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焜
『吉日癸巳』及李中祐碑記的拓片刻石摹本藏于河北省贊皇縣槐泉寺
一塊普通的石頭,居然引發(fā)了一場近千年的爭端。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讓我們回到北宋,1052年9月的一天,秋高氣爽,趙州贊皇(今河北省贊皇縣)迎來了一位氣度不凡的長者——龍圖閣學士宋祁。奇怪的是,他不進官府,不見閑人,居然直奔城外的壇山而去。原來,他是被山上寫著“吉日癸巳(guǐ sì)”四個大字的刻石吸引來的。
傳說,周穆王伐犬戎路過這里,數(shù)次占卜都不太吉利,他一怒之下用劍刻了這四個大字,就定在癸巳日出征,結(jié)果大勝而歸。如果這個傳說是真的,那這幾個字可比故宮博物院的“中國第一古物”石鼓文還要早上幾百年呢。
宋祁非常喜歡這四個字,想讓人拓印一份副本。誰知,當?shù)毓賳T竟然把整塊石頭給鑿了下來,還藏到了官衙之中。第二年,趙州知州李中為刻石寫了碑記,和刻石的摹本保存在一起。令人惋惜的是,原本的刻石早已遺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不過,宋祁的尋訪讓這座小城成為當時的“焦點”。著名文學家歐陽修認為刻石上的字就是周穆王刻的,金石學家趙明誠則認為不是。爭論延續(xù)了近千年,到現(xiàn)在也沒有定論。
明朝時,著名學者宋濂是堅定的“周穆王刻字”的支持者,他甚至把“吉日癸巳”這四個字摹刻到了浙江省浦江縣。這樣,就有了河北、浙江一南一北兩處“吉日癸巳”刻石。浦江的刻石在當?shù)乇挥H切地稱為“轉(zhuǎn)運碑”。
浦江 吉日癸巳 刻石
一塊石頭引發(fā)了千年的爭論,這反映的是中國人對文化、文字的敬畏,周穆王刻石的傳說,也寄托了中華民族人定勝天、奮發(fā)圖強的期待,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中華兒女永遠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