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法國作為兩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大國,都擁有十分豐厚的文化底蘊。中法文化有其相似之處,也存在較大差異性。而語言作為一個國家文化的載體及重要組成部分,也相應(yīng)的有一定差異。翻譯不僅僅是不同語言之間的轉(zhuǎn)換,同時也是文化間的交流。本文將以《扯平》及其法文翻譯為例,分析思維方式、歷史文化等方面對翻譯的影響。
翻譯的本質(zhì)是在準確(信)、通順(達)、優(yōu)美(雅)的基礎(chǔ)上,把一種語言信息轉(zhuǎn)變成另一種語言信息來傳遞給目標語言讀者的行為。而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文化形成與發(fā)展的前提,語言也能夠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著一個民族的發(fā)展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中國與法國都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大國,其語言和文化都有許多不同之處,因此,翻譯時不能把語言內(nèi)容和文化分開處理,而應(yīng)充分考慮兩國間的文化差異,將語言與文化結(jié)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實現(xiàn)不同文化間的交流。
思維方式的不同? ? ? ? ? ? ? ? ? ? ? ? ? ? ? ? ? ? ? ?導(dǎo)致了用詞、語句邏輯及情感表達上的差異
思維方式的差異本質(zhì)上是文化差異的表現(xiàn)。
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思維方式更注重邏輯,所以在表達時用詞十分精準,這樣就會有較多的同義詞語,經(jīng)常會有兩個甚至多個詞意只有細微差別的單詞,給翻譯增加了難度。因此,將漢語翻譯成法語時要準確把握詞語在不同語境下的具體文化內(nèi)涵,選用最符合原文含義和當?shù)卣Z言習(xí)慣的法語單詞。例如曹軍慶的小說《扯平》這個標題的字面意思是“誰也不欠誰的”,正符合了文章的結(jié)局,但因為文章中多次出現(xiàn)“公平”二字,結(jié)合我們中國人平時的語言習(xí)慣,很容易將標題翻譯成“être juste”或者“être égal”。而在法語中,“juste”和“égal”這兩個詞主要指的是權(quán)利、地位等方面的平等以及法律層面上的公平公正。為了能夠更準確地傳達出“扯平”的含義,譯者選擇了“talion”這個詞,意為“同樣的報復(fù)”。雖然與“扯平”的意思不盡相同,但可以使法國讀者快速且準確地理解文章大意,同樣也符合故事的結(jié)局,達到了翻譯的目的。
此外,西方的語言邏輯嚴密,一般先說主要信息,再延伸出輔助信息,一句話中有嚴謹?shù)闹髦^結(jié)構(gòu)。法語中介詞、連詞的使用頻率很高,而漢語則不同。在漢語中,就算兩個句子沒有用“因為……所以……”相連,我們也可以很輕易地明白句子中蘊含的因果關(guān)系。但是在法語中,如果不使用精確的連詞或介詞,人們很可能不理解這兩句話間的邏輯關(guān)系。因此,翻譯時要時刻注意語句間的邏輯,在將中文譯成法語時應(yīng)加上適當?shù)倪B詞或?qū)υ~句進行補充說明。
例如:
在煙燈村,李二毛兄弟三人,吳江兄弟二人,……
? Yandeng, village où se déroule cette histoire, il y avait…
如果按照漢語的思維方式,這句話的邏輯是很容易理解的,即故事發(fā)生在一個叫煙燈村的地方,幾個主人公都是村里的居民。然而由于沒有明確的邏輯連詞,法國讀者可能無法第一時間明白“煙燈村”和整個故事及主人公之間的關(guān)系。因此,譯者在此處進行增譯,補充說明了“Yandeng”是一個村莊,也是故事的發(fā)生地,方便法國讀者理解。
除了語句中邏輯連詞使用的區(qū)別外,漢語與法語表達在語氣上也有較大差別。由于中西方文化間的差異,漢語中的情緒表達相對于法語中的情緒表達來說更加內(nèi)斂含蓄。但中國讀者仍然可以從看似平淡的語句中感受到小說中人物激烈的情緒,法國讀者則不然。如果完全按照漢語進行字面翻譯,他們可能無法體會到原文所表達的強烈感情,所以翻譯時需要適當用詞義更強的詞語或者感嘆句來增強語氣,才能更準確地表達出原文中的情感。
例如:
吳江一遇到煩心的事,就在村子里走來走去,嘴里還不停地罵著……qui le faisait tourner, gyrovague, dans le village, jurant, pestant, éructant, tempêtant ……
這里譯者進行意譯,去掉了“嘴”“不停地”的表面意義,而接連使用了四個表示咒罵的動詞,分別表示“說粗話”“怒罵”“破口大罵”以及“暴跳如雷”,詞義越來越強烈,形成遞進關(guān)系,從而形象又準確地表達出原文中主人公吳江越來越煩躁的心情。
2.彩禮什么時候送過去,劉家什么時候發(fā)嫁。而且,劉家還規(guī)定了時間,時間過了未見彩禮,這門親事就算告吹。
Pas de flouze, pas dépouse! Avec une date limite, en plus! Payez avant tant de jours, sinon, pas damours!
原文中這兩句話都是用陳述語氣講述客觀事實以及事件發(fā)生的過程,語氣十分平淡,表面上所表達的情感較弱,不容易被讀者體會。而法語翻譯中譯者連用了三個“pas de…” 及三個感嘆句來增強語氣,使得法國讀者可以一眼看出事件的急迫性,也可以感受到原文中劉家對主人公結(jié)婚所需的彩禮有十分嚴格的要求。而由于法國歷史文化中沒有結(jié)婚前給彩禮的習(xí)俗,譯者便使用了法語俗語“flouze”一詞,即“錢”或“鈔票”,使譯文通俗易懂。
語言發(fā)展歷史的不同導(dǎo)致了表達方式上的差異
法國人的祖先是高盧人,最早使用的語言是塞爾特語。公元前2世紀時,羅馬軍隊入侵高盧,在打敗高盧人之后將拉丁語帶入了高盧地區(qū)。公元5世紀時,日耳曼人入侵西羅馬帝國,隨之而來的是對通俗拉丁語的音韻和構(gòu)詞上的改變。隨著西羅馬帝國的覆滅,拉丁語逐漸演變成了許多種方言,這些方言最終成為如今羅曼諸語的來源。從公元939年的卡佩王朝開始,法語成為法國唯一的官方語言。不管是賽爾特語、拉丁語還是法語,都屬于表音文字。表音文字是一種使用少量的字母記錄語言中的語音,從而記錄語言的文字。
漢語則與其完全相反,是世界上為數(shù)不多的表意文字之一。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它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圖畫,是中國古人在生活中用來表達自己想法的“圖畫”形式,隨著時代發(fā)展,人們不斷簡化這些圖案,慢慢就從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這種表意文字可以通過文字本身的形象表達文字所指代的意義,而不僅僅是通過讀音。因此,漢語中的成語及諺語翻譯是一大難點,四五個漢字蘊含的意思可能要用一到兩句法語來解釋。而且成語和諺語都涉及較多文化典故,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征,使直譯變得比較困難。在翻譯《扯平》這篇文章時,譯者多采用的是意譯的方法,雖然沒辦法保留原語的獨特風(fēng)格,但可以準確傳達出成語的內(nèi)涵。
例如:
1.他知道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不如自己送上門來。
Il se répétait que même si lon peut éviter le premier coup, ni le second ni les suivants népargneront leur destinataire: sil en était ainsi, à quoi bon se dérober.
西方文化中沒有“陰歷”的概念,因此,翻譯時只能采用意譯。漢語中這句諺語的意思是“可以躲避一時,但終究不能根本逃避”,譯者將這句話的內(nèi)在含義直接譯出,雖然失去了中文表達的特色,但能夠使讀者準確理解原文所表達意思。
2.……,兩千塊錢和大黑豬這兩件事弄得吳江頭昏腦漲。
…, le coup des 2000 yuan, le coup des légumes engloutis par ce bordel de cochon noir, cétait beaucoup pour un seul homme.
“頭昏腦漲”的原意是指由疲勞、神經(jīng)衰弱等引發(fā)的腦供血不足所導(dǎo)致的身體不適,此處原文中所使用的為其引申意,表示被困難、煩惱所擾導(dǎo)致人心情煩躁,容易失去理智、沖動行事。為避免直譯可能造成誤會,譯者把握了該詞語所表達的精髓,使用了法語中的習(xí)慣說法,自然地承接上下文,達到了翻譯目的。
3.吳河小時候就是這樣,寡言,悶頭悶?zāi)X。
Tacturne depuis sa petite enfance, il ne l?chait pas une parole quil ne lait ruminée tout à loisir, après lavoir laissée longuement infuser dans ses profondeurs intimes.
在漢語中,“寡言”和“悶頭悶?zāi)X”的意思十分相近,所以譯者為避免重復(fù),將它們合在一起譯成了一句話。這句法語翻譯過來的大概意思是“他每次說話前都要思考很久”,雖然不如原文生動形象,但也準確展現(xiàn)出了該人物的性格特點。
特有詞語的翻譯
中國是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化大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行為以及生活方式都發(fā)生著巨大改變,中國的文化也在全方位地發(fā)展進步,吸收了很多外國優(yōu)秀文化。但這些轉(zhuǎn)化和發(fā)展本身都是基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因此,仍舊存在很多中國獨有的習(xí)俗,也存在許多基于這些傳統(tǒng)文化以及中國人固有思想觀念的俗語。這些詞語會使翻譯更加困難,因為在傳統(tǒng)習(xí)俗、思想觀念不同的情況下,外國讀者會難以理解這些特有的詞語。在這種情況下,翻譯時除了直譯加注釋的方法之外,還可以用外國文化中意思相近的詞句來代替原文中的特有詞匯。
例如:
但劉小芳家里昨天傳了話來,要吳江送兩千塊錢彩禮過去,彩禮什么時候送過去,劉家什么時候發(fā)嫁。
Mais, pas du tout: la supposée belle-famille vendait sa marchandise 2000 yuan! 2000 yuan la beauté, aux dernières nouvelles de la veille!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彩禮”是指結(jié)婚之前男方或其親屬依據(jù)地方習(xí)俗給女方及其家屬的財物。在中國古代習(xí)俗中,彩禮在最初,是男性為了讓女性和其子女留在男性氏族而給予女方父母的補償,也是一種為女性的生育能力所支付的成本。雖然經(jīng)過千百年的發(fā)展后,彩禮在現(xiàn)代社會中逐漸演化成一種非必要的流程,但有些地區(qū)的人仍然無法擺脫古代的思想觀念,認為女性出嫁后就徹底變成了“男方家的人”,所以男方需要為此支付較高額的費用。這種情況在近現(xiàn)代中國仍十分普遍,因為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女方父母認為女性地位低下,便會利用嫁女兒的方式來獲取財物。此舉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商品買賣,但在不理解這種習(xí)俗的人眼里,這就像在買賣商品。因此,譯者將“送兩千塊錢彩禮過去”翻譯為“將商品(指劉小芳)賣到兩千元”,十分符合中國古代的封建舊習(xí)俗,能夠使法國讀者快速理解句意,同時還可以更直觀地了解中國舊時的婚姻習(xí)俗。
由此可見,翻譯不僅僅是不同文字之間的轉(zhuǎn)換,更是兩種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轉(zhuǎn)化,其中還蘊含著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下的人的不同思維方式、語言習(xí)慣等復(fù)雜因素。在翻譯過程中,如果譯者不重視文化間的差異,只局限于字面翻譯而忽略了詞語中的文化內(nèi)涵,就會造成“翻譯事故”。因此,翻譯時必須要考慮到目的語讀者的思維方式、思想觀念和當?shù)氐娘L(fēng)俗習(xí)慣,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兩種文化,并通過比較兩地文化的不同,選用最合適的翻譯方法,在保證語句通順的基礎(chǔ)上盡可能還原原文。
作者簡介:
王悉人,2000年生,女,遼寧省沈陽市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法國文學(xué)。作者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