以上的企業(yè)。
如表4所示,德國登記開放許可的專利權人樣本中,小型企業(yè)樣本占比34.5%,大型企業(yè)占比40.3%,行業(yè)領先創(chuàng)新企業(yè)占比23.66%。其中,本國企業(yè)中,小型企業(yè)占比51.82%,國外企業(yè)中,大型企業(yè)占比達70.28%。英國登記開放許可專利權人的規(guī)模分布與德國基本一致,但是,由于國外企業(yè)申請總量占比較高,因此,總體上67.19%均為大型專利權人,行業(yè)領先創(chuàng)新企業(yè)占比高達50.63%。
2.3? 登記開放許可專利的技術領域分布特征
從登記開放許可專利的技術領域分布來看(見圖2),德國與英國呈現(xiàn)較為一致的兩大類分布特征。首先,大部分均為機械、信息通信等復雜技術(complex technology),運輸、發(fā)動機、電子設備占據(jù)開放許可專利數(shù)量的前3位,生物制藥等離散技術(discrete technology)并不多見。除此之外,英德兩國的登記開放許可專利技術分布與兩國總體專利市場技術領域分布一致。德國開放許可登記專利在運輸與發(fā)動機技術領域占有更高比例,英國開放許可專利中電子設備與數(shù)字通信技術占比較高。
3? 知識溢出效應檢驗
3.1? 模型設定
本文基于開放許可專利的引文信息,構建異時間雙重差分法(DID)回歸方程,檢驗登記開放許可專利對技術擴散的激勵效應。實證模型設定如下:
nForwardit=α+βLORI×POSTit+ui+λt+δCONTROLsit+it(1)
其中,nForwardit表示樣本專利每年收到的專利被引用數(shù)量(forward citation)。在創(chuàng)新研究中,專利被引用數(shù)量被大量應用于測度技術溢出的代理變量,被引用數(shù)量越多,則認為該專利對后續(xù)技術的影響越廣泛[19]。為了避免專利公開年份所產生的偏差,本文使用平均被引用數(shù)量而不是公開后的被引用總量,作為技術溢出的代理變量。LORi為實驗組與控制組二分變量。實驗組為在德國或英國的登記開放許可專利,控制組為德國或英國沒有登記開放許可專利使用特征變量進行的1∶1精確匹配。LORi具體表達式如下:
LORi=1? if專利i登記開放許可專利(實驗組)0? if專利i沒有登記開放許可專利(控制組)(2)
考慮到數(shù)據(jù)完整性與技術溢出存在時間滯后,本文去除了2017-2020年間的登記專利,只選取2005-2016年之間登記開放許可的專利信息??傮w上,溢出效應檢驗樣本中,共計43 979件授權專利在德國或英國登記了開放許可。由于專利數(shù)據(jù)樣本量足夠充分,本文通過CONTROLsit等特征完成1∶1精確匹配,共計得到87 958件樣本專利。特征變量也作為控制變量加入到回歸分析中,具體包括:①Applicant_Ctryi:申請人國籍;②Appln_Filing_Yeari:專利申請年份,在回歸方程中,本文構建專利年齡代理變量Agei,指代專利登記開放許可與專利申請年份之間的時間差,例如,若專利在申請同年登記開放許可,則Agei= 0,如果專利在申請后第3年登記開放許可,則Agei = 3;③Appln_Authi:授權機構,即專利申請是由DPMA、UKIPO還是EPO授權進入國家層面;④Sectioni:專利所屬技術大類,包含化工、電子通信、測量儀器、機械工具與其它;⑤Applicant_Typei: 申請人規(guī)模分類,即基于申請人在2004-2020年期間的專利申請總量,構建Smalli、Msizei或Lsizei虛擬變量;⑥nBWDi: 專利新穎性?;谖墨I,如果一個專利對現(xiàn)有專利技術引用數(shù)量較少,則意味著該專利的新穎性較高,如果引用數(shù)量較高,則意味著該專利側重現(xiàn)有技術改進[20]。在匹配過程中,本文構建nBWD_Typei二分變量,如果nBWDi為0則意味著該專利沒有現(xiàn)有技術的引用,如果為1則意味著包含至少一個在先技術引用。在回歸方程中,本文直接使用計數(shù)變量 nBWDi。除此之外,本文提取被引用專利的相關信息,構建 nForward_Priori,表示登記開放許可前已經(jīng)獲得的后續(xù)引用數(shù)量,利用專利引用情況測度專利在登記開放許可前的價值不確定性。
由于登記開放許可的時間不一致,因此,需要構建時間變量POSTt,識別同一專利是否登記開放。具體表達式如下:
POSTt=1? if t∈登記開放許可專利? 0? if t∈沒有登記開放許可專利(3)
3.2? 政策效應估計結果
變量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如表5所示。實驗組中包含29 662件德國登記開放許可專利以及19 284件英國登記開放許可專利,其中,4 979件專利為EPO授權后同時進入德國與英國并登記開放許可,在總樣本中不作重復計數(shù)。樣本觀測范圍為2004-2020年期間的專利后續(xù)引用情況。如表5第一行所示,實驗組的后續(xù)引用代理變量 nForwardbyYearit、nForward_Priori均值低于控制組,但擁有較大方差,其背后經(jīng)濟解釋為登記開放許可專利的價值均值表現(xiàn)低于平均值。需要注意的是,依然有較多登記開放許可專利獲得較多專利引用,因此,不能簡單總結為申請人登記了低質量專利,其需要后續(xù)進一步檢驗。由于nBWDi、Agei等特征變量進行了1∶1精確匹配,因此,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均值基本一致。德國專利樣本中包含較高比例的機械設備專利(43%)以及小型企業(yè)(47%),英國專利樣本中包含較高的電子信息技術(46%)與大型企業(yè)(72%),與前述總樣本分析結果一致。去掉2017-2020年期間的登記專利后,樣本中不再包含微型企業(yè)。
根據(jù)模型設定,本文對登記開放許可專利行為對專利后續(xù)引用數(shù)量的影響進行雙重差分檢驗,結果如表6所示。第一列回歸方程中只包含控制變量,反映出專利基本特征與后續(xù)引用之間的關系。與已有文獻研究結果較為一致,改進型專利即新穎性代理變量nBWDi與后續(xù)引用專利數(shù)量在0.01水平上顯著為正。第2列加入登記開放許可效應的交互項 LORI×POSTit,第3列與第4列為在德國登記開放許可的專利子樣本,分為德國本國企業(yè)與非德國企業(yè)。第5列與第6列為在英國登記開放許可的專利子樣本,包含英國本國企業(yè)與非英國企業(yè)。基于回歸結果,特征變量Agei 與 Smalli 對專利后續(xù)引用數(shù)量間關系并不穩(wěn)健,關鍵政策效應解釋變量 LORI×POSTit僅在Model 6 ,即國外企業(yè)在英國登記的開放許可專利樣本中呈現(xiàn)正效應,在其它樣本中均呈現(xiàn)負效應,且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其背后的經(jīng)濟含義可以解釋為,總體上,英德兩國開放許可專利制度的知識溢出效應非常有限,更多體現(xiàn)在增加后續(xù)創(chuàng)新對大型外國企業(yè)登記開放許可專利的引用。
如表7所示,本文構建實驗組與登記開放許可行為時間效應的交互變量,即LORI×POST(T)it ,涵蓋登記開放許可前5年、登記開放許可當年以及登記開放許可后5年,檢驗登記開放許可效應的平行趨勢,估計方程如下:
nForwardit=α+∑5t=-5βtLORI×POSTti+ui+λt+δCONTROLsit+εit(4)
基于回歸結果,實驗組交互項在每一階段都呈現(xiàn)顯著正向系數(shù)。其中,總樣本交互項系數(shù)在登記開放許可后第一年為0.05,在0.01的水平上顯著,但在登記開放許可后的第4年變?yōu)?0.002,在0.05的水平上顯著。Model2至Model4討論德國企業(yè)、非德國企業(yè)登記開放許可的德國專利,以及英國企業(yè)在英國登記開放許可的英國專利3個子樣本,估計結果也呈現(xiàn)一致的平行趨勢,在登記許可后的第4年(LORI×POST(4)i)及第5年(LORI×POST(5)i),正向效應逐漸轉變?yōu)椴伙@著或顯著負效應,總體上沒有呈現(xiàn)顯著的知識溢出激勵效應。僅非英國企業(yè)所持有的英國專利子樣本在平行趨勢檢驗中呈現(xiàn)0.05水平的持續(xù)正效應。其背后的經(jīng)濟含義可以解釋為,無論是德國還是英國,國外企業(yè)更多選取價值較高的專利進行登記開放許可,專利的知識溢出效應沒有因為登記開放許可而呈現(xiàn)更多增長,但是,技術市場對該專利的關注一直持續(xù)到登記開放許可后第3年,隨后開放許可制度的信號效應逐步減弱,也可能是專利獲得許可或其它原因逐步退出開放許可市場。
為了進一步識別登記開放許可專利行為對于不同創(chuàng)新主體技術溢出的促進作用,本文構建開放許可與專利新穎性的調節(jié)效應(LORI×POSTit×nBWDti),檢驗開放許可知識溢出激勵效應的異質性,結果見表8。基于交互項LORI×POSTit×nBWDti的估計結果可以看到,在德國企業(yè)登記開放許可的德國專利樣本中,現(xiàn)有技術的引用數(shù)量與開放許可制度的激勵效應交互項系數(shù)為0.002,在0.001水平上通過顯著性檢驗,即改進型專利在登記開放許可后,能夠在短期內吸引技術市場更多關注。相反,新穎性較高專利的知識溢出速度并沒有因為登記開放許可而獲得明顯增強。這一效應在德國中小企業(yè)專利樣本中獲得一致性的估計結果,估計系數(shù)為0.004,在0.01水平上顯著。但是,在英國專利樣本中,僅外國企業(yè)登記開放許可的英國專利呈現(xiàn)顯著的溢出效應。英國企業(yè)登記開放許可本國專利以及英國中小企業(yè)登記開放的專利子樣本中,該效應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反映開放許可制度設計僅促進德國改進型專利獲得較好的創(chuàng)新激勵效果。
3.3? 穩(wěn)健性檢驗
本文使用3種方法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首先,增加窗口期??紤]到政策效應的滯后性,登記開放許可專利當年作為事件窗口期,能否產生信號效應并不確定,因此,在分析中予以排除。表9中前3列為增加窗口期后的估計結果,交互項系數(shù)在總樣本以及子樣本的估計結果穩(wěn)健,僅在非英國企業(yè)的英國專利樣本中呈現(xiàn)0.01水平的正相關,其它樣本中均呈現(xiàn)負相關。
其次,剔除未授權專利進行謬誤檢驗。德國專利開放許可制度中允許未授權專利登記開放許可,導致德國與英國登記開放許可專利的基本狀態(tài)存在差異。為排除該制度差異導致的激勵效應差異,穩(wěn)健性檢驗中剔除德國專利樣本中的未授權專利以及對應的控制組專利。如表9中第4~6列所示,估計結果與之前具有較大差異。開放許可專利的負向效應減弱,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在德國企業(yè)登記的德國專利樣本中為0.026,且在0.01水平上顯著。其背后的經(jīng)濟含義可解釋為,允許未授權專利登記開放許可可能增加低質量專利登記開放許可的政策尋租風險,不利于發(fā)揮開放許可制度的信號作用。
最后,使用nForward_Priori替代先前的新穎性指數(shù)nBWDt。nForward_Priori為實驗組專利在登記許可前已經(jīng)獲得的專利后續(xù)引用總量,衡量登記開放前該專利的技術影響力和成熟度。若nForward_Priori較高,則代表該技術在登記前已經(jīng)具有較高影響力。如表10所示,估計結果與表8基本一致,登記開放前市場認可度較高的專利在登記許可后更高概率獲得持續(xù)引用增長,而登記前缺少引用的專利,其知識溢出速度沒有呈現(xiàn)顯著增長。與表格8略微不同的是,交互項LORI×POSTit×nBWDti僅對德國中小企業(yè)的調節(jié)效應更為顯著,在英國樣本中,交互項估計結果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但是,替換該解釋變量后,交互項LORI×POSTit×nForward_Priori在兩份樣本中均呈現(xiàn)顯著正相關,可以解釋為盡管英國已經(jīng)構建開放許可信息披露平臺,但影響開放許可在中小企業(yè)中信號作用的機制更多為該技術的在先技術表現(xiàn)以及市場已有認可度。
4? 結語
英國與德國的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實踐起步較早,為中國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建設和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鑒。本文對英國與德國開放許可專利制度的機制設計進行對比分析,并通過2004-2020年兩國開放許可制度的登記信息與專利申請信息、引用信息的匹配,使用統(tǒng)計描述與雙重差分法進行回歸分析,全面比較兩國開放許可制度實施效果,得到如下結論。
首先,制度使用層面,德國的專利開放許可制度提供了相對更高的專利費用減免,遵循完全自愿原則,對本國中小型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激勵效應更顯著,表現(xiàn)為登記開放許可專利權人中,本國中小型企業(yè)占比更高、開放許可對知識溢出的信號效應在本國中小型企業(yè)專利樣本中更穩(wěn)健。反觀英國的開放許可制度,其制度功能更多表現(xiàn)為對國外企業(yè)的強制許可替代作用?;趯@S可動機理論,技術競爭對企業(yè)專利許可策略具有重要影響[21],對于已經(jīng)具有較高市場占有率的寡頭企業(yè),專利許可雖然產生利潤,但不足以覆蓋由許可產生的市場占有率分散以及壟斷利潤損失[22],英國開放許可制度可被視為其市場競爭政策的有力補充。
其次,英德開放許可制度經(jīng)驗證據(jù)顯示,沒有出現(xiàn)申請人使用低質量專利尋求政策尋租的風險。英德兩國的開放許可制度均設置了“撤回—補繳”機制,有效抑制了政策尋租行為。值得注意的是,英德經(jīng)驗證據(jù)顯示,開放許可制度的激勵效應高度依賴登記開放專利的技術市場成熟度,登記專利的現(xiàn)有技術引用較多、登記前已經(jīng)獲得較多后續(xù)專利引用的專利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制度,加速知識溢出。反之,具有較高新穎性的專利,其市場價值存在較大不確定性。這一結論有助于全面理解專利開放許可的定價原則。盡管目前學術界和產業(yè)界一致認為,專利許可費定價機制可借鑒標準必要專利政策中的公平合理非歧視原則(FRAND),但該原則并不能完全解決開放許可定價問題。開放許可制度的引入初衷為激勵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相對于標準必要專利,需要關注新穎性較高、估值難度較大的專利技術,不需過多要求事前評估,應側重專利信息披露監(jiān)管,并提供許可定價的事后調整空間。
最后,英德的制度實踐啟示有助于中國進一步完善開放許可制度設計。一方面,“撤回—補繳”能夠有效抑制低質量專利登記開放許可的政策尋租行為。在此制度保障下,可適度提高對中小企業(yè)及高??蒲性核膶@M減免力度,進一步提升開放許可激勵創(chuàng)新擴散的制度作用。另一方面,對于新穎性較高、創(chuàng)新性較強的授權專利,應當提供更充分的信息披露以及專利價值評估服務,提高市場的價值預判能力。除此之外,專利開放許可制度的實施效果不僅取決于自身機制設計,而且與市場競爭等因素緊密相關。因此,應進一步研究專利開放許可制度需要承擔的反壟斷責任,更全面理解開放許可制度對推動競爭、保證后續(xù)創(chuàng)新者技術使用的功效。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1]? ARORA A, FOSFURI A, GAMBARDELLA A. Markets for technology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corporate strategy[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1,10(2): 419-451.
[2]? ARORA A, FOSFURI A, ROENDE T. Managing licensing in a market for technology[J]. Management Science, 2013, 59(5): 1092-1106.
[3]? 羅莉.我國《專利法》修改草案中開放許可制度設計之完善[J].政治與法律,2019,38(5):29-37.
[4]? HARHOFF D, REICHL B, DE LA POTTERIE BP. Patent validation at the country level——the role of fees and translation costs[J]. Research Policy,2009,38(9):1423-1437.
[5]? DORNBUSCH F, SCHMOCH U, SCHULZE N. Identification of university-based patents: a new large-scale approach[J]. Research Evaluation,2013,22(1): 52-63.
[6]? TEECE DJ.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lications for integration, collaboration, licensing and public policy[J]. Research Policy, 1986, 15(6): 285-305.
[7]? LEE JS, PARK JH. The effects of licensing-in on innovative performance in different technological regimes[J]. Research Policy, 2017, 46(2): 485-496.
[8]? 劉鳳朝,鄔德林,馬榮康.專利技術許可對企業(yè)創(chuàng)新產出的影響研究——三種鄰近性的調節(jié)作用[J].科研管理,2015,36(4):91-100.
[9]? 胡欣悅,李媛媛,湯勇力.專利許可對區(qū)域創(chuàng)新績效的影響[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32(11):26-30.
[10]? 劉利.專利聯(lián)營對外許可沖突:焦點、國際化解經(jīng)驗及改善路徑[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8,35(2):123-128.
[11]? ARORA A, GAMBARDELLA A. Ideas for rent: an overview of markets for technology[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10,19(3): 775-803.
[12]? KANI M, MOTOHASHI K. Understanding the technology market for patents: new insights from a licensing survey of Japanese firms[J]. Research Policy, 2012, 41(1): 226-235.
[13]? LAURSEN K, LEONE M I, TORRISI S. Technological exploration through licensing: new insights from the licensee′s point of view[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10, 19(3): 871-897.
[14]? GREGORIC A, RABBIOSI L, SANTANGELO G D. Diaspora ownership and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licensing by emerging market firm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20, 10(1): 1-21.
[15]? 杜曉君,羅猷韜,謝玉婷.專利聯(lián)盟創(chuàng)新效應實證分析——以 MPEG-2、TD-SCDMA和閃聯(lián)為例[J].研究與發(fā)展管理,2014,26(1):78-88.
[16]? VAN HOOREBEEK M, ONZIVU W M. The eco-patent commons an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transfer: implications for efforts to tackle climate change[J].Carbon and Climate Law Review,2010,12(1): 13-29.
[17]? HALL BH, HELMERS C. The role of patent protection in (clean) technology transfer[J]. Santa Clara High Technology Law Journal,2010, 26(4):487-532.
[18]? TIROLE J. Competition and the industrial challenge for the digital age[R]. Paper for IFS Deaton Review on Inequaliti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020.
[19]? TRAJTENBERG M. A penny for your quotes: patent citations and the value of innovations[J].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0,21(1): 172-187.
[20]? ROACH M, COHEN WM. Lens or prism? patent citations as a measure of knowledge flows from public research[J]. Management Science,2013,59(2): 504-525.
[21]? 李明,孫成雙,邴濤,等.技術競爭對企業(yè)專利許可行為的影響[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9,36(5):96-105.
[22]? ARORA A. Patents, licensing, and market structure in the chemical industry[J]. Research Policy,1997,26(4): 391-403.
(責任編輯:萬賢賢)
Knowledge Spillover Effect of Patent Open License System: A Quasi-nature Experiment Based on the UK and Germany
Liu Xia1,Chen Li2,Wang Xinyu1
(1.Shanghai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2.Department of Economics,University of Gothenburg,Gothenburg 40010, Sweden)
英文摘要Abstract:Open licensing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hat promotes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and spillover. It provides the "indigent inventor"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keep patent protection long enough to be able to commercialize it, and encourages non-exclusive licensing to increase access to patented invention. In some countries, it is named "License of Right" or "Willingness to License". However, there is a long debate over the patent open-license system. On the one side, the 50% reduction in renewal fees is still insufficient to incentivize patent owners, wherein the cost savings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rent dissipation made by non-exclusive licensing. On the other side, the fee reduction may encourage patent trolls or large companies to renew low-quality patents, which would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subsequent innovation. Thus, this paper combine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o evaluate the patent open licensing systems in the UK and Germany, for these two countries have implemented the system since 1919 and 1936, respectively, and receive a stable number of registrations per year.
First of all, a comparison of the system designs and registration trends in the UK and Germany is made. The basic system settings in the two countries are basically the same but differ in three main ways: (1) German system allows patent applicants to declare open licensing on the day of the patent application while UK requires at least receiving the grant decision; (2) although patent owners who have declared the open licensing could enjoy a half-price discount on patent fees in both of UK and Germany, the bases are different for the total amount of patent fees in UK is approximately $6 589 (41 807 RMB), while in Germany it can be as high as $16 067 (over 100 000 RMB); (3) the UK system is often used as an alternative for compulsory licensing, and the UK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UKIPO) has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and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latform, which allows the public to access relevant information about registered patents.
For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collects the open licensing patent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disclosed by UKIPO and the German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DPMA) from 2004 to 2020.? Then, it extracts more patent information to catc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clared patents. In general, Germany and Japan are two of the most common patent owners who have declared open licens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atent owners, small enterprises account for 34.5%, large enterprises account for 40.3% of the total declared patents in Germany, and large enterprises account for 67.19% of the total in the UK.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technology fields, the majority of declared patents are concentrated in complex technologies such as machinery,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both the UK and Germany.
Finally, this paper uses a time varying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DID) approach to test the incentive effects of declaring opening licensing on technology diffusion. The treatment group consists of patents with open license registrations in Germany or the UK,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consists of patents with valid registrations in Germany or the UK, matched exactly one-on-one by using feature variables such as the nationality of the applicant (Applicant_Ctryi), the year of patent application (Appln_Filing_Yeari), the authorizing agency (Appln_auti), the technical category (Tec Sectioni) the size of portfolio (Applicant_Sizei), and the number of backward citations (nBWDi).
The regression results show that no significant knowledge spillover incentive effect is observed overall. The interaction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are generally insignificantly or significantly negative. The underlying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can be explained as follows: overall, the knowledge spillover effect of the open license patent system in Germany and the UK is very limited, only reflected in increasing citations to registered patents of large foreign companies; besides, the study tests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open licensing and patent novelty, and it is proven to b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thus, after the declaration, incremental patents are easier to receive the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the market. In other words, the more existing technology references and subsequent patent citations the patents have received before the declaration, the more effectively the open licensing system can be used to accelerate knowledge spillover.
Key Words:Patent Open Licensing; Quasi-natural Experiment;Patent Comparison between the UK and Germany; Knowledge Spill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