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南通高新區(qū)小學五年級六班 曹靜姝
此人姓孫名欣,四五十歲,一頭烏黑亮麗的短發(fā),一雙戴著眼鏡的眼睛,一口潔凈的白牙。她就是我那熱心的鄰居——孫阿姨。至于為什么叫她“孫紡織”,請看下文——
孫阿姨住在我家旁邊。她獨居,吃的穿的都是她遠在上海工作的兒子供給的。孫阿姨雖然不需要自己掙錢,但她也從沒有閑著。
兩三年前,媽媽突然有事要去鄉(xiāng)下一趟,就把我送到了孫阿姨家,拜托她照顧一下我,孫阿姨欣然同意。一進屋,大大小小的毛線球就映入了我的眼簾。它們有的堆在沙發(fā)上,有的躺在盒子里,更多的則散落在地上。
見到我這副吃驚的模樣,孫阿姨笑了笑,說:“這些毛線都是我用來織衣服的,我打算把織好的衣服都捐到山區(qū)里,送給那些苦孩子們。”我更加吃驚了:“孫阿姨,你……你還會織衣服哇?”孫阿姨自豪地說:“我以前可是村里衣服織得最好的,你看!”說著,她伸手指向一張照片。
照片上的孫阿姨還很年輕,她雙手捧著一張寫著“最佳紡織者”的證書。孫阿姨將照片取下來,一邊擦拭著上面的灰塵,一邊自豪地說:“那時候我才二十四歲,就可以賣自己織的衣服賺錢了。當時,我攤上的衣服幾十分鐘就能賣完,這張證書是村委會頒給我的?!?/p>
說完,孫阿姨便開始織衣服了,而我就坐在一旁靜靜地看著。她那雙靈巧的手在五顏六色的毛線中飛快地左右穿梭著,上下飛舞著,不一會兒,一件毛衣的衣領便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孫阿姨繼續(xù)忙活著,這些毛線仿佛特別聽她的話,任憑她操控和擺布。
當我再次進入這間屋子時,已經(jīng)是七八個月之后了。屋里不見了毛線球的蹤影,幾十團毛線球已經(jīng)被織成了毛衣,捐給了山區(qū)里的孩子們。屋子里沒有了毛線球的蹤影,也沒有了孫阿姨的身影。一個月前,孫阿姨就去上海找她的兒子了。聽說孫阿姨在上海開了一家紡織店,專門為山區(qū)里的貧困兒童織毛衣,還上了熱搜呢!
從此,人們便叫孫阿姨為“孫紡織”,我敬佩她,不只是因為她織得一手好毛衣,更在于她無私奉獻,樂于助人,擁有一顆善良的心!
(指導教師 吳林飛/插圖 李孟妍)
精彩點擊
文章以人物外貌描寫開篇,以問句巧設懸念,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小作者在塑造孫阿姨這一人物時重點運用了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讓人物形象逐漸豐滿、立體,善良的品質(zhì)得以彰顯,助人為樂的行為令人心生敬佩。結尾段解答了開篇的疑問,贊美了孫阿姨無私奉獻的精神,首尾呼應,升華主題。
(安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