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很早就用四時花卉做成各種食物,并將這些食物稱為花饌。西漢的枚乘曾將芍藥花醬與燜熊掌并稱為“至味”,可見花饌自古以來就頗受歡迎?;蛟S是賞花的時候,這些花開得實在太美,于是在將它們做成花饌的時候,古人都選擇了手下留情,道道都是“輕口味”,幾乎沒有古人說是拿幾朵花來燜個大肘子,這是古人發(fā)自內(nèi)心地惜花。
到了明清時期,注重養(yǎng)生的文人雅士們對于“如何賞花賞到胃里”這個論題拓展了許多新思路。對于花饌,他們不再執(zhí)著于制成花酒、花醬、花茶、花糕等,而是決定專注于鮮花的蒸餾工藝。早在宋代,蒸餾工藝就由阿拉伯傳入了我國,而用蒸餾工藝制作“花露”則成為明清時期的風(fēng)尚,所有的香花、香葉都可以蒸出花露。
清代的顧仲在《養(yǎng)小錄》中記載,鮮花中制成花露最多的是玫瑰與薔薇。清人李漁曾在《閑情偶寄》中寫道:“花露者,薔薇最上,群花次之?!彼€將薔薇花露做成了一種花露飯,就是在剛煮熟的米飯上灑一盞花露,米飯就浸透了薔薇的花香。
(摘自《北京青年報》 金陵小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