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一輝
隨著散文觀念的更新突破,當代散文的文體獲得了空前的解放。20世紀90年代以來,散文創(chuàng)作打破了過于持重與平靜的局面,在觀念的嬗變上進行著前所未有的探索,“文化大散文”、“新散文”、“在場主義”、“原生態(tài)散文”等流派異軍突起,從敘述空間、虛構性、結構、語言等方面對傳統(tǒng)散文發(fā)起了沖擊,進行了全方位的顛覆。這種生機勃發(fā)的創(chuàng)作格局既標志著當代散文創(chuàng)作的繁榮,也表明散文的觀念和審美視域已獲得了重大的拓展。
這種對散文文體的反思關系著當代散文的前途和命運,萬萬不可等閑視之。在我看來,散文的創(chuàng)作,只要是從生活閱歷、思想境界、審美情趣三個層面著墨,都是好散文,無所謂題材的大與小。余秋雨的“大散文”因其學識、才情、語言天賦以及對歷史的獨特理解力,獲得了成功,而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將視角置于個人的生命體驗的“小散文”,同樣成了杰作。
一個能被后世銘記的散文家,必然是在某個“點”上有所創(chuàng)新,并形成了獨特風格的作家。在這個意義上審視趙豐的散文創(chuàng)作,其意義不容忽視。趙豐雖然沒有標新立異地提出什么驚人眼球的口號,但其在敘述空間與價值取向方面,對散文這種文體的開拓卻受到評論家和讀者的廣泛關注。
趙豐以極其豐富與敏銳的想象力,將散文的敘述空間拓展到無限之大。一棵小草,濃縮著天地之氣象(《紅豆》2011年3期《與植物有關的詞語》);一只鳥,一只螞蟻,擁有著人類之精神(《山東文學》2011年2期《鳥類辭典》、《延河》2016年10期《螞蟻詞典》);人身體的部位,傾注著哲學之境界(《歲月》2012年8期《身體的哲學》);而高山與河流,在他的筆下更是涵蓋著宇宙之廣闊,精神之崇高(《北京文學》2016年11期《河流記》,《安徽文學》2019年2期《高山巍峨》)。世間萬象,到了他的筆下,就不僅僅是物的存在,而是精神的無限廣大。他以穿透萬物之文字,實踐著莊子“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陰陽者,氣之大者也?!?/p>
十八世紀最著名的英國哲學家喬治·貝克萊在他的《人類知識原理》一書中這樣說:“天上的星辰,地上的山川景物,宇宙中所含的一切物體,在人心靈以外都無獨立的存在:它們的存在就在于其為人心靈所感知、所認識……”
萬物照應人的心靈,這是趙豐散文的精神氣象。
在散文集《哲學的慰藉》中,趙豐文本里的敘述空間得到了完美地舒展。思想包容著天空,思想涵蓋著時空,思想證實著生命。作者花了十年時間,潛心研讀了40位哲學家的相關著述,從古代的泰勒斯、畢達哥拉斯、蘇格拉底等到近代的蒙田、培根、斯賓諾莎等,再到現代的伏爾泰、叔本華、弗洛伊德、羅素等,最后到當代的斯賓格勒、羅爾斯等。作者掙脫塵世的煩擾,以一顆虔誠之心與西方哲人進行精神的對話,用非凡的想象力構建了一幅幅跨越時空的人物生存共生狀態(tài),將文本的精神空間施展到極致。
趙豐不是哲學研究者,他的文字沒有過多的糾纏在哲學思想的敘述上,而是把筆觸伸向哲人的成長閱歷,探究他們成功的秘訣,或者是圍繞某句名言闡發(fā)生命的意義?!侗R梭:孤獨是一種精神探險》寫盧梭,抓住的是彌漫在盧梭在孤獨里的漫步遐思。這是一個象征,是趙豐心儀的一個意象。在盧梭的孤獨里,趙豐體會到另一種境界:盧梭的孤獨其實是一個清醒的先知先覺者的孤獨,他以超凡的勇氣,為人類社會清理出一條思想通道。盧梭晚年所做的《孤獨散步者的遐思》,被趙豐視之為心愛之作,他說:這本書“再現了作者處于最純真狀態(tài)中的形象——真誠、淳樸、愛自然、愛人類。你能把心安靜下來嗎?如果你還沉浮于喧鬧之中,我說,你最好選擇逃離,然后再打開這本書”。《奧古斯?。红`性世界是唯一的真實世界》寫的是中世紀神學哲學家奧古斯丁從一個輕薄兒到哲人的轉變過程。趙豐飽含情感的筆觸,為讀者介紹了這位具有極不尋常閱歷的人。公元386年的一天,由于蓬提齊亞努斯的出現,如一道天光,擊穿奧古斯汀的精神,使他在痛哭之后返身求道,他的哭聲在趙豐的詩化筆觸之下如“花園的樹葉紛紛飄零”。
散文的大境界,是指散文作家應有一種闊大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空間,擁有一種博大的情懷,一種人格智慧的閃光。在《哲學的慰藉》中,趙豐以其非凡的想象力構建了一幅幅跨域時空的人物共存共生狀態(tài),構建起博大的生命情懷。共存共生的創(chuàng)作主體精神,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文學命題。共生不是冷冰冰的對象化,它是讓對象活在自己的精神生命里,與對象共同構成一種闊大的思想境界,拓展出嶄新的精神境界,近似于佛教里的“心、佛、眾生原是一體”。在一個作家的精神世界里,有多大的時空狀態(tài),誰與他共存共生,有多少人與他共存共生,能否與天地萬物共存共生,是否有這樣的自覺,這些共同決定著一個作家生命的廣度、深度和生命體驗的飽滿程度,既決定著他的生命品格,也決定著文學作品對于人類的意義。對于散文這種直接呈現心靈狀態(tài)和精神歷程的文體,作家更應該有共生的自覺。在文本里,趙豐既介紹著哲人的思想,又用想象的思維方式再現了他們的生活、思考的環(huán)境,并融入作者自己的生活及生命體驗。作者與那些巨星促膝而談,同命運,共呼吸,每一位哲人的生活經歷及思想都能給作者以頓悟。與哲人對話,作者達到了忘我的境界,忘記天氣的寒冷,忘記生活的瑣碎,以一個孤獨者的姿態(tài)特立獨行地品味哲學。
想象,是趙豐與思想家零距離接觸的唯一方式。閱讀這部集子中的諸多篇章,作者穿越時空的精神巡游以及無比寬泛的自由度,讓我震撼。《尼采:一半天才,一半瘋子》以浪漫的想象開頭:“在這個多雨的秋天,我走進尼采的莊園?!弊髡邔懙溃骸澳岵墒窃娙?,需要激情、超常和神秘。憂郁和孤獨是思想家尼采的面包和飲料?!遍喿x著這樣的句子,我理解了尼采超凡的思想,以及他最終的精神分裂?!睹商铮阂獙W會寫意地生活》中有這樣的句子:“我似乎看見蒙田的微笑,很難想象一個哲學家的微笑,高聳的鼻梁帶著一絲冷漠,但是又絕非嘲笑。我崇拜這樣的微笑,我見過的人類中,那樣的微笑,是罕見的?!碑敶酥?,誰見過蒙田的微笑?這完全出自作者的想象,帶著那樣的微笑,蒙田論述著人生的意義,解讀著生命的本真。一副微笑,在作者的筆下,就是一個哲學家的精神世界。
散文敘述空間的拓展,應建立在作家獨立的個性、自由的精神和強健純正的心靈之上,將所描寫的對象與心靈、情感乃至肢體有機地融合起來,即創(chuàng)作主體既要有浩大的思想和精神空間,又要從小的視角切入。如此,散文的表達才會長驅直入事物和人心的內部,反之便有可能導致虛假和空洞。在趙豐《哲學的慰藉》文本里,作者將梭羅、狄德羅從遙遠的時空請出來,在某個具體的位置點上,敘述者與被敘述者面對面相遇,親見其肉身,親見其悲喜和苦悶,領受其思想的光芒,并與之進行著關于生活、關于精神的對話,形成思想的交匯,目光的對視,乃至肢體的相觸。歷史與現實的銜接,濃縮了時空,張揚出散文無所不在的敘述空間。對散文不可以虛構的理論,作者無疑是在進行著大膽地反叛。
隨著時代的變革和發(fā)展,散文已經不可能再是“形散而神不散的”的概念界定,超越了其固有的理論限定。散文從美學、美感、韻味的角度,逐步上升擴展到一個敘述者的記憶三維空間。
散文的所謂價值取向就是:以文學的觸角探及有限的生命,在自然的物象里構建精神,以思想的光輝照亮萬事萬物。
散文的取材是價值取向最核心的問題?!杜了箍枺喝耸且桓芩枷氲娜敳荨肥勤w豐一篇代表性的杰作,取材于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帕斯卡爾,以及作者故鄉(xiāng)洋河的一片蘆葦地。文中如此描寫:“秋天的蘆葦一片蒼茫。灰白的蘆花開始到處飄蕩,翩翩若雪。握住一片蘆花時,自然,我想到了帕斯卡爾,那么,那片片蘆花是從他的白發(fā)里飄出的嗎?”在故鄉(xiāng)的河流里,作者把蘆葦、蘆花、帕斯卡爾和我組合在一起,構建起一個敘述的巨大空間。在這兒,關于生命思考的片段動感,隨著蘆花的飄揚跳躍、噴吐?!芭了箍柕奶J葦地。那是屬于他的精神家園,由他開墾、播種、耕耘,并最終收獲的蘆葦地。那是在世界的一個極為隱蔽的角落,永遠不會被別人發(fā)現;或者說,那是人們用肉眼無法觸及的蘆葦地。這樣就具備了安全感。他可以放心的、盡情的、赤裸地在其中想象、吶喊……”于是,“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這個人類最精彩、最偉大的比喻從帕斯卡爾的口中傾瀉而出。
在《巴門尼德:“存在”是萬物的本原》一文里,取材則成了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其敘述背景是作者家鄉(xiāng)澇河邊的竹林?!皾澈舆叺倪@片竹林,我把它想象成巴門尼德的竹林……視野里的竹林,比起曠野的其它景致都要壯觀。成熟的竹子脫去輕飄,歸于凝重,靜謐中有一種莊嚴和安詳。我想竹子如果有眼睛,也一定如巴門尼德般的睿智,超越一切悲喜苦痛的那種曠達。”
在作者看來,竹林的生命是智慧的生命,讀懂了一株竹子就讀懂了一種徹悟靈透的人生。河邊的竹林,如此寧靜,寧靜中掩藏著許多生命的壯觀,還有哲學的關照。這是一種境界,是巴門尼德思想的發(fā)源地。置身于竹林,巴門尼德目睹種種昆蟲的對峙與搏斗,他“挖挖耳孔,雙手抓著兩棵竹子在苦思冥想:這些昆蟲有思想么?為什么兩只公蝎要格斗?為什么黑毛蟲會與黑蝴蝶在竹葉上對峙?為什么蟾蜍要追趕蜥蜴?為什么蚊子會襲擊受傷的蝙蝠?”思考之后,巴門尼德得出了吻合他哲學觀的結論:這就是存在,這就是變化。在變化的問題上,他與赫拉克利特針鋒相對,認為世界上根本沒有真正的變化,沒有任何事物可以變成另一種事物,正如螳螂不會變成蜘蛛一樣。
打破空間與時空,這是趙豐散文常見的手法。如此真實與虛幻相融相生的取材,再通過思維想象主題升華,其價值取向由此燦爛而出。
散文的價值取向是一個作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而有了這個責任感和使命感,取材、選材就有了厚重感,也就有了思想與精神的高度。
趙豐的散文集《哲學的慰藉》題材新穎,取材獨特,行文活潑,語言優(yōu)美,既有歷史的宏闊感,又有散文藝術的新境界。加之作者受終南山隱逸之氣的熏陶,使得這部著作更富詩意和禪性。哲學與文學都是運用語言作為表達的符號和工具,自古就有文、史、哲不分家之說,可見,文學與哲學的關系非同一般。文學因有了哲學的內涵而有了超越一般作品的深度和厚度,哲學因有了文學這個載體而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在這部書中,作者使文學與哲學達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從而使這部書既有哲學的深度,又有文學的審美性,形成了中西合璧、虛實交融的“文魂”。
趙豐是一個富于探索精神,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散文家,也是一個堅持不懈的精神修煉者,他高度自由的敘述方式和精美的散文語言開辟了獨特的路徑和風景,散發(fā)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其價值取向不容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