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文
摘要 金沙江特大橋云南岸樁基下穿巖層硬度較小,樁基下方鉆探揭露巖芯溶孔、溶隙較發(fā)育,溶蝕現(xiàn)象明顯,地勘資料顯示樁基下方有多個全填充的溶洞;再加上云南岸施工場地狹小,考慮對周圍環(huán)境影響小、水電需求較少、縮短工期等方面原則,提出了一種干式旋挖樁專項施工技術方案。采用旋挖鉆機與鋼護筒相互配合,完成相應的鉆孔作業(yè),再利用導管法完成混凝土灌注,并圍繞著施工準備、測量放樣、鋼護筒埋設、樁中心軸線檢查、鉆進作業(yè)、成孔檢查、鋼筋籠吊裝以及混凝土灌注等層面,梳理施工過程中應用的關鍵技術,實現(xiàn)對干式旋挖樁施工技術的精準控制。
關鍵詞 樁基礎;干式旋挖;鉆孔;關鍵技術
中圖分類號 U443.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6-8949(2024)12-0037-04
0 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加快,橋梁基礎施工經(jīng)常面臨著暗河、流沙、巖層、巖溶等復雜的地質條件。此外,在樁基施工中,易受到管理能力、周邊環(huán)境、施工技術等因素干擾與機械設備的限制,許多學者對摩擦樁、端承樁進行了對比分析,明確了不同樁基施工方案下地層承載樁周圍的摩阻條件,為樁基施工技術方案的選擇提供了思路[1-5]。該文依托金沙江特大橋建設,介紹了云南岸主橋樁基礎干式旋挖樁施工的關鍵技術,以期為同類型樁基的施工和技術管理提供參考。
1 概況
1.1 工程概況
金沙江特大橋主橋為1 060 m的單跨雙塔鋼桁梁懸索橋,四川岸無引橋,主橋直接與隧道連接,云南岸引橋為2×40 m的鋼混組合梁,大橋全長為40 m。主纜跨度布置為:172 m+1 060 m+230 m。四川岸為隧道式錨碇,云南岸為重力式錨碇。主塔為門式鋼筋混凝土橋塔;云南岸橋塔高為172 m,四川岸橋塔高為142 m。
索塔基礎采用樁基加承臺形式,單個承臺平面尺寸為25.5 m×25.5 m,高為7 m。每個承臺下布置16根直徑3 m的樁基礎,采用4×4行列式布置;按端承樁設計,樁頂段為鋼管混凝土組合構造;樁間中心距為6.7 m、凈距為3.5 m?,F(xiàn)介紹云南岸主墩樁基礎采用干式旋挖樁成孔的關鍵技術。
1.2 樁基地質概況
根據(jù)金沙江特大橋云南岸主墩樁基鉆探資料以及地質調(diào)查,云南岸樁基下穿巖層為下伏上元古系震旦系上統(tǒng)燈影組白云巖、頁巖和泥灰?guī)r;巖體呈破碎狀,白云巖(中風化)frk=34.5 MPa、泥灰?guī)r(中風化)frk=29.5 MPa、頁巖(中風化)frk=11.6 MPa。整體產(chǎn)狀為背斜式,與樁軸線夾角為86.2 °。樁基下方鉆探揭露巖芯溶孔、溶隙較發(fā)育,溶蝕現(xiàn)象明顯,地勘資料顯示樁基下方有多個全填充溶洞。
1.3 工程難點分析
(1)金沙江特大橋橋址區(qū)位于多條地震斷裂帶交匯處,地震烈度較大,近期地震活動頻繁,一旦發(fā)生地震,將對施工造成極大影響。
(2)生活、生產(chǎn)用水困難,對混凝土拌制影響較大。
(3)云南岸主墩樁基樁徑大,樁長較長,最長的樁長為56 m,超長樁基導致混凝土灌注時間長、方量大,在灌注過程中易出現(xiàn)混凝土初凝現(xiàn)象,造成導管堵塞、卡管等情況。
(4)永久性鋼護筒直徑高達3.35 m,最大長度為18 m,重量達41 t;樁基鋼筋籠采用雙層鋼筋籠設計,內(nèi)外層鋼筋籠自重最大重量達105 t,安裝難度極大。
(5)山區(qū)施工場地狹窄,場地布置較為困難。
2 樁基施工關鍵技術
2.1 施工方案與工藝流程
將多種樁基礎施工方案進行比較,并進行了分析,確認該項目中的樁基采用干式旋挖樁專項施工技術方案。
干式旋挖樁原理。第一步:使用底部帶活閥的桶式鉆頭,回轉破碎的巖土,并將已破碎的巖土裝入鉆斗;第二步:使用鉆機提升裝置、伸縮鉆桿,將鉆斗提升到鉆孔外進行卸土,如此循環(huán)往復,不斷地提土、卸土,直至鉆至樁孔的設計深度。
對于附著力好的巖土層,可以采用干式和清水兩種鉆孔工藝,兩種鉆孔工藝均不需使用泥漿護孔。但是,對于松散、易滑、易坍塌的巖土地層,或者地下水水位較高且分布廣泛、樁孔孔壁不穩(wěn)定的情況,則需在鉆孔過程中采用靜態(tài)泥漿保護樁孔孔壁,向樁孔內(nèi)注入樁孔壁以保護泥漿(或穩(wěn)定液)。
干式旋挖樁施工流程大致為:
(1)施工準備與測量放樣。
(2)埋設臨時護筒。
(3)檢查樁中心抽線。
(4)鉆機就位。
(5)鉆孔。
(6)成孔檢查。
(7)吊裝鋼筋籠。
(8)灌注混凝土。
根據(jù)施工現(xiàn)場的勘察結果,進行了樁基礎間距的合理設計,并據(jù)此校核了單樁基礎的承載力,確認了專項施工方案的可行性。
2.2 施工準備與測量放樣
施工準備:對照項目設計合同、文件和圖紙,對橋梁結構尺寸、標高等參數(shù)完成審核,編制樁基施工方案,并開展施工技術交底,組織施工管理人員進行安全教育培訓。
測量放樣:首先將采用的測量儀器放出樁中,釘樁;然后以樁心為圓心,拉線畫圓,并撒上白灰,鉆機就位、鉆孔,其中單排樁、群樁位置的允許偏差分別為10 mm、20 mm;最后鋼護筒安裝就位,護筒中心與樁基中心的允許偏差<50 mm。
2.3 埋設臨時護筒及檢查樁中心抽線
護筒選用厚度不小于10 mm的鋼板制作;護筒內(nèi)徑宜大于鉆頭直徑200~300 mm;護筒上部宜開設1~2個溢漿孔;護筒頂端應高出地面≥300 mm;護筒埋設一般宜為2~4 m。
埋設好護筒后,對護筒的垂直度、偏移分別進行校核,確保護筒垂直度<1%,允許偏差≤50 mm。
2.4 鉆機就位
(1)鉆機本身帶有水平調(diào)整裝置,用來校核鉆桿的垂直度。
(2)鉆具類型包括:錐螺旋鉆頭、筒式鉆頭、取芯鉆斗、撈渣筒、擴底鉆頭、旋挖鉆斗等。
2.5 鉆孔及成孔檢查
(1)旋挖前應通知現(xiàn)場監(jiān)理工程師及建設單位工程師,核對樁號及設計樁徑、樁長與超前鉆所對應的孔號,并記錄沖孔的開始時間。
(2)采用間隔成樁的施工順序。其中,新澆筑成型的樁基礎與相鄰樁基礎孔的安全距離≥4倍樁徑,或者成樁間隔時間≥36 h。鉆機鉆斗倒出的土石,距樁基孔口的最短距離應不小于6 m,并及時清除。
(3)在旋轉鉆機施工過程中,應始終確保鉆機處于穩(wěn)定、安全的作業(yè)狀態(tài)。必要時,可以在施工現(xiàn)場增設鋼板或墊板,以保證鉆機的作業(yè)和安全行走。
(4)在鉆進過程中應密切觀察護筒是否移位,鉆桿是否傾斜,一旦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進行糾正。
(5)對鉆進完成的孔(孔位、孔徑、孔深等)進行檢查,滿足要求后進行下一步流程。
2.6 制作與吊裝鋼筋籠
2.6.1 制作鋼筋籠
(1)加工鋼筋籠:鋼筋籠基本節(jié)長度為9 m,不足9 m的節(jié)段,則以實際測量的尺寸為準;鋼筋籠節(jié)段之間采用直螺紋鋼筋連接套筒的方式進行連接,每一截面上接頭數(shù)量不超過主筋接頭數(shù)量的50%,接頭錯開距離應>35d(d為主筋的直徑);按設計要求的鋼筋位置布置好箍筋,箍筋應與主筋連接緊密纏繞,將箍筋點焊在主筋上;樁基礎的鋼筋籠,應按設計長度劃分節(jié)段,并標注編號,以保證鋼筋籠相鄰分段,能夠在胎架上配對連接。鋼筋籠定位架示意圖見圖1所示。
(2)安裝聲測管、墊塊:按照樁基圖紙,將鋼筋籠綁扎定形后,在鋼筋籠的內(nèi)側圓周布置聲測管(樁徑2.2 m樁徑布置4根、樁徑3 m布置6根);每根聲測管管路均用管箍進行連接,并焊接牢固。安裝聲測管時,垂直度容許偏差<0.5%,應保持接縫處孔壁過渡的部位圓順、光滑。聲測管安裝好后,在端口焊接2 m厚的鐵皮進行封堵,以防止在施工時水泥漿等雜物流入聲測管,堵塞聲測管管路。
在安放過程中,應控制樁孔孔壁與鋼筋籠骨架之間的凈距,保證鋼筋籠骨架的保護層厚度符合設計要求。根據(jù)設計要求,可采用5 cm厚的預制混凝土墊塊。在布設墊塊時,應沿著樁體橫向圓周布置4個;沿樁基長度方向進行布置,間距為2 m。
(3)鋼筋籠骨架存運:鋼筋籠制成后,應標注鋼筋籠段號與對接定位鋼筋,拆開所有接頭,將鋼筋籠骨架運輸至各樁;鋼筋籠骨架在存運過程中,應在支撐箍周圍安裝等高墊木,防止鋼筋骨架水銹污染、油污污染。
2.6.2 吊裝鋼筋籠
將鋼筋籠分節(jié),并按順序吊放至樁孔內(nèi);調(diào)節(jié)各鋼筋籠的位置,避免與樁孔孔壁碰撞,使鋼筋籠穩(wěn)定下放,并在鋼筋籠頂部設定相應的位筋,與鋼護筒焊接固定。鋼筋籠吊裝示意圖見圖2所示。
2.7 灌注混凝土
由于導管法澆筑無水或少水孔的混凝土施工工藝,具有可視性好、效率高、安全性好、質量可控、施工問題易處理等優(yōu)點,可以大大節(jié)約施工成本,因此該項目樁基混凝土澆筑采用導管法,步驟如下:
第一步:拌制混凝土。
無水灌注法所采用的混凝土有特定要求,混凝土配合比應采用C35水下混凝土的配合比進行設計。
第二步:開球。
在初次澆筑混凝土時,管口應與樁孔底部保持有40~50 cm的距離,在開球時無須考慮導管的埋深,只要求連續(xù)供應混凝土,確保上層的混凝土一直處于未初凝狀態(tài)。
第三步:控制澆筑埋深。
無水灌注樁混凝土的密實,主要通過自重與混凝土下沖力實現(xiàn)。在澆筑混凝土時,若導管埋深過大,則會導致導管外部混凝土因自重過大,出現(xiàn)翻漿困難的現(xiàn)象,產(chǎn)生堵塞導管;若導管埋深過小,上層混凝土會因導管內(nèi)部灌注混凝土的沖擊力過大,產(chǎn)生離析的現(xiàn)象,該方法的導管埋深應控制在2~5 m。
第四步:無/有振搗的轉換。
在澆筑過程中,存在無/有振搗澆筑工藝的轉換,這是因為在混凝土澆筑至樁孔口附近時,由于導管內(nèi)部混凝土下沖的高差縮小,下沖力相應變小,而且導管外部混凝土埋深相應較淺,上層混凝土自重產(chǎn)生的壓實力相應變小,導致樁孔孔口附近混凝土不能自密實,因此在干樁施工過程中,需要進行人工振動。
第五步:處理澆筑樁頭。
樁頂混凝土澆筑屬于樁頂澆筑區(qū),是與上構(如承臺)直接相連的關鍵部位。在澆筑過程中,需要精確把控,以保證后期樁頭混凝土質量與下構的有效銜接?;炷翝仓疽鈭D見圖3所示。
3 結語
通過該項目樁基的施工經(jīng)驗,考慮該項目的交通運輸、不良地質、工程地質條件等條件,最終確認了鋼護筒與干式旋挖鉆機配合成孔的技術,并對干式旋挖樁在施工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進行了詳細梳理,最終促進了施工質量與樁基管理水平的協(xié)同提高。但現(xiàn)階段樁基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技術和管理方面,今后應注重質量保證體系的建設,加強施工過程的控制,全面推行“三檢”制度,嚴格把控設備和材料關口,始終貫徹綠色文明的施工理念,為后續(xù)樁基施工提供良好的示范經(jīng)驗。
參考文獻
[1]商治, 傅志強, 宗雷, 等. 巖溶空洞軟弱地基穩(wěn)定性分析與加固處理[J]. 施工技術(中英文) , 2021(22): 78-83+101.
[2]王鑫, 閆宇, 周生建, 等. 近海淺覆蓋層中橋梁基礎設計與施工關鍵技術[J]. 城市道橋與防洪, 2023(11): 134-138+320-321.
[3]趙多蒼. 跨海大橋大直徑鉆孔樁全回轉鉆機施工關鍵技術研究[J]. 鐵道建筑技術, 2021(1): 128-133.
[4]馬輝. 公路橋梁樁基礎鉆孔灌注樁施工的關鍵技術研究[J]. 工程建設與設計, 2023(17): 174-177.
[5]叢炳剛, 姜金鳳, 王兆剛, 等. 高速鐵路跨黃河大橋超百米級鉆孔灌注樁成孔技術[J]. 施工技術(中英文), 2023(13): 49-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