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作為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傳統(tǒng)音樂在人民長期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成為民族獨特的精神文化財富,也是國家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保護視域下,如何正確認知少數民族音樂,并在現代化視角下,如何創(chuàng)新傳承措施,將少數民族音樂“自然傳承”“父承子襲”“師傳”轉向大眾化、現代化、數字化的傳承,在發(fā)揚民族音樂、建立音樂產業(yè)、創(chuàng)新音樂傳承技術方面著力耕耘,才是現代化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向。本文以云南佤族音樂文化為例,討論云南佤族音樂的文化特征,討論創(chuàng)新傳承路徑。
云南佤族音樂概況
云南佤族世代定居在阿板山脈區(qū)域,是擁有深厚文化底蘊及擅長歌唱和舞蹈的民族。佤族人民天生與音樂結下了深深的情緣,這種聯系體現在其日常生活、宗教儀式以及生產勞作等各個領域中。佤族的民歌剛健有力、質樸無華或者旋律流暢、明亮歡快,與生活緊密相連,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反映了佤族人獨特的生活氣息。佤族民族的歌曲種類繁多,涵蓋了兒歌《愛鳥歌》《媽媽織布我來學》、歌舞曲《加林賽》《佤山書童》、習俗歌曲《嫁姑娘》《送葬調》、勞動歌曲《放牛調》《鐮刀調》等多個類別,這些作品皆為佤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佤族音樂文化特征
一、崇拜文化
佤族遠古先民并無完備的文字系以記錄其宗教信仰與文化哲學,僅靠口頭相傳的口述形式傳承,這恰為佤族音樂帶來了無盡且寬廣的發(fā)展?jié)撃?。在佤族獨特的音樂藝術世界中,眾多豐富多彩的音符及旋律元素都巧妙地寓含并且反映出了佤族深沉厚實的宗教信仰、悠韻四溢的文化哲學以及源遠流長的歷史傳說。例如,《司崗里》強調自然宗教氣息,“司葫蘆里來司崗里生;阿達最初,阿達是根”歌詞中生動描繪了佤族古老的生活畫卷及其初始之影。再如,《木依吉》贊美的“木依吉”,它被視為佤族人民最為尊敬的造化之神;還有《太陽贊》《月亮調》等作品則深度詮釋了佤族人民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尊重,對自然界日月變幻的贊美及觀察也體現得淋漓盡致。此外,在佤族諸多的歌謠之中,《江三木落》這首曲子無疑是最為常見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它專門為紀念佤族歷史舞臺上的偉大英雄人物——江三木落,歌詞所示,江三木落原名三木落,做事公平、正直、辦事公道,是佤族中高尚的人。深厚的英雄情結植根于佤族堅守和崇尚英雄精神的情感深處,以至于如今江三木落已成為佤族歌曲里面的重要韻腳。
二、對生活的美好追求
狩獵以及農業(yè)活動,是佤族民眾強大技藝的深厚積淀。在眾多佤族民謠中發(fā)現,佤族民眾勤奮工作且積極向上的生活追求,能深刻反映在他們的歌聲中。佤族民間流傳甚廣的《贖豹子調》中,演唱中歌手們勇猛地發(fā)出喔喔吆喝聲,打造一幅充滿激情與活力的畫面,生動地展現狩獵這一生活場景?!斗排U{》《鐮刀調》及《撒谷種》等農業(yè)調子表現佤族人民對于辛勤勞動的獨特詮釋,以《撒谷種》為例,歌詞“人們都要在三月撒下旱谷,自從我們離開葫蘆的那天……擇好吉日撒下谷種,因為谷種是小米雀傳下的,來之不易”,這類曲子的旋律歡快明亮,透露出佤族人民質樸自然的精神風貌,以及對糧食的尊重。這種自娛自樂的方式不僅能緩解勞動帶來的疲勞,還能使人心情變得愉快,提升工作效率,這對于當時艱難生存環(huán)境下起到事半功倍效果。同時,音樂是佤族年輕人展示自身魅力,詮釋愛情真諦的重要手段。代表作如《春天情歌》中歌詞“朋友們啊!到底是什么能夠醫(yī)治思念的痛苦”、《心中的月亮》中“如果月亮有眼睛,他會知道我多么愛你,天與地之間并不遙遠”及《月亮里的阿妹》中“阿哥的金銀珠寶我不要,只要阿哥你留下來”等經典的愛情歌曲,表達對純粹愛情的無限向往。
三、習俗的烙印
佤族音樂有傳遞該民族社會規(guī)范的重任,長輩們通過音樂活動,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將社會規(guī)范傳授給年輕人。除傳統(tǒng)口頭傳授方式之外,佤族人民還借助寓教于樂的佤語民歌來傳達各種儀式規(guī)范,諸如祭祀、飲酒、建筑房屋、婚喪嫁娶等重要活動。如《嫁姑娘》生動描繪出了佤族婚禮的全景畫面;而《送葬調》表現濃烈的哀思,凡佤族成年人正常死亡,遠近親友鄉(xiāng)鄰皆須前來吊喪、守靈,并哭唱喪事歌,以表達對死者的悼念之情。一般當死者親人哭唱喪事歌時,多由一人邊哭邊唱,親友悼念時,多用領唱與齊唱的方式演唱。喪事歌音樂速度緩慢,旋律深沉肅穆,演唱中常帶著哭泣抽噎的聲調,被用作喪葬和守靈時的吟詠之曲。此外,佤族在舉行祭祀儀式時所遵循的規(guī)程,可從《砍牛尾巴》與《木鼓祭》這兩首歌曲中窺見一斑。借由此類的佤語民歌,不僅成功地展現出佤族民俗文化的獨特韻味,同時也完整呈現了佤族人民對于社會生活禮儀規(guī)范的執(zhí)著追求。
四、教育的智慧
佤族音樂體現了民族的教育理念與智慧。低語童謠往往具備玩樂性以及游戲性質,整體篇幅簡短且易于記憶傳誦。例如,深受喜愛的《巖追的爸爸》《媽媽織布我來學》以及《搖籃曲》等,能夠普及一定的道德常識。《羞老三》這首歌向孩子們闡釋做人的道理;《媽媽織布我來學》則向后代展示了勞動的重要性;《白鷴鳥》歌詞“白鷴鳥,你雖然勤勞美麗,但你從不夸獎自己……那就由阿佤人民來歌唱你”則描繪了生存環(huán)境下白鷴鳥勤勞美麗對佤族人民生活態(tài)度的影響。正是這樣的童謠,包含著極其豐富的教育內涵,承載著人們對于真實、善良、美好的不斷追求,讓我們共同關注兒童的生存與成長。
云南佤族音樂創(chuàng)新傳承
現今,云南佤族音樂通過自然傳承、父承子襲、師傳等方式進行傳承,存在傳承模式單一、音樂產業(yè)化程度較低、數字化程度不高等情況,導致佤族音樂傳承無法更進一步,本文基于三個視角,討論佤族音樂的創(chuàng)新傳承。
第一,“教育+”傳承模式。近年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社會產業(yè)領域、高等教育教學體系以及互聯網線上學習等多個維度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模式日益顯現出新潮且獨特的發(fā)展態(tài)勢。
為了有效借助校外教育渠道來傳承佤族音樂文化,鼓勵并支持藝術類培訓機構積極開設與佤族音樂文化相關的各類課程或者特色班次,從而通過匯聚各方資源和力量,促進佤族音樂文化的廣泛傳播。從佤族音樂文化曲目、少數民族樂器使用技法、少數民族音樂故事傳說以及少數民族音樂思想內涵等各方面深入挖掘佤族音樂文化的獨特魅力,構建具有全新理念的佤族音樂文化傳承新模式。
第二,充分發(fā)揮高等教育的優(yōu)勢,將佤族音樂文化作為重要內容融入各類課程之中。立足于本地及周邊地區(qū)所特有的佤族音樂文化資源,同時密切關注文化強國建設的宏偉目標和大學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現實狀況,對高校音樂人才培養(yǎng)方案進行全面重構。為此,結合本地乃至全國范圍內的民族音樂特色文化開展各類主題鮮明、形式豐富的佤族音樂文化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實施“佤族音樂文化產學研”項目,依靠農戶按照政府提出的“土地流轉為主,集中經營”的生產推進格局,以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為契機,推動佤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落地生根。另外,積極引導并支持音樂院校的教師們投身于佤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工作,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對外交流訪問、內部學習提高、項目申請等多元化途徑,鼓勵他們在佤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領域內進行卓有成效的學術研究,以此提升其履行職責和使命的自覺意識和責任擔當。
第三,重點利用網絡教育的功能和特點,助力佤族音樂文化的良好傳承。隨著新時代的到來,網絡教育逐漸成了廣大社會成員接受學習的一種新興方式。因此,緊跟在線學習這股浪潮,以騰訊課堂、斗魚直播以及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等優(yōu)質在線學習資源為依托,發(fā)揮UP主播、網絡主播等多元角色在傳播佤族音樂文化方面的輔助效應,打造豐富多彩的佤族音樂文化新媒體資源,讓少數民族音樂教育步入全新的網絡化、在線化階段。
二、佤族音樂文化數字化傳承
隨著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發(fā)展,佤族音樂文化得以借助現代化技術支撐,實現多元而廣泛的應用場景拓展,使得佤族音樂文化資源得以有效地轉化和提升。利用大數據、體感互動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以及NUI、3D全息投影等最新技術手段,對于那些分散、零碎或已遭受損毀的圖像、文字以及音像等佤族音樂文化基礎性資料進行數字化的修復與構筑,同時搭建出佤族音樂文化信息檔案庫以及相應的數據庫系統(tǒng)。
充分借助數字技術的力量,促進佤族音樂文化資源的轉型升級。近些年來,我國音樂產業(yè)的消費結構逐漸年輕化,90后和00后已經逐步崛起為音樂市場的消費主體。他們對具有民族特色且兼具時代特征的音樂有著較為濃厚的興趣。這些趨勢都預示著,在弘揚佤族音樂文化的過程中,既需要做好對已有的文化資源的保護工作,更要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加快佤族音樂文化資源的發(fā)展步伐。為此,運用數字技術開拓創(chuàng)新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展示內容。具體來說,在內容創(chuàng)作方面,妥善處理傳統(tǒng)與現代之間的關系,依托佤族音樂文化的原始形態(tài),深入挖掘其獨特的意象、民族情感、民俗風情等元素;保留其獨樹一幟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思維模式、審美觀、發(fā)聲技巧以及聲樂結構等特質,并將它們完美地融入現代音樂的作曲技藝之中,創(chuàng)作出新時代少數民族發(fā)展的嶄新篇章。在表現形式上,重點關注佤族音樂文化的可視性呈現,加快工藝技術與藝術之間的融合,開發(fā)出如少數民族音樂數字虛擬主播、佤族音樂文化云直播、佤族音樂文化數字收藏品、沉浸式少數民族音樂舞臺表演、佤族音樂文化短片等多元化的新穎展示方法;借此匯聚廣大公眾對于佤族音樂文化的集體記憶與個人印象,共同推動佤族音樂文化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
三、建設佤族音樂產業(yè)
在“佤族音樂文化文旅文創(chuàng)”戰(zhàn)略中,不斷拓展新領域并豐富其核心業(yè)務模式。佤族音樂文化因其獨具魅力的自然景觀、神秘的文化氣氛以及別具一格的民族習俗備受矚目,切合廣大消費者的需求趨勢。因此,佤族音樂文化產業(yè)需要具備跨界戰(zhàn)略思維,深入挖掘地域內的資源優(yōu)勢,包括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及民俗活動資源。同時,探索自身和市場文化旅游文創(chuàng)產品之間的差異化價值,充分發(fā)揮消費者的獵奇心態(tài)、娛樂需求和文化期待,運用地域特色樂器、樂曲、音樂故事以及自然風光、民俗活動等各類資源,以實物展覽及娛樂體驗為主導,打造獨樹一幟的佤族音樂文化文旅文創(chuàng)品牌項目。
此外,面對互聯網時代快速發(fā)展的大趨勢,佤族音樂文化還需緊隨數字經濟浪潮,熱烈擁抱音樂娛樂生態(tài),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佤族音樂文化知識,如音樂理念、演奏技巧等。借助各類型數字經濟平臺,如QQ音樂、網易云音樂、抖音、快手、今日頭條等,開展在線展覽展示、電競賽事、動漫游戲、創(chuàng)意設計網上交易、直播培訓等多元化的佤族音樂文化數字衍生產品項目。拓展內容+平臺為基礎的佤族音樂文化產業(yè)服務體系,積極鼓勵用戶參加和視覺體驗反饋,進一步推動與數字經濟平臺的合作,精細化、持久化地進行佤族音樂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管理工作,促使佤族音樂文化產業(yè)在下一階段釋放更多的商業(yè)潛力。
最后,通過產業(yè)鏈思維模式引領佤族音樂產業(yè)發(fā)展,構建一個涵蓋佤族音樂文化保護中心、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市場營運中心、產品制造中心以及文物信息中心等多個核心主體的綜合性平臺,從而實現佤族音樂文化的多元融合與相互促進。在這個多元化的音樂文化產業(yè)園中,不僅能夠提供全方位的展覽展示服務,還能提供各類科普教育活動,包括創(chuàng)意研發(fā)工作與休閑娛樂體驗。同時,這里也將成為一個涵蓋文物保護和行業(yè)服務在內的全能平臺,為中國乃至全球的音樂產業(yè)貢獻更多的力量。
作者簡介:
楚楚,1985年7月生,女,漢族,云南昆明人,碩士研究生,云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音樂學、音樂教育相關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