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我十一二歲時,某個星期日,大哥陪大嫂回娘家辦事,需要一個看家望院的人。大嫂從不輕易信任誰,她選來選去,認為我比較靠譜,于是讓我到她家“當差”。臨行前,大嫂打開一個密封的壇子, 醉棗的香氣,瞬時彌漫開來。大嫂取出兩大把醉棗對我說:“醉棗雖然又甜又香,但是不要集中多吃,吃醉了可要遭罪。”說罷,她又把壇子密封起來。
“饞蟲”直鬧騰,我時不時圍著醉棗壇子轉悠,觀察封口是不是有記號?研究壇口系的繩扣,我能否系得一模一樣?幾次想動手開封取醉棗, 但終于沒敢做。我想,萬一大嫂做了記號,我偷嘴吃的名聲可就傳出去了, 多不光彩。與“偷”沾邊兒,以后誰還信得過呢?
等兄嫂歸來,大嫂在屋里“視察” 一遍,笑著說:“好樣的,大嫂沒看錯你!”此后,我“信得過”的名聲便傳揚開了,我慶幸沒敢偷吃醉棗。被信任是幸福的,被信任可使人高尚起來,讓我不敢辜負基于信任的任何托付。
晉代傅玄《傅子·義信》云:“禍莫大于無信”“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斯不信。”意思是說,待人真誠守信,本來人家不相信的,也會相信了;待人失信,偽詐相欺,本來人家相信的,也再不敢信任你了。只有為人真誠不欺,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
(摘自《今晚報》 張樹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