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東生
北方的鄉(xiāng)下,以前很少有人家種花兒,以至于一戶人家影壁前大瓦盆中的兩棵夾竹桃,在我的記憶中盛放了幾十年。
雞、鴨、豬、羊很多都是散養(yǎng)的,你種了花兒,稍不留神就被它們當成飼料了。那時條件也差,冬天靠燒土炕取暖,但也只是讓睡在被窩中的人不受凍,早晨玻璃上的霜花兒要等太陽升起老高才能慢慢曬化,水缸里也常常結(jié)冰,砸開才能把水舀到鍋中做飯。這種情況下,春天開始養(yǎng)的花兒都有模有樣了,到冬天也是被凍死,便干脆不養(yǎng)。
不種花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花兒太多了,再專門種花兒,在鄉(xiāng)親們看來,有些矯情,會被人嘟囔一句“吃飽了撐的”。
雖然他們侍弄的莊稼只有“棉花”是以“花”來命名的,但哪一種莊稼不開花兒呢?高粱、玉米、小麥、稻子,哪個不開花兒?只是花朵微小而暗淡,不被人注意罷了。芝麻就有些張揚了,開花時節(jié),一串一串的小喇叭,次第吹響。至于秋葵,簡直就不像蔬菜了,那大花兒,小碗一樣。
茄子的花兒是雪青色的,黃蕊,雅氣、別致。但它的葉子太闊大了,加上不久就有茄包鼓出,紫得發(fā)亮,這么獨特的花兒也常被人忽略。
南瓜和西葫蘆的花兒奪人眼球,碩大,而且是鮮艷的黃色,隨著藤蔓的延伸有序開放。
扁豆常被種在柵欄邊上,任由它們肆意攀爬。它們的花兒像紫藤一樣,成串兒,而且昂起頭開,很高調(diào)。扁豆花兒應(yīng)該有好多種,我就看到過四五種不同顏色的扁豆花兒。它們能從初夏開到深秋,若有蜜蜂的嗡嗡哼唱,或者落上幾只食蟲虻或蜻蜓,花便更顯得生機勃勃了。這樣的搭配,讓樹枝或是莊稼秸稈圍成的破柵欄有了點兒藝術(shù)氣息,構(gòu)成了一角鄉(xiāng)野風景。
黃瓜要伺候才能長好。瓜苗長出一尺多高,就要準備搭架了,不然它們就會東倒西歪,長亂了。搭架的材料最好是細竹竿,但北方少有種植,即便有,也是為了觀賞,搭架子便要專門去買。其次是細長的樹枝,但長長短短、粗粗細細的,搭出來不整齊。再有就是高粱稈了,修長,上下幾乎一樣粗,也是搭黃瓜架的好材料。但高粱稈只能用一年,風吹日曬幾個月就糟了,只能淘汰。其他兩種能用幾年。黃瓜有觸須,可以自己攀爬,但容易爬亂,所以還要把它們捆綁到架子上,過幾天就要整理一次。
蕭紅在《呼蘭河傳》中寫“黃瓜愿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愿意結(jié)一個黃瓜,就結(jié)一個黃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jié),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這段文字中的“謊花”在網(wǎng)絡(luò)上甚至很多紙質(zhì)版本中被改成了“黃花”,改的人肯定沒在東北農(nóng)村生活過,也沒有仔細品味過農(nóng)民給植物起名的趣味。
黃瓜的雄花和雌花是分別開放的,雄花就是一段花柄頂著一朵花,而雌花下面連著一根小黃瓜。雖然都開出了花朵,但雌花結(jié)果,雄花沒結(jié)果,只開花不結(jié)果,這不跟人說話不算數(shù)一樣嗎?
于是,就管雄花叫“謊花”。
在鄉(xiāng)間,人們吃自種的蔬果雜糧,在山間田野勞作,空氣中夾雜著莊稼和草木的味道,鮮花和蔬菜混在一起,這是他們自己的農(nóng)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