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家風,可以從我的名字說起。我的名字叫呂仁潔,在女孩兒的名字里,“仁”字并不常見,取名“仁潔”,是因為老家還有按輩分取名的傳統(tǒng),我這一輩正好是“仁”字輩,而“德、忠、仁、義、孝”便是家族宗譜字輩中的一段,同時,這不僅是爺爺教育后代的箴言,也是我家的家風。
爺爺是一名共產(chǎn)黨員,他常說:“國家國家,先有國才有家,無論在什么時候,都要愛黨愛國。”
小時候,我總是喜歡和爺爺玩,印象最深的是和表哥、表姐一起跟著爺爺學唱紅歌。那時候,爺爺經(jīng)常讓我們比賽,誰唱得好,就會獎勵小零食。就這樣,大家越唱越興奮,越唱越來勁兒,《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學習雷鋒好榜樣》《共產(chǎn)主義接班人》……都是那個時候?qū)W會的。
爺爺還常常教育我們要愛學習,不斷進步。高中時,一到周末,我就去看望爺爺,一進門,他就拉著我說要給我個“寶貝”。我聽了好奇得不得了,平時,爺爺省吃儉用的,哪里來的什么“寶貝”?只見爺爺從書房柜子里翻出一個沉重的箱子,我湊過去一看,那是一整箱厚厚的本子,里面都是爺爺從報紙上剪下的新聞和文章摘要,他把每一篇他認為重要的、有意義的,小心翼翼地從報紙上剪下,按照順序整整齊齊粘在本子上,最后再把它們按照年份釘在一起,一年一本,有10余本。爺爺說他年紀大了,看不清楚字了,以后恐怕沒辦法再整理了,叮囑我要好好學習,多讀書、多看報,掌握本領。
平日,爺爺時常教育我們要寬以待人、嚴以律己。父親曾經(jīng)告訴我,他小時候,爺爺每月都會在家里開“家庭會議”,大家圍坐一圈,總結分析本月大家做的事情,好的,就提出表揚;錯的,分析原因,去道歉、改正,有點像今天我們的組織生活會。
爺爺在對自己嚴格要求的同時,對他人卻非常大度熱情。父親說,小時候,他們住的院子里有幾戶老八路和軍烈屬,一到休息的時候,爺爺總會帶著他們姊妹3人,幫助打掃衛(wèi)生。平時,爺爺省吃儉用,東西壞了就修修補補接著用。父親說,爺爺始終教育他們,一根鉛筆一定要用完,拿不住了就套個紙卷接著用。就是這樣勤儉樸素的爺爺,在聽說老八路和軍烈屬生活上有困難時,卻毫不猶豫便把自己的衣服、糧食送了過去。
這兩年,隨著年紀的增長,爺爺身體每況愈下,父親經(jīng)常照顧左右。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時期,爺爺正在住院,醫(yī)院里就只能有一個陪護,父親連續(xù)15天守在爺爺身邊,等爺爺出院,父親也瘦了一圈。但父親說,他并不覺得辛苦,能陪在爺爺身邊照顧爺爺,他很開心。這也深深感染了我,讓我體會到家風并不是一種擺設,而是一個家庭代代傳承下來的為人處世準則。百善孝為先,孝敬老人,懷揣烏鴉反哺之情才是一個家庭家風家訓形成的基礎。
我上次去爺爺家里探望時,他的身體狀況已經(jīng)很不樂觀,長期的透析使得他的身體更加虛弱,當年那個意氣風發(fā)領著我們一起唱紅歌的爺爺,再也不會回來了。即便已經(jīng)虛弱成這樣,躺在床上的爺爺看見我,還是堅持支起身子靠坐在床邊叮囑:“孩子,要好好工作、好好學習、好好進步……”
那天晚上下起了雨,回味著爺爺對我的囑托,不禁感受到,家風就像窗外的春雨一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家風家訓是一種潛在無形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心靈,它是一本沒有字的典籍,是最基本、最直接、最長久的教育。就像爺爺、父親,他們始終用一言一行踐行著“德忠仁義孝”的家風,給我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也用一舉一動使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要愛國愛黨、明禮崇德、孝老敬親。