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興 楊汝祥 陳文杰 張定貴
“被當代人了解并記住”是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考古工作最重要的意義之一。
屯堡文化風雨600余年,至今仍在建筑、服飾、文化生活等方面有較好的活態(tài)遺存。
考古學家用專業(yè)的方式去發(fā)掘衛(wèi)所、城址、墓葬等遺存,做相關的研究。而普通的你、我、他,也可以走進活態(tài)的屯堡文化中,了解不同領域的遺存,去還原600多年前的故事,探尋一段歷史,這也不失為一種“考古”。
——編者
民居
石頭建筑群,是生活家園更是防御陣地
衛(wèi)、所、屯堡為明王朝的地方屯軍機構。屯堡人長期居住在軍屯地域,與當?shù)鼐用窠煌?、?lián)姻,既保留了自己的歷史傳統(tǒng),又汲取了當?shù)孛褡逦幕?,在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和歷史條件下,創(chuàng)造了別具一格的屯堡民居:不失傳統(tǒng),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制用。
安順市轄區(qū)內以屯堡、衛(wèi)、所為名的村寨比比皆是,這里的屯堡民居保存較為完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屯堡人的歷史面貌。
從講風水的角度看,安順屯堡村寨的選址是別具匠心的。村寨均居于高聳的平川之上,寨前多良田,且水源充足,寨后緊靠青山,但村寨不修在山上。前面都有清澈的河水而不靠近岸邊。這樣的選址,依山不居山,滿足了軍屯“無事屯田、以資軍實”,進可攻,退可守的實際需要;傍水不居岸,又避免了貴州夏季多雨的洪澇災害。
安順屯堡民居的外形特征也很有特色,是在漢族民居的基礎上,結合當?shù)氐淖匀粭l件,并在當?shù)孛褡逦幕挠绊懴滦纬傻?。民居嚴格地按照南北縱軸線依次布置建筑的北方四合院,整個建筑體系井然有序,條理分明。為適應生存的需要(防盜、防匪),往往在正房和廂房連接的后墻右側,砌筑既能作守備又能瞭望的碉堡。院內的其它附屬建筑,連同披檐、廊、墻隨功能的需要或地形的變化而靈活布置,突破了四合院絕對內向的嚴格限制,部分地面向外部自然空間,大大豐富了屯堡民居的景觀變化 。
安順屯堡民居的構架均為穿斗式木結構,承重和圍護分工明確,靠木屋架承重,墻只起圍護作用。內部間隔和門窗裝修都為木板,但墻和屋頂很有地方特色,選用了堅固的石塊砌墻、石板鋪頂。屋脊的裝飾沿用了傳統(tǒng)的小青瓦,不但巧妙地利用了弧形瓦更易排水的特點,而且使屋面黑白對比分明,在一片白色的屋面上顯現(xiàn)出清晰的線條,突出了屋脊的輪廓。據(jù)測定,這樣的石板屋頂跟相同的瓦屋頂相比還輕五分之一。對“力”的合理利用也彰顯在屯堡建筑里,這樣的巧思延長了建筑壽命,使得屯堡民居雖經歷了幾百年的風吹雨淋,至今大部分仍保存完好。
屯堡民居在整體上不過多粉飾,石墻就是石頭的本色,木板壁暴露出木材的自然紋理和色彩,顯得淳樸自然,只在重點部位和醒目的構件上,如柱礎、門樓、窗戶等處用雕刻加以裝飾。
屯堡民居的功能是實用美觀而又合理的,它適應了安順地區(qū)地形地勢的變化??偟膩砜?,屯堡人在黔中這一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中,不僅適應了自然而且改造了自然,創(chuàng)造了風格獨特、個性鮮明的石木建筑,這是難能可貴的,也是值得保護的。
服飾
大襟大袖長袍,明代老百姓的漢服這樣穿
在安順的屯堡村寨里,隨處可見穿著“大襟大袖長袍尖頭鞋”的屯堡嬢嬢們,她們?yōu)樾〕窃鎏砹霜毺氐摹皻v史色彩”,向到訪的人們訴說著屯堡人祖先揮戈南征的古老故事。想要從活態(tài)遺存中了解屯堡文化,美麗的屯堡服飾便是最好的切入點之一。
屯堡兒童的服飾嬌俏可愛。頭戴風帽或虎頭帽,帽前沿有銀制或玉石的裝飾,銀制的叫“銀印”,玉石的叫“玉牌”,裝飾為虎頭魚尾,寓意兒童身體強壯、虎虎生風。項上戴銀質項圈,或銀制、玉制的“長命鎖”,鎖上一般有“長命百歲”字樣。褲子叫娃娃褲,腳穿鑲花小鞋。夏天穿繡有美麗圖紋的布耳草鞋(布制)。
屯堡成年男女的服飾又叫“鳳陽裝”。男子服飾以對襟短衫和大襟長衫為主。下穿寬腰寬褲腳長褲。頭戴圓帽或包頭帕。腳穿圓口布鞋或粗耳草鞋,冬天穿棉襪、棉鞋,頭戴棉帽。
屯堡婦女的裝束通常是寬衣大袖,大衣袍長及膝下。每逢趕場、廟會、走親會友,屯堡女子就會認真地打扮一番,無數(shù)的長袍大袖子衣服和繡花鞋匯聚在一起,可說是一場別開生面的服裝表演秀。有段順口溜說屯堡婦女服飾:“頭上一個罩罩,耳上兩個吊吊,腰上一個掃掃,腳上兩個翹翹”。
“頭上一個罩罩”是已婚婦女的頭飾。婦女將頭發(fā)綰在頭上,用一個馬尾織成的“罩子”(發(fā)網)蓋住頭發(fā),還要加上簪子呈十字交叉固定,簪子一般為玉石制作,有梅花圖案,稱“梅花管簪”。已婚婦女用青紗、青布或白布折成寬約一寸半的布條包頭,稱“冊帕子”,年輕的婦女一般包白帕,年老的包青帕。而未婚女子,通常頭發(fā)梳成獨辮。
“耳上兩個吊吊”是說戴著一對由屯堡銀匠制作的銀耳環(huán),長約3厘米左右,在耳環(huán)兩端有半球狀的耳環(huán)錘,兩個環(huán)錘用銀鏈連結。屯堡婦女一般還戴有手鐲、戒指,手鐲一般是銀或玉石制成,銀手鐲還有鏤空雕花的上等工藝,戒指以銀質為多,有方頭,上刻財、福、壽、喜等字樣和吉祥花草的圖案。
“腰上一個掃掃”是指腰上系著屯堡人家獨有的“絲頭系腰”,系腰兩端垂著的流蘇形似“掃帚”。行走時,絲線左右搖擺甩出魚鉤狀,有一種動感美。
“腳上兩個翹翹”是說屯堡婦女穿著的繡花鞋,鞋尖高高翹起。由于需要長期下田勞作,不纏“三寸金蓮”,屯堡婦女也因此被稱為“大腳妹”。
美食
以淮揚菜為基底,兼收并蓄成黔菜代表
明代,中原、江淮大量人口陸續(xù)遷移到黔中地區(qū),世代繁衍形成了今天的屯堡人。在漫長的歲月中,來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流中互相浸潤、慢慢融合,這也使得屯堡菜味兼南北,并具有自己的風格。
它的基礎是淮揚菜,但也吸收了川、湘、滇等地區(qū)的烹飪方法,以及貴州少數(shù)民族菜式的影響。屯堡菜輕油鹽重酸辣,注重原汁原味,講究食材的新鮮和質量。它的烹飪方式多種多樣,有成席成宴的酒席菜,也有小鍋小灶的家常菜,還有風味獨特的一鍋香和種類繁多的小吃。經過六百多年的雕琢,屯堡菜成為黔菜中典型突出的代表。
屯堡家常烹飪采用應季時蔬山野小菜,因料施烹,操作簡便易行,同時物盡其用:一根萵筍,筍葉、筍肉、筍皮,都被加工成不同菜品;一塊肉,凈瘦、肥瘦、肥肉、皮,也都由不同工藝制成佳肴……惜物的精神,體現(xiàn)在屯堡菜對每種食材繁復完美的加工技藝中。
最能體現(xiàn)屯堡美食味兼南北風格的,是傳統(tǒng)的酒席菜。
光緒年間安順名廚李蘭亭先生在他寫的《黔菜譜》中就記錄了若干道老宴席,其中的“燕窩席”“燒烤席”“蹄筋席”還能在屯堡地區(qū)吃到。這三道老宴席的名稱,是以八大主菜的第一個菜品(頭菜)之名所定。如頭菜為“雜燴鴿蛋”,此席即為“鴿蛋席”;頭菜為“刷把蹄筋”,則此席即為“蹄筋席”,以此類推。
屯堡宴席的出菜順序和味道搭配極為講究,前四盤為下酒菜,其二為八大菜,再三為后四盤(座菜)即下飯菜,再四為湯菜,最后飯后小點。八大菜中的頭菜,必須為咸鮮白味的湯汁菜,有為客人潤喉順口的作用,和西餐中的開胃酒、粵菜中的潤腸湯相似;八大菜中的第二道菜必須是辛辣的菜品,用來提口味,如“宮保雞 ”“鳳尾腰花”一類;以后其余菜品均可根據(jù)主人所定豐簡規(guī)格任意出菜,直到后四盤下飯菜上完。湯菜和飯后小點,必須講究甜湯上甜點和咸湯上咸點,如三鮮湯為咸湯,配破酥包、油炸雞蛋糕、香酥肉餅一類為佳;銀耳湯為甜湯,則配燕窩酥、眉頭酥、佛手酥、小桃酥、小麻餅一類為宜。按舊時酒宴風俗此時每位客人可將飯后小點用桌上準備的牛皮紙打包回家,帶給家中孩童食用,稱之為“揸(zha)包”。
這三道宴席為高端老宴席,一般只在小范圍內宴請,用此宴席由頭或場合多是子弟高中、官員升遷、商人置業(yè),或者投資成功時所用?!把喔C席”意指展翅高飛,鵬程萬里;“燒烤席”意指生意興隆,紅紅火火。
也有一種把安順的風味融合一鍋的小型酒席菜“一鍋香”,屬于什錦雜燴菜。第一層將青菜,白菜炒好打底,然后鋪放炒好的山藥、豆腐果、韭黃,最后再鋪上回鍋肉,糟辣肉片和辣子雞等菜肴,以文火加熱即食。各種菜肴雜燴一鍋,相互借味而出一鍋皆香。一般家人聚餐,相熟友人小酌,“一鍋香”則是老饕首選。
貴州有民諺“貴陽的穿著,安順的吃喝”,而安順的吃喝,指的就是屯堡美食。隨著歲月變遷,屯堡美食帶著六百年明朝味道的飲食文化,逐漸影響了貴州其他地區(qū)的烹飪方式,成為貴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娛
演出家國大義忠肝義膽,用戲劇凝聚人心教愚化賢
屯堡的村落保留著獨有的文化娛樂方式,當中最典型的屬“地戲”。這個地方戲種,陪伴屯堡人的生活,戲中的故事,也表達出屯堡人的精神追求。
地戲看似一種鄉(xiāng)村小戲,但戲小乾坤大,可說其指向“大”有講究,“大”有深意,需要別樣的視野“另眼看戲”。在2006年,地戲被列入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實屬名實相符。
屯堡村寨有“戲敘史冊”的說法。地戲目前尚存的28個劇目,共369堂,從《東周列國》到《大明英烈傳》,可以說是一部雖殘缺但卻比較龐大的“中國通史”。同時,所有劇目只有武戲,沒有兒女情長的文戲。戲里的故事秉持忠義仁勇精神,充斥著大量的王朝國家符號。地戲演員雖是農人,“三五步千山萬水,七八人萬馬千軍”,劇情呈現(xiàn)的卻是與他們現(xiàn)實身份距離遙遠的話語,邊關、番邦、設朝、出征、沙場、破敵、旌旗、凱旋等術語,明君、賢相、主帥、大將、孤家、愛卿、狀元、諸侯等稱謂,智慧謀略、排兵布陣、調兵遣將、攻城略地、班師回朝等詞匯。
追索緣由,這和600年前屯堡的軍屯特色有關,演國家大義、演忠肝義膽,對當時的屯堡人來說,是一種精神上的凝聚與鼓舞。如今,地戲年復一年在村中上演,這些具有家國情懷符號特征的語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屯堡人的族群心理,儒家忠義仁勇等理念滲透其中,使一代代屯堡人浸染在正統(tǒng)的思想中,起到“教愚化賢”的作用。
地戲不僅有豐富的情節(jié),還內蘊著中國傳統(tǒng)的組織文化。地戲敘事注意突出“明君+賢相+良將”的重要性,勝利一方往往是擁有很好的構成和組合,失敗一方往往存在諸多問題。這是地戲劇本敘述的理想組織結構,在很多屯堡老人看來這是“勝利之師”的重要原因。管理學上有幾句話,“賢者居上,能者居中,工者居下,智者居側”,地戲劇本敘事的結構與此較為接近。屯堡鄉(xiāng)村民間組織比較發(fā)達,除了與他們祖先明初入黔的征戰(zhàn)歷史有關之外,地戲里的中國傳統(tǒng)組織文化或許會有些影響。(責任編輯/謝予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