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霖
古代的書院為了提升“上榜率”,到了科舉年份,也會想方設法地吸引優(yōu)質生源。比如,在明清時期,舉人已經通過了鄉(xiāng)試,還需要參加會試和殿試,部分書院會提供會試前的應試輔導教學。清朝嘉慶十三年(1808),兩淮鹽政阿克當阿便在揚州梅花書院開了清代書院招收舉人的先河。在“舉人班”開設的第二年,梅花書院便一次性考出了4名進士,其中洪瑩更是一舉奪得狀元。一時間,梅花書院聲名遠揚。
明代中后期,科舉考試日趨程式化,許多考生不再鉆研經書大義,而是揣摩時文答題技巧。所謂“時文”,即科舉時代的應試文章。加上當時出版業(yè)發(fā)達,以考試為導向的科舉教材涌現(xiàn)出來。其中,賣得最火的是八股文選本。選本種類很多,首推“程墨”,即指鄉(xiāng)試、會試考官所寫的范文或中舉考生的文章,因權威性強,最受考生追捧;其次是“房稿”,為新科進士平日所作的八股文,也相當暢銷;還有“行卷”,是鄉(xiāng)試中舉的舉人作品選,銷量要差一些。此外,還有“社稿”“朱卷”“窗稿”“名稿”等,但權威性都不如前三種選本。
在這種背景下,還誕生了一種新職業(yè)——“時文選家”或“八股文選家”,即專門靠編選時文為生的人。例如,清代小說《儒林外史》中提到的蕭金鉉、諸葛天申、季恬逸、匡超人、馬純上、蘧驗夫等人,都是書里有名的時文選家。
此外,許多考生考試前都會拜拜各路“考神”??鬃訛槿f世師表,考生們自然要拜。傳說文殊菩薩是智慧、文化的化身,也備受學子們的尊崇。還有敬奉文運神——“五文昌”之說,即道教奉祀的文昌帝君、文衡帝君(關帝)、純陽帝君(呂洞賓)、魁星、朱衣神。
除了拜“考神”,還要吃些吉利的飲食討個好彩頭,不同地區(qū)的考前食俗亦有不同,比如浙江的“狀元糕”和廣東的“狀元及第粥”(豬雜粥),都是祝自己考運上佳、一舉中第。
關于拜考神,蒲松齡在《聊齋志異》里還有個“魁星”的故事:話說山東鄆城有個人叫張濟宇,他夜里躺著睡不著,忽然房里亮了起來,一個鬼正拿著筆站著,樣子和魁星一樣。張濟宇連忙起來跪拜,可房里的光很快就消失了。張濟宇以為這是魁星保他成為狀元的預兆,從此不再認真學習,到最后,竟然“落拓無成,家亦雕落”。蒲松齡發(fā)出感慨:“彼魁星者,何以不為福而為禍也?”
“許愿祈福討彩頭”,實際上是一種考前的解壓方式,但最終能不能成功,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平時的付出與積累。
(摘編自《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