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楗涵
被譽為“生命的史詩”的《昆蟲記》,真實記錄了法布爾先生的研究成果,讀后真是受益匪淺。特別是蟬和螞蟻間發(fā)生的故事,顛覆了我對螞蟻的認知,也讓我從昆蟲的世界,看到了人類社會的影子。
我曾經(jīng)觀察過也寫過螞蟻,我看到的它們是一群頭大腿細的可愛生物,總是成群結(jié)隊地出現(xiàn)在人類的視野中,有困難盡力克服,遇到問題共同解決,這種團結(jié)協(xié)作的精神還被老師當作教育我們的素材。當我看完《昆蟲記》,很難想象這群可愛的“小精靈”在人看不到的地方都在做些什么毀滅“蟲性”的事情。以后我到底該說“螞蟻和它的同伴們”,還是“螞蟻和它的同伙們”呢?
書中記錄了蟬在生與死兩種狀態(tài)下,和螞蟻之間發(fā)生的故事。
夏天,辛勤的蟬找到了水源——一棵大樹,它用口器鉆開樹皮,將吸管插進樹皮里大口飲用著樹的汁液。這時,一群不速之客——螞蟻圍了過來,準備和蟬搶奪優(yōu)質(zhì)水源。它們借著身形小的優(yōu)勢,從各種縫隙靠近水源。為了防止這個龐然大物起身反擊,它們有的咬蟬的腳,有的爬上蟬的后背拽觸須,有的拉扯蟬的翅膀,更有幾位膽大者,跑去將蟬的吸管向外拔。蟬沒有辦法,只能逃跑,勝利的旗幟插在了螞蟻們剛剛占領(lǐng)的水源邊。
夏去冬來,蟬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它從樹上掉落下來,被風干。正處處尋找食物的螞蟻怎么能放過這么一頓豐盛的大餐呢?它們殘忍地將蟬的尸體分解,鋸成小塊兒搬回去慢慢享用,勝利又一次屬于螞蟻。
原來在螞蟻眼里,蟬活著就是個鉆井機,死了就是頓饕餮盛宴。這就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則吧?螞蟻們自食其力的外表下卻是貪婪兇悍、不勞而獲。而看上去只會唱歌的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是勤奮的生產(chǎn)者。
我要感謝法布爾先生,他告訴了我關(guān)于螞蟻和蟬的真相。同時也啟示我:在生活中,不應只關(guān)注事物的外表,要從多方面觀察,作出真實、客觀的判斷與評價。
讀《昆蟲記》,總能給人全新的感受,作者獨特的觀察視角和深入思考,給我們打開了另一個世界,讓我們在汲取知識的同時,學習探索人生。
(指導老師:馮燮)
點評
看似弱小的螞蟻,用團結(jié)的精神、執(zhí)著的信念,引發(fā)了我們對于自然界生存法則的思考,以及對于表象與本質(zhì)之間反差的深刻認識。這得益于小作者細膩的文筆,通過大量的細節(jié)描寫,將螞蟻與蟬之間的互動生動地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讓我們仿佛觀看了一出出精彩紛呈的戲劇。這種描繪不僅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也使得讀者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昆蟲世界的奧秘。
(陳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