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賦漁
呂不韋是個被誤讀的人,被誤讀了兩千年。
因為他做成了歷史上最大的一筆生意。
司馬遷說他是一個“聞人”。所謂聞人,來自于《論語》??鬃訉W生子張說,聞人就是表面愛好仁德,私下卻又違反,還自以為是的人。天下都聽說他的名聲,只不過那是虛名,有名無實。
當時的秦王嬴政對他也是橫加指責,說他功德與名位不配,活活把他逼死。
有意無意間,人們忽略了他的遠見卓識、他的智慧、他對歷史和現(xiàn)實深邃的洞察。雖然歷史不可假設(shè),但如果可以,如果他沒有被逼自殺,中國歷史將是另外一個走向。至少,秦帝國不會滅亡得那么快,那么倉促。
呂不韋原是衛(wèi)國濮陽人,在韓國的陽翟做生意。陽翟本是韓國的都城。公元前375年,韓國滅鄭,把都城遷到了新鄭。不過陽翟依舊是一個繁華的大都市。呂不韋以這里為中心,“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成為巨富。
有一次,他到趙國的邯鄲經(jīng)商,無意中遇見了秦昭襄王的孫子異人,心里一動:“此奇貨可居?!?/p>
異人是秦國抵押在趙國的人質(zhì)。事實上,秦王并不在乎他的死活。他是秦昭襄王之子安國君的兒子。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他既不是可以繼位的長子,也不是受到疼愛的小兒子,把他送到趙國,也就是為了給某個協(xié)議做個擔保。
照錢穆先生推測,呂不韋見異人時,大概在公元前261年前后。此時秦、趙兩國的大軍,正在長平相持,很快就要以死相拼。異人不只是窮困落魄,而且命懸一線。
幾年之前,秦昭襄王的太子死了,改立柱為太子。柱就是異人的父親安國君。
雖然如此,異人的地位并沒有任何變化。照常理,安國君會立子傒為太子。此時異人的母親夏姬不受寵,沒人在意他,他是被秦國遺忘的一個王孫,被丟在趙國,門可羅雀,無人問津。
呂不韋忽然登門拜訪。
“我能光大您的門楣?!眳尾豁f說。
異人覺得好笑:“先生還是先光大自己的門楣,再來光大我的門楣吧?!?/p>
呂不韋說:“這您就不知道了,我的門楣要靠您的門楣才能光大。”
異人聽出了他的話中之話。
呂不韋說:“秦王老了,您的父親安國君將會繼位為王??墒悄皇嵌畮讉€弟兄中的一個。最有希望成為太子的是子傒。他有母親在宮中支持,您沒有。您沒辦法與他們競爭,而且現(xiàn)在身處危險之國,情況一變,您就會被殺死?!?/p>
異人說:“的確是這樣,可是怎么辦呢?”
呂不韋說:“現(xiàn)在您父親最寵愛的是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沒有兒子,但是她能決定誰做繼承人。我給您五百金,您去結(jié)交賓客,讓他們到處為您美言。我再到秦國去為您活動,讓安國君立您為繼承人?!?/p>
異人一聽,感激涕零,當即說道:“必如君策,請得分秦國與君共之?!眱蓚€人算是生意成交。
呂不韋來到咸陽,買了許多珍奇異寶,去拜見華陽夫人的弟弟陽泉君。
“您犯了死罪?!眳尾豁f見面就把陽泉君嚇住了。
“您的手下都占據(jù)著高位,太子手下呢,一個有地位的也沒有。您的府庫里藏著珍珠寶玉,馬廄里全是駿馬,府中凈是美女。安國君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一旦去世,太子當政,您的處境可謂危如累卵?!边@里所謂太子,是指安國君的繼承人子傒。
陽泉君離開座位,連忙謙恭地向呂不韋請教。
“萬一安國君去世,子傒做了繼承人,華陽夫人和您就沒有存身之處了?!眳尾豁f說,“現(xiàn)在異人在趙國做人質(zhì),日夜想著回秦國。如果華陽夫人請求立他為繼承人,異人是無國而有國,華陽夫人是無子而有子。”
陽泉君點點頭。
呂不韋說:“如果華陽夫人選立繼承人,將來無論有什么變化,她都不會失勢?,F(xiàn)在她說一句話,能建立萬世之利。等到色衰愛弛,再想開口,還有用嗎?”
陽泉君說:“好!好!”趕緊進宮去見華陽夫人。
華陽夫人一聽,立刻就明白了。她找了一個合適的時機,向安國君進言說,在趙國做人質(zhì)的異人是個賢才,往來之人對他贊不絕口。說著說著她就流下淚來,懇求安國君說,我沒有兒子,希望立異人為繼承人,這樣我的下半生也有了依靠。
安國君正寵愛她,當即就答應(yīng)了,“乃與夫人刻玉符,約以為適嗣”。為什么要刻玉符?因為此時秦昭襄王還在位,安國君只是太子,不能公開給異人設(shè)名號,只能私下刻個玉符,作為約定。
呂不韋剛剛謀定了秦宮之事,秦軍已經(jīng)在長平大勝趙軍,隨后又派大軍圍住了邯鄲城。秦昭襄王根本沒在意異人的死活。趙國已經(jīng)到了亡國的地步,趙王也就沒有了顧忌,打算把異人殺死,算是出一口惡氣。
呂不韋跑到趙國,拿六百金收買了看守,帶著異人逃到了秦軍之中,然后直奔咸陽。
異人走得匆忙,沒來得及帶走妻兒家小,被扔在趙國的家人當中,有個三歲的幼童,叫嬴政。
異人來到咸陽。呂不韋讓他穿著楚國的服裝去見華陽夫人。
呂不韋把一切都已打聽得明明白白?,F(xiàn)在受到安國君寵愛的華陽夫人,姓羋。這是楚國的大姓。華陽夫人一看異人穿著楚服,歡喜無限,笑著說:“我是楚人啊。”于是讓異人改名為子楚。這是呂不韋的精明和細致之處。
安國君讓呂不韋做他的老師,然后輔佐他交結(jié)賓朋,學習治國之策,“子楚以此名譽益盛于諸侯”。安國君于是正式確立他做自己的繼承人。
經(jīng)由呂不韋的籌劃,子楚從一個窮困落魄的人質(zhì),一步步靠近了最高權(quán)力的寶座。由此可見,呂不韋不只是一個商人,更是一個很有謀略的政客。不過此時的呂不韋,還沒有真正顯露出他的雄心。
公元前251年,在位五十六年的秦昭襄王死了,兒子安國君即位。安國君早已重病在身,父親去世,加上登基為王的種種禮儀,讓他病情更加沉重。只做了三天的秦王,安國君就死了。
子楚繼位為王,這便是秦莊襄王。莊襄王一即位,立即任命呂不韋為相國,封為文信侯。
安國君雖然只做了三天的王,公元前250年也算是秦孝文王元年,所以秦莊襄王元年從公元前249年算起。
莊襄王在位三年就死了,那個被呂不韋從趙國救回來的小兒嬴政繼位為王。此時嬴政才十三歲,不能親政,秦國的大權(quán)都掌握在相國呂不韋手中。
呂不韋放開手腳,連續(xù)派兵向韓、魏、趙發(fā)動進攻。十多年中,秦國占有的土地,已經(jīng)在十五個郡以上,東方諸侯一敗再敗,毫無還手之力。呂不韋知道,秦國一統(tǒng)天下,已經(jīng)指日可待。他開始盤算統(tǒng)一之后的治國方略。周王朝統(tǒng)一天下后,周公制禮作樂,成就了周朝八百年基業(yè)?,F(xiàn)在,呂不韋要制定自己的“周公之禮”。
這是一個龐大的計劃,他一個人當然無法完成。不過他有門客三千。這數(shù)千門客,來自諸侯各國,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等等,幾乎囊括了諸子百家。呂不韋有著寬闊的胸襟,他想在一部著作中,融入活躍了整個戰(zhàn)國時期的諸子學術(shù)。各門各派,只要是有用的,都融進來。他要的是一部兼容并包、凝聚諸子學術(shù)精華的大書。
編這樣一部書,要有完整的計劃大綱。他把全書分成“十二紀”“八覽”“六論”三個部分。所謂“十二紀”,就是春夏秋冬,每個季節(jié)又分孟、仲、季三節(jié),共十二紀。每紀由五篇文章構(gòu)成,共六十篇?!鞍擞[”中,每覽由八篇文章組成,共六十四篇。“六論”中,每一論由六篇文章構(gòu)成,共三十六篇。再加上一篇《序意》,一共一百六十一篇。其中《有始覽》里少了一篇,只有七篇。于是全書是一百六十篇。
一百六十篇文章,包含了天文、地理、政治、哲學、倫理、社會、軍事、農(nóng)業(yè)等等,各家學說,幾乎無所不有,可以說是雜而又雜的一部書,所以后世稱之為“雜家”的代表。然而如此紛繁復(fù)雜的一部書,卻有條有理,自成體系,以陰陽五行為主干,把各種思想串聯(lián)在一起,顯得雜而不亂。這本書的出現(xiàn),意味著涓涓細流的諸子百家,開始匯成一條浩蕩奔騰的滾滾大江。
呂不韋打算把這些停留在爭鳴上的學術(shù),變成真正行之有效的治國理念。
公元前239年,咸陽城鬧市的大門外,擺放著一捆一捆的竹簡,上面懸掛著千金的賞錢。旁邊的告示上明白地寫著:“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這便是相國呂不韋的門客們剛剛編著而成的《呂氏春秋》。
這不是一部普通的書,這是一部治國方略,是為秦國統(tǒng)一天下量身定做的國策。
這是給秦國人看的,給天下人看的,更是給秦王嬴政看的。
此時的呂不韋,已經(jīng)擔任秦國相國十一年,號稱“仲父”,其威權(quán)如秦王的父親一般。可是,他感覺到了危機。
秦王嬴政這一年二十一歲,明年就要行加冕禮親政了。呂不韋對嬴政的性格當然相當了解。他很為秦國的未來擔憂。當時的軍事家尉繚子對嬴政就有這樣的評價:“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誠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為虜矣?!边@段話,讓后世之人大概了解到了嬴政的樣貌。
呂不韋不只是感到了自身的危險,還為整個天下?lián)鷳n。在他掌權(quán)的這十多年里,他已經(jīng)改變了秦軍野蠻的作風。雖然秦軍攻勢凌厲,勢如破竹,但是已經(jīng)很少有斬首十萬、八萬,活埋三十萬、四十萬的記載了。
呂不韋主張用義兵,恩威并用,不要太殘酷,注重收買天下人心。如此,還需要一個確鑿的政治綱領(lǐng)、立國之策?,F(xiàn)在有了,所以要公布出來,讓天下人知道,天下人遵守。特別是秦王嬴政親政之后,要照此施政。
在《呂氏春秋》的序里,呂不韋說:“嘗得學黃帝之所以誨顓頊矣,‘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為民之母。”這篇殘缺的序里,其實已經(jīng)說得明明白白。你嬴政要聽我的,就像顓頊聽從黃帝一般,你要以這部書為法則。
嬴政會聽嗎?
公元前238年,二十二歲的秦王嬴政在雍縣的蘄年宮舉行加冕禮。
多年來,由于嬴政年幼,秦國的軍政大權(quán)原本掌握在呂不韋手中。后來慢慢有了變故,呂不韋有了一個對手,這人叫嫪毐。
據(jù)《史記》上說,呂不韋與太后——嬴政的母親私通。等嬴政漸漸長大,呂不韋有些害怕,就找了個人,佯裝是太監(jiān),悄悄送給了太后,讓他們兩個人好去。這個人就是嫪毐。太后果然喜歡他,對他寵愛無比。秦王要決定的事,基本都要太后決定,而嫪毐在太后身邊,常常是他拿主意。如此一來,嫪毐的權(quán)勢就大了。到了呂不韋編定《呂氏春秋》的這一年,嫪毐被封為長信侯,其勢力甚至能與相國呂不韋分庭抗禮了。
嫪毐成了呂不韋的頭號敵人。接著有人向秦王告發(fā)嫪毐與太后私通,并生有兩子之事。秦王派人追查。
就在秦王嬴政加冕的這一天,嫪毐“矯王御璽及太后璽”,發(fā)動兵變,攻打秦王臨時居住的蘄年宮。嬴政派兵鎮(zhèn)壓,嫪毐失敗被殺,全族被滅,投靠他的舍人有四千多家被流放到蜀地。太后也被趕到雍縣的棫陽宮。
呂不韋受此事牽連,被罷免了相國之位。
據(jù)錢穆、楊寬等史學家考據(jù),嫪毐是邯鄲人,原本就與嬴政母親認識。大概在他們逃離趙國時,一起跟到了秦國,根本不是呂不韋推薦給太后,否則不會弄得后來勢同水火。從之后秦王的反應(yīng)來看,這顯然是一場三人之間的權(quán)力斗爭。
呂不韋被罷相位的第二年,嬴政把他驅(qū)逐出去,讓他回封地洛陽。呂不韋回到封地,諸侯賓客使者紛至沓來,要請呂不韋到他們國家去。秦王大怒,寫信責問他說:“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于秦?號稱仲父?!彪S后命令把他及家屬全部發(fā)配到蜀地。
事已至此,呂不韋萬念俱灰。他不愿意接受更多的侮辱,于是飲毒酒自殺。
秦王接下來的所作所為,是呂不韋所擔心的,也是他一力想避免的。可是他死了,已經(jīng)無能為力。而那部他耗盡心血留下的《呂氏春秋》,也被秦王視為糞土。這本書中的理念,與嬴政格格不入。
書中諸如無為、仁德的思想,比比皆是,可之于嬴政,如對牛彈琴。他要的是獨斷專行,為了自己的權(quán)力,天下任何人都可以殺,任何東西都可以毀滅,毫不留情。
嬴政為王,呂不韋必死無疑。
事實上,如果呂不韋在擔任秦國相國之時,細細揣摩一下秦國的歷史,他大概就能想見自己的命運。
秦國的崛起,是從秦孝公開始的。他重用商鞅進行變法。孝公一死,兒子惠文王即位,立即殺死商鞅,把他車裂了。
秦惠文王最為重用的相國是張儀。在張儀的幫助下,秦國一下?lián)艨辶俗顝姶蟮膶κ殖;菸耐跻凰?,兒子秦武王繼位,張儀嗅到危險,倉皇逃到魏國,不久就抑郁而死。
秦武王在位只有四年,舉鼎而死。弟弟昭襄王繼位。
秦昭襄王最為重用的是武安君白起和相國范雎。這兩人可謂是秦帝國的奠基人物,結(jié)果白起和范雎都被他殺了。
功勞越大,越會被殺,這是秦國的傳統(tǒng)。雖然君王們大都對臣下心懷猜忌,可是像秦國這樣一代代國王都刻薄寡恩、兇殘狠毒的情況,還是不多。呂不韋死于秦王之手,根本不足為奇。他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后一個。
呂不韋被罷相的這一年,是公元前238年。他靠門客們編著的一部《呂氏春秋》,名留后世。呂不韋的門客中,有一個人叫李斯。他在呂不韋去世之后,成了秦帝國的相國。
然而李斯的治國理念與呂不韋完全不同,他相當迎合嬴政的口味。公元前221年,嬴政在李斯的協(xié)助下,橫掃六國,統(tǒng)一了中國。
公元前210年,自稱始皇帝的嬴政去世。
公元前207年,李斯被秦二世腰斬于咸陽。一個月后,秦二世被趙高逼死。子嬰繼位,不久死于項羽之手。秦朝滅亡。
此時,距離呂不韋之死,只有三十年。
秦朝滅亡的原因,正是始皇帝嬴政的“少恩而虎狼心”,“以天下人為虜”。呂不韋原本希望能改變他,改變自商鞅以來秦國殘酷的法令,卻被嬴政殺死了。
嬴政當然不會知道,殺死呂不韋的那一刻,也殺死了秦帝國的未來。
(羽驚林摘自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中國人的歷史:戰(zhàn)國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