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海 王琦
從淇縣西端的云夢山起,沿著起伏的山脈一路向北,直到廟口鎮(zhèn)奪豐水庫,一條總長20余千米,覆蓋臥羊灣、青羊口、上曹、仙談崗等13個村莊的10萬畝生態(tài)屏障,猶如綠色長龍煥發(fā)出飄逸靈動的新姿。
淇縣位于太行山東麓山區(qū)面積高達246平方千米,而且山區(qū)的大部分地區(qū)立地條件非常差,不僅山高坡陡,而且嚴重缺水、缺土,綠化造林難度大。為此,2022年,淇縣吹響困難地造林的號角,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創(chuàng)新方式、完善技術等措施,向困難地造林發(fā)起沖鋒。
高位推進? ?靠前指揮
淇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困難地造林工作,連續(xù)3年召開高規(guī)格冬春國土綠化會戰(zhàn)動員大會,將困難地造林作為優(yōu)先事項進行研究,主要領導親自爬陡坡、穿荊棘,多次深入山區(qū)一線調研指導困難地造林工作,現場解決遇到的難點和問題。
在資金方面,淇縣聚合多級資金,累計投入困難地造林資金近6億元,其中,國儲林項目資金用于困難地造林達5億元,爭取上級林業(yè)專項資金3000余萬元,縣財政每年拿出500萬元進行專門獎補,切實解決基礎設施建設、封山育林等資金問題。
在困難地造林實施過程中,淇縣靠前指揮,做到工作在一線落實、辦法在一線產生、困難在一線解決、成效在一線體現,建立項目每周例會制度,當場解決施工中存在的問題;實行末位淘汰制,以目標量化每日任務,對推進不力、貽誤工期的,取消施工資格,由進度快的隊伍取代,確保造林工作順利推進。
科學綠化? ?探索實踐
由于太行山存在土薄石多、石漠化嚴重等不利因素,淇縣將科學理念與“新質”方法有機結合,嚴格落實科學綠化方針,在造林過程中堅持適地適綠原則,山區(qū)造林采用側柏、刺槐、五角楓等鄉(xiāng)土樹種,實行針闊混交模式栽植;堅持以水定綠原則,對水資源匱乏地區(qū),實行低密度造林育林;堅持“造飛結合”原則對立地條件差、人跡難至的地方或造林后成效不足的薄弱地區(qū)實行飛播二次造林。3年來,淇縣累計實施飛播補充造林3萬余畝。
實踐中,淇縣還探索出多種符合實際的造林新方法,其中,客土回填法主要針對土壤較薄的地方,外運客土回填后再栽樹;蘸營養(yǎng)漿法是栽樹之前將樹苗根部蘸滿用生根粉、營養(yǎng)劑等和好的泥漿,這樣更容易成活。此外,淇縣還探索出無紡布預裝土法、薄膜覆蓋法等適合當地的造林方法。
針對山區(qū)困難地,淇縣摸索出造林“10字方針”,即“栽深”,坑深須達到30厘米以上,埋深超過根部5厘米以上,栽后至少保留15厘米深土坑便于存水;“扶直”,樹苗扶直后再培土,有利于苗木生長;“踩實”,越實越好,以用力提不起來為基本標準,土中無空氣可促進苗木快速扎根;“護坑”,栽后于下坡處用土或石頭設一個弧形坎,防止水土流失;“放石”,栽后圍繞樹苗根部放置3塊石片,用于保墑、護墑。實踐證明,采取“10字方針”栽種的苗木,開春即可生成新芽,夏季栽種苗木15天即能生成新芽,節(jié)水率提高80%,成活率提高20%以上,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攻堅克難? ?綜合施策
淇縣堅持“以成活論英雄”理念,從管護體質、機制、政策上源頭把關,綜合施策。根據山區(qū)綠化地勢復雜、面積大、區(qū)域廣等特性,淇縣推行系統抽樣法開展山區(qū)綠化驗收工作,根據樣地檢查結果形成驗收結論,克服山區(qū)綠化成果難以量化核實難題。
在資金撥付方面,淇縣把撥款方法由原來“七三制”調整為“三七制”,栽完樹苗后只撥付三成資金,倒逼施工隊搞好管護,一改之前施工隊“管護難”甚至“不管護”的問題。
樹要成活,關鍵在水。針對山區(qū)造林項目區(qū)難以開展大規(guī)模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情況,淇縣推行以補代建,通過“化整為零”的方式解決用水難
題:以施工小班為單位,按照統一標準自行開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后進行資金補助,大幅提高建設效率,短時間內便架設各類灌溉管道50余千米,修建蓄水池100余座,保證了苗木澆水需求,確保了苗木的成活率在95%以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將持續(xù)探索山區(qū)困難地造林方式方法,不斷提升國土綠化質量和水平,堅決筑牢生態(tài)屏障?!变靠h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馬成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