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燕
“人生之路本艱難,哪堪吾身亦有殘。高歌難盡黨恩澤,甘當小草沃中原。”
這首小詩的作者叫譚荒芳。她從小自強不息,以雷鋒精神激勵自己成長,幾十年如一日傳承雷鋒精神,成為湖南省“最美志愿者”“最美老干部”。更令人稱道的是,不但她女兒也走上了宣講雷鋒精神之路,甚至她外孫也成了閃亮的“追鋒少年”。從一輩子的堅守到三代人的傳承,她真正做到了默默奉獻,讓雷鋒精神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近日,本刊記者到湖南雷鋒紀念館采訪了譚荒芳,近距離感受了一位新時代退休志愿者的力量和溫度。
折翼女孩,自強不息閃光彩
走進位于長沙市望城區(qū)雷鋒街道正興路的湖南雷鋒紀念館,迎面看到的就是大氣壯觀的雷鋒生平事跡陳列館。陳列館建筑主體以紅色和米灰色搭配,外墻上有紅色的雷鋒像及毛澤東的“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陳列館北面大廣場前矗立著雷鋒塑像。
從廣場前坪往北走,記者找到了“譚荒芳志愿者工作室”。譚荒芳如約早早等候在工作室前。她笑容燦爛,目光明亮而堅毅,戴著一副眼鏡,全身散發(fā)出幾絲儒雅的書卷氣,完全看不出已年逾花甲。
步入工作室,只見一面墻的展柜上擺滿了譚荒芳獲得的榮譽證書、獎牌、聘書等:如湖南省“最美志愿者”、湖南省學雷鋒杰出青年、長沙市望城區(qū)“雷鋒之星”、長沙市“三八紅旗手標兵”、長沙市“五老”金牌講師、長沙市離退休干部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等等。
對這些榮譽,譚荒芳淡然置之,因為她從“追隨雷鋒”伊始,就不是為了自己獲得榮譽和獎勵。譚荒芳拿起一本圖片冊,那是她多年來為收集資料采訪雷鋒的同事、戰(zhàn)友和領(lǐng)導時的留影,其中包括雷鋒少年時的“偶像”馮健。譚荒芳耐心地講解照片上的人物。她更關(guān)注的是從他人身上學習和汲取力量,而不是關(guān)心自己的榮耀。
1960年,譚荒芳出生于黑龍江北大荒的軍墾農(nóng)場。譚荒芳的父母都是望城人,這對熱血青年當年響應號召,投身北大荒建設。譚荒芳出生后,她的父親開心地為女兒取名“荒芳”,寓意為要她像北大荒的芳草一樣,不畏艱難,不畏嚴寒,在茫茫大地上頑強生長,散發(fā)芳香。
不幸的是,譚荒芳8個月時雙手嚴重燙傷,被送進醫(yī)院搶救后,不得不做了截肢手術(shù)。在女兒成長過程中,父母在把“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傳給她的同時,也經(jīng)常給她講家鄉(xiāng)人雷鋒的故事。在付出數(shù)倍于常人的努力后,譚荒芳獲得上學的機會,艱難地和健全學生一樣寫字、畫圖。為了畫好簡單的幾條直線,她會堅持練上一整晚。之后,她又學會了洗衣、掃地、做飯……甚至會釘扣子了,做到了生活完全自理。
高中畢業(yè)后,譚荒芳跟隨轉(zhuǎn)業(yè)回鄉(xiāng)的父母回到了望城靖港。那時的小鎮(zhèn)上沒有圖書館,沒有電影院,譚荒芳決定開一個圖書閱覽室,用知識來填補當?shù)厍嗌倌甑木裆?。她的想法得到了父母的大力支持。父親籌集資金幫她買回了一百多本圖書,母親幫她準備好了桌子凳子。1980年,譚荒芳在街邊開的圖書室一開張,立即吸引了鎮(zhèn)上的人們。2分錢一本的借閱費,她將這些慢慢積攢下來的錢拿來購買新書。譚荒芳根據(jù)不同年齡層次,購進了連環(huán)畫、小說、雜志……為了寫好新書預告,她還練起了軟筆書法。她跟青少年講革命故事,為行動不便的老人上門送書。
譚荒芳的圖書室開辦6年后,存書量達到了2700冊,接待讀者近20萬人次。自強不息做著農(nóng)村文化事業(yè)的她,漸漸聲名遠揚。省、市、縣、鎮(zhèn)文化部門的領(lǐng)導都來參觀,總結(jié)她的工作經(jīng)驗。
1986年4月15日,是譚荒芳難忘的日子。那一天,她到湖南雷鋒紀念館當了講解員。為了把普通話講標準,她把拼音從頭學起,不放過每一個細節(jié)。為了宣講好雷鋒的事跡,她經(jīng)常自掏腰包購買一些與雷鋒有關(guān)的書籍,見到有關(guān)研究雷鋒的文章,她都會一一摘抄下來。慢慢地,她被人們稱為學習雷鋒的“活字典”。她還被邀請到省城長沙甚至外省的學校和勞教所去作巡回演講報告,宣講雷鋒精神及自己在雷鋒精神激勵下如何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些勞教所的勞教人員聽了她的報告后,深為震撼,表示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堕L沙晚報》《湖南日報》《人民日報》以及湖南衛(wèi)視、鳳凰衛(wèi)視等媒體先后對她進行了采訪報道。她的事跡后來還被收錄于《全國自強模范》詞典。
踔厲奮進,無手亦能寫春秋
到湖南雷鋒紀念館工作后,譚荒芳時刻以雷鋒的螺絲釘精神勉勵自己,不管在哪一個崗位,她都全力以赴。后來,已升為講解組組長的譚荒芳轉(zhuǎn)做辦公室工作和對外宣講工作。1993年,負責管理檔案和文物的雷孟宣館長退休,她又毅然主動提出來接管這項工作。“這些從撫順等地征集過來的資料文物,都是不可再生的,照片底片甚至是孤本。”她相當重視這些珍貴資料。
當時的檔案冊,必須用鉆子把散頁鉆孔穿上棉線扎緊成冊,對于無手的她來說,是一項艱難的挑戰(zhàn)。譚荒芳女兒張璐琪現(xiàn)在回憶起小時候仍然難過,那時家里桌上摞著厚厚的檔案,父親會幫母親一起裝訂檔案冊,母親的手臂總被鉆子鉆得出血。有時母親為做報紙剪貼卷宗,要用剪刀,一不小心就被扎傷,“可媽媽一句話也沒說,包扎好傷口后,又繼續(xù)……”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檔案工作面臨著資料全部電子化。使用電腦對譚荒芳又是新的挑戰(zhàn),因為只能使用無手的殘臂,“有時候一按下去,就按下好幾個鍵”,“鼠標點不到位的話,經(jīng)常造成死機”。但憑著不服輸?shù)膭?,她也能熟練操作了,并且整理?000多萬字的有關(guān)雷鋒的資料,收集有關(guān)雷鋒的書籍300余冊,結(jié)束了雷鋒紀念館文物資料用石灰壇子存放的土法保護歷史,達到了省一級檔案室的標準。
譚荒芳緊跟時代步伐,她相繼開通了微博、微信視頻號、抖音號,時常在朋友圈分享工作動態(tài)?!盎姆冀阋谖枧_上現(xiàn)場表演書法節(jié)目。她是我們團隊的主心骨,大家有什么事都愿意跟她傾訴?!遍L沙市殘聯(lián)原四級調(diào)研員李梅回憶了20年前她倆的相識——參加中國殘聯(lián)組織藝術(shù)交流團到臺灣交流訪問演出,“后來,我到長沙市殘聯(lián)工作,遇到有些殘疾人思想工作不好做,我就把她請過來幫忙。”
“以前的湖南雷鋒紀念館條件相當簡陋,工作人員只有六七個人,我們什么事都做?!弊T荒芳對記者說。當時的紀念館還是由土圍墻圍起來的院子,員工住的房子是臨時搭建的,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要拿盆接水。過去一段時間,社會上有一股學雷鋒被人質(zhì)疑為“學傻子”“過時了”的思潮,時任館長雷孟宣便帶領(lǐng)館內(nèi)工作人員在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qū)辦流動展覽5000余場次,觀眾超300萬人次,宣講雷鋒精神并不過時,學雷鋒是時代永恒的主題。
20世紀90年代后,湖南雷鋒紀念館多次進行提質(zhì)改造,如今已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點,總面積108000平方米,是國內(nèi)重要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譚荒芳頗為感慨:“‘有飯吃、吃飽飯是遠遠不夠的,雷鋒精神始終是人們心中不滅的燈塔。”
2009年,譚荒芳退休后加入湖南雷鋒紀念館內(nèi)的志愿者隊伍發(fā)揮余熱,并于2020年8月成立“譚荒芳志愿者工作室”。她輾轉(zhuǎn)各地,到部隊,進學校,每年外出宣講雷鋒精神50余場次,聽眾累計達15萬余人次。記者在書桌上看到她2023年宣講的統(tǒng)計表,僅第一季度,就有20多場。
為了臺上一個小時的演講,她一字一字在鍵盤上敲出文字稿,一點一滴地把幻燈片打磨精美。她所做的,就是“與雷鋒同行”,“在不懈奮斗中去創(chuàng)造精彩人生”,努力去照亮身邊的人。
三代同行,雷鋒精神永傳承
退休前,譚荒芳還有一樁心事放不下,那就是女兒張璐琪。她希望女兒接自己的班,也投入到傳承雷鋒精神的事業(yè)中來。
品學兼優(yōu)、外形出眾的80后張璐琪,2005年考取蘇州科技大學音樂教育專業(yè),主修二胡。從大三開始,她就在外兼職并與人合伙創(chuàng)辦演藝公司。2009年畢業(yè)時,一邊是志趣相投的朋友們期待她留在蘇州經(jīng)營演藝事業(yè),一邊是父母希望她回家鄉(xiāng)湖南雷鋒紀念館當講解員?!拔沂窃诩o念館長大的?!睆堣寸餍χf。4歲的時候,她就展現(xiàn)出演說的天賦——她向參觀者奶聲奶氣但很流利地講解雷鋒“苦難的童年”,被人們驚喜地稱為“紀念館最小的講解員”。在雷鋒中學讀書的6年里,她也是學?!皩W雷鋒展室”和“雷鋒教室”的義務講解員。
糾結(jié)了一段時間后,張璐琪最終放棄優(yōu)厚收入的工作機會回到了家鄉(xiāng)。2009年10月,她接過了母親手里的講解棒。她的同學們不敢相信,眼前身著正裝的端莊講解員,是以前那個穿著旗袍拉二胡和小提琴手飆琴技、或跳著Hip-Pop嗨翻全場的女孩。
張璐琪承認,回鄉(xiāng)當講解員“起初是不忍心拒絕父母”,但深入研讀大量資料后,不由感嘆“雷鋒精神永不過時,永遠是我們的心靈支撐”,下定了決心“向媽媽學習”。譚荒芳也把自己多年的經(jīng)驗傳授給女兒,幫助她快速成長。張璐琪不負眾望,成了館內(nèi)的骨干講解員,之后因工作出色,擔任了望城區(qū)團委黨組成員、副書記。
2020年7月,張璐琪又做了一次令人意外的抉擇:放棄“大好仕途”,回湖南雷鋒紀念館繼續(xù)宣講事業(yè)。后來升任紀念館宣講科科長的她,帶領(lǐng)的團隊被評為“湖南省青年文明號”“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她自己則獲得長沙市首批“最美宣講人”、長沙市“優(yōu)秀宣講員”、湖南省“理論宣講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并被評為敬業(yè)奉獻類“長沙好人·身邊雷鋒”。
作為年輕一代,張璐琪對雷鋒精神又有新的詮釋,她看到了雷鋒愛文藝、愛時尚的一面。她自己除了有音樂專長,也愛好寫作。
更可喜的是,雷鋒精神的種子,也在譚荒芳外孫、張璐琪兒子陳子鋒心里生根發(fā)芽了。10歲的陳子鋒,聽著媽媽講雷鋒的故事長大,從小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雷鋒生平事跡陳列館。身為少先隊優(yōu)秀干部、學習標兵,他以自己是一名“雷小鋒”自豪。他不僅在紀念館里做“小小志愿講解員”,還在生活中扶貧濟困奉獻愛心,比如跟著外公收集可回收垃圾,用賣廢品的零花錢買生活用品,為孤寡老人送去溫暖。
譚荒芳說,她要把雷鋒精神傳給更多的下一代。退休后,她在老年大學繼續(xù)學習書法,并學有所成。2019年開始,她參與了雷鋒紀念館和雷鋒書畫院聯(lián)合打造的志愿服務項目——青少年鄉(xiāng)藝課堂公益書法培訓,免費為鄉(xiāng)村的孩子們教授書法,已有好幾百名青少年接受了培訓。
一花獨放不是春。傳承雷鋒精神的路上,譚荒芳不是孤軍奮戰(zhàn)。湖南雷鋒紀念館有關(guān)負責人介紹,由館方指導成立的正興學雷鋒志愿服務中心,為全國“最佳志愿服務組織”,下有譚荒芳工作室學雷鋒志愿服務隊等21支服務隊,成員包括學生、青年宣講員和老年志愿者,服務活動輻射全市。從服務游客、志愿宣講到鄉(xiāng)村助學,不同年齡不同領(lǐng)域的“紅馬甲”匯聚成暖人的“志愿紅”,讓人看到雷鋒精神已是春色滿人間。如服務中心打造的“雷小鋒”德育品牌,更是引導青少年當好紅色基因的傳承者、實踐者,成為深受社會好評的項目。
暖暖的陽光下,譚荒芳和張璐琪母女倆相挽著走在紀念館里。身邊熟悉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見證了雷鋒精神在她們身上的傳承。就算平凡如小草,也要和雷鋒一樣,努力發(fā)出自己的光,照亮身邊的每一個人。
編輯/徐炯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