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這樣一種現(xiàn)象:孩子表現(xiàn)得挺乖,但總是會出現(xiàn)一些“莫名其妙”的行為;明明能吃完的飯,總要剩最后一口;催他走快一點,他反而不慌不忙,慢得出奇。這些“隱形攻擊”行為,比起正面發(fā)脾氣、哭鬧,更令家長感到氣憤。
家長要先學會反思
當孩子出現(xiàn)這些行為,其實是有意識地用“順從”的行動來對抗父母的“疾風驟雨”的管教。孩子的順從規(guī)避了與家長的直接沖突,但孩子并不認同家長的教育,所以,避過“暴風驟雨”后,仍然我行我素。
其實仔細想一想,孩子“隱形攻擊”的發(fā)生,關鍵還是在家長。作為家長,需要認真審視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教育觀念。是不是因為家長觀念出問題了,導致教育行為出現(xiàn)了偏差,進而致使孩子出現(xiàn)“隱形攻擊”行為。
找到癥結“對癥下藥”
首先,孩子的這種“隱形攻擊”行為,多數出現(xiàn)在小學高年級及初中階段。這個年齡階段正是孩子自我意識水平提高的關鍵時期,他們在積極探尋自我的存在和價值,越來越關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面對這樣的“小大人”,應擇機適當放手,給孩子鍛煉機會、給孩子成長機會。
其次,看到孩子問題時,家長也要學會換位思考,要共情。共情指的是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在與孩子交流時,能進入到孩子的精神境界,將心比心,體驗孩子的感受,并對孩子的感情作出恰當的反應。接下來,家長才能帶著一種平等、尊重的心態(tài)和孩子好好說話。重視孩子的感受,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進而指導孩子的行為。
再次,運用積極心理學原理,指導自己陪伴孩子。家長要多鼓勵、欣賞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愛和接納,他才會更有勇氣、有自信使行為往積極的方向發(fā)展,讓自己變得更好。
(摘自《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