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右史
明初,承喪亂之后,國用充足;明中葉以降,社會經濟大發(fā)展,尤其是大航海時代開啟后,王朝繁榮程度進一步提高,可國用卻經常不足。自弘治開始,士大夫在奏疏里經常提到“國初賦稅充足,現在不足”。這究竟是何原因所致?
1569年,海瑞出任應天巡撫,其轄區(qū)主要為南直隸江南地區(qū),此地乃明王朝最富饒之域,亦為國家財富要地,近四分之一稅賦與漕運起運物資皆源于此。海瑞到任后發(fā)現,百姓將自家良田投獻給有權勢的大戶,而賦役征派的都是貧家小戶,還發(fā)現蘇州、常州、松江三府官紳世家眾多,這些人想盡辦法兼并土地,應繳稅賦能轉嫁則轉嫁,不能則拖欠。這不僅使百姓更貧困,還使國家賦稅大量流失。這些士大夫通過聯姻、師承、講學等方式織成了龐大的網絡,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海瑞自然要有行動——拿徐閣老家開刀,似乎是最合適的。
此時的徐階是退職居家的大學士,也是名滿天下的陽明學傳人,或許還是江南首富。1547年,時任吏部侍郎的徐階長子成婚,徐階向弟弟借錢才辦了一場體面的婚禮。而等到1569年,徐階竟坐擁田產20萬畝,僅華亭的田租就有13000石,商鋪眾多、紡織業(yè)規(guī)模龐大。
海瑞最初是抱著商量的態(tài)度,建議徐階退還半數田地。但徐階稱自己沒有那么多田,很多是別人惡意掛在自己名下的。海瑞再次商量,徐階依舊不聽。徐階開始動員人讓海瑞下臺:給事中戴鳳翔彈劾海瑞,稱其一系列措施給江南帶來了大問題。吏部對海瑞做出了調整,這便是歷史上知名的海瑞罷官。
針對土地集中與稅賦轉移的問題,天順年間,蘇州知府楊貢嘗試進行清丈(仔細丈量土地),但因大族富豪抵制,壓力過大而結束;海瑞在江南的退田,也遇到了盤根錯節(jié)的困難。萬歷六年,因言官奏請,張居正要求在全國清丈田土,計劃萬歷十年完成。
清丈開始后,部分藩王支系選擇鬧事赴京,一度打起黃旗,上書“攔擋者斬”。事態(tài)嚴重,萬歷嚴懲鬧事者,并明令敢于阻撓清丈,不分宗室、宦官、軍民,據法重處,這才平息了風波,也震懾了各地藩府勢豪。為了推進政策,張居正先從自己開刀,主動放棄優(yōu)免權(有74石,但各種混入有640石),與百姓一體當差。
到萬歷十年,全國基本完成清丈,新增地畝總額多達180萬余頃,擴大了稅基,自然也就減輕了稅賦,而且土地確權后,稅賦更加均衡。但這一系列行動對既得利益群體觸動太大。
萬歷皇帝沒有通過完善國家基礎數據庫擴大稅基來增加收入的決心,也沒這樣的人力。他選擇了從一派繁榮的經濟領域入手,讓親信太監(jiān)去各地開礦、在各節(jié)點征稅,也就是史書所說的“礦監(jiān)稅使”。根據后來的記載,礦監(jiān)稅使引起了巨大的負面問題,甚至和王朝滅亡掛鉤。但礦監(jiān)稅使也確實為朝廷征收到了稅收,正是這一積累,在天啟初年,能夠有1000多萬兩的內帑投入遼東戰(zhàn)場以應對危機。
后來嘗試救世的是孫傳庭。進入陜西后,孫傳庭便開始了他的“清軍清屯”,幾個月的時間即見效果:一番操作后,西安衛(wèi)營“憑空變出”萬余名士兵,以及這么多人一年多的餉銀。朝廷沒出一分錢,只是清理地方積弊就解決了兵餉問題,實現了“以秦兵衛(wèi)秦地,以秦餉養(yǎng)秦兵”的目標。
孫傳庭認為他的舉措是在一定程度上恢復祖制,也就是讓衛(wèi)所能夠提供兵員和糧草。這又是一項面臨巨大阻力的方案。孫傳庭明確指出:“權貴、豪強、衙蠧、學劣與各項奸徒,百計阻撓……貽國家以單弱,此其為人毒猶逾于流賊,而奸更甚于細作?!彼恼{整最終也沒完全實現,戰(zhàn)死潼關或許是他最好的歸宿。
遼東戰(zhàn)爭開始后,西北邊軍半兩銀子的月餉經常停發(fā),山西民眾的稅糧一次次加派,而富裕的張岱卻在泰山過著一人一餐一兩銀子的奢靡生活。明王朝的缺錢是結構性的,自然也就只有結構性的改革才能改變。而不均的稅賦遇上推不動的改革,終究導致國家財政困難。當延綏吃不飽肚子的軍人與民眾揭竿而起的時候,天下貧民云集響應,明王朝風雨飄搖,而曾經的既得利益者與他的王朝會被一同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