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學富
武則天執(zhí)政時期,同州下邽縣(今陜西渭南)的平民徐元慶為報父仇,殺死了御史大夫趙師韞。此案轟動朝野,在判決上引起了爭論。據此,陳子昂寫了一篇《復仇議狀》上奏,百余年后,柳宗元寫了一篇《駁復仇議》,與陳子昂“隔空”辯論。
趙師韞曾在同州下邽擔任專管地方治安工作的縣吏。徐元慶的父親徐爽因為犯罪被趙師韞正法,徐元慶為父報仇殺死了趙師韞,然后自縛其身,到官府投案自首。
唐初以來的幾起為親復仇案,復仇者通常得以輕判,更有甚者還會受到嘉獎,在此背景下,朝廷在為徐元慶定罪量刑時引起了關于情與法的激烈辯論。這時陳子昂寫了一篇《復仇議》上奏。他在文中提出,徐元慶謀殺之罪,案情清楚,依據國家法律,應當處死,這是國家的法規(guī);據《禮》經所書,父仇不共戴天,也是國家勉勵人盡孝的教化內容。但是,執(zhí)法不能雙重標準,倘若因孝心赦免徐元慶的罪行,不僅無視法律尊嚴,導致政局多難,而且難以遏制親親相仇的風氣。陳子昂指出,不能以私人道義阻礙公法執(zhí)行,也不能將國家公器用以成全私情。因此,他建議應當嚴格執(zhí)行國家法律,按照刑律處死徐元慶,然后在民間表彰他的行為,贊頌他的節(jié)操和孝心。
陳子昂的建議在當時尚情輕律的社會環(huán)境中,既維護了法律的尊嚴,又鞏固了封建王朝以孝治天下的統(tǒng)治基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徐元慶一案按照陳子昂的建議做了判決,陳子昂以此請朝廷將《復仇議》“編之于令,永為國典”。
然而,百余年后,柳宗元寫了一篇《駁復仇議》,對陳子昂的主張進行批駁。
柳宗元認為禮和刑是統(tǒng)一的,根本作用是一致的,即“防亂”,維護社會穩(wěn)定運行。二者出發(fā)點相同,只是在具體運行中有所不同。為父報仇是禮,殺人償命是刑。徐爽如果未犯下死罪,師韞誅之,是踐踏人命,元慶報仇,是守禮行義,當旌;元慶之父如果罪本當誅,師韞殺之,完全合法,元慶報仇,則是蔑視國家法律,當誅。柳宗元指出,?“誅”和“旌”是矛盾的,不能施加在同一個人、同一件事上,因此陳子昂的主張自相矛盾,賞罰不明,悖禮違法,造成混亂。柳宗元主張應理出曲直,不能片面機械地執(zhí)法。
柳宗元強調,在執(zhí)法過程中若存在蒙冤者求告無門只得采取極端的情況,判案者要充分考慮,以民為本。
柳宗元認為解決社會矛盾的最高境界是“調”,即構建和諧社會。他引用《周禮》的經典,論述治理國家需設“調人”官職,以化解怨恨,勸阻仇殺,如果積極主動地去調解,殺人犯罪就會減少,不會出現陳子昂說的“親親相仇,其亂誰救”的局面。
柳宗元也自請將《駁復仇議》附在律令之后以做參考,并提出,今后處理此類案件時,不宜再依從陳子昂的意見?!恶g復仇議》堪稱駁論文的上乘之作,后被收錄進《古文觀止》。
陳子昂的觀點旨在肅清風氣,維護法治;柳宗元在此基礎上既提出了富于建設性的調解制度,又根據百多年來社會環(huán)境和律法制度的變化,對前人見解作了補充和修正。兩位文學家相隔百年的“交鋒”,不僅體現了格物致知的治學精神,也映照了頂尖學者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
(編輯??兔咪/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