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夏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象征,全世界華人都以自己是“龍的傳人”而驕傲。龍文化源遠流長,通過考古發(fā)掘的珍貴文物,我們能夠欣賞到五六千年之前的中華“龍”形象。而“龍”作為一個漢字,歷史同樣久遠,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這個字了!
從“龍”的形象到甲骨文中的“龍”字,再一路演變?yōu)槲覀兘裉焖煜さ摹褒垺钡暮嗴w字,威猛又可愛的龍到底經(jīng)歷了怎樣的“歷險”呢?
甲骨文的“龍”字怎么寫
這個字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首先是最上邊裝飾性很強的“辛”字“頭冠”。有人說這是“龍角”,不過,也有很多學者認為這是一個有“鎮(zhèn)伏”之意的符號,暗示著這種動物非常兇猛,也特別強大。
然后是中間的“頭部”。值得注意的是,這顆“頭”并不“溫馴”,而是張著血盆大口,似乎馬上就要咬過來了!
最后則是長長的身體以及上翹的尾巴。有些字形會把身體畫得粗一些,但在大多數(shù)字形中,身體都被簡化成了一條飄逸的曲線,好似能在風中搖擺。
“龍”字的原型是什么
關于“龍”字的原型,學界有各種各樣有趣的說法。
有人說,“龍”字的原型就是蛇??墒羌坠俏闹杏小八保ㄉ撸┳?,非常象形,并且和“龍”字一點兒也不像。
也有人說“龍”字的原型是魚、馬、牛、豬、鹿、熊、虎、蠶等動物,各有各的道理。既然甲骨文中有這些字,那還有必要再添加一個“龍”字來描述這些動物嗎?
還有學者認為,“龍”字的原型其實是一種巨型鱷魚或者蜥蜴。別說,還真有點兒像呢!
還有一種極為有趣的觀點,認為“龍”字來源于星空,因為其字形就是蒼龍星宿的象形!這種觀點還可以完美解釋蒼龍七宿命名的由來。
比如角星就是龍角,亢星就是龍首,氐星就是龍的脖子,房星就是龍腹,心星就是龍心,尾星就是龍尾。而箕星和尾星之間形成的“簸箕”形狀,恰好與甲骨文的“龍”宇最后翹起的“龍尾”相符。
其實,古籍中提到“龍”時,多數(shù)情況下也不說它是某種動物,而是指代蒼龍星宿。例如“見龍在田”“飛龍在天”,這些都可以解釋成天文現(xiàn)象。
可以看出,蒼龍星宿的形狀和甲骨文的“龍”字非常相像,但也可能正是因為蒼龍星宿的形狀接近于人們想象中的龍,人們才將這一星宿與“龍”字聯(lián)系起來。究竟哪個是因,哪個是果,難以明確判斷。不過,從甲骨文字形來看,將“龍”看作一種動物的象形更為合理。
事實上,“龍”很可能是我們的祖先想象出來的一種動物,它并不存在于現(xiàn)實之中。因此,甲骨文的創(chuàng)造者在設計“龍”這個象形字時,參考的或許并不是實際存在的某種動物,而可能是身邊青銅器、玉器上彩繪的紋飾。似乎只有這種出現(xiàn)在人為制造的紋飾中的大頭、大口、長身的奇異生物,才符合人們對于龍的所有想象。
“龍”字越來越復雜
甲骨文中的“龍”字看上去還算比較簡單。隨著時間的推移,“龍”字的寫法越來越復雜了。比如,睡虎地秦簡中“龍”的寫法。
甲骨文中的“龍”是連貫的一個整體,而這里的“龍”則明顯被分為了左右兩部分。左下角原本應是龍的血盆大口,這里已經(jīng)轉變?yōu)椤叭庠屡浴?。右邊仍舊是龍身和龍尾,但添上了三撇。
有學者認為,這三撇象征龍鱗;也有學者說,添上三撇后,右邊這部分就是“飛”(飛)字的省略形式,象征龍在天上飛;現(xiàn)在有不少學者認為,這三撇不是龍鱗,也不是“飛”的簡寫,而是龍的鬣毛。
在《說文解字》中,“龍”的字形如右圖所示。
這個字形相比睡虎地秦簡的“龍”寫法又繁瑣了一些,但和我們熟悉的繁體字“龍”已經(jīng)非常接近啦!
簡體字“龍”的產生
早在漢朝,“龍”的這種寫法就已基本定型。但是,變化多端的龍怎么可能只有一種形態(tài)呢?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出現(xiàn)了很多種“龍”的寫法。
比如“竜”,這是“龍”的一種減省寫法,也就是保留了“龍”的一部分。不得不說,比起“龍”來,“竜”甚至更接近于甲骨文的寫法!
又如“?”,將“龍”字的左邊換成了“皇帝”的“帝”字。這也很有道理。畢竟皇帝常自命為“真龍?zhí)熳印保⑶以诤荛L一段時間里,龍形的裝飾都是皇家的專屬。
再比如,在古代的行書作品中,“龍”還常被寫成這樣:這個字形標準化之后,就成了這樣:
此字形左邊和“龍”相同,右邊則寫作“尨”。“尨”字的本義為“多毛的狗”,和龍關系不大。不過,“尨”也就此與龍結下了不解之緣。
讓我們回歸正題。簡體字“龍”是如何產生的呢?有一種說法認為,它來自以上所提到的最后一種“龍”字寫法的簡化。第一步是省略左邊,變成“尨”;第二步是省略兩撇,就變成了我們熟知的“龍”。
雖然“龍”字的寫法發(fā)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但人們對龍這一神異動物的喜愛卻是恒久不變的。龍年伊始,讓我們一筆一畫寫好“龍”字,用心領會龍的精神,感受東方巨龍的有力心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